全定旺
永嘉(今溫州)對于中國文化有兩大貢獻,一為山水詩,一為永嘉學派。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謝靈運赴任永嘉太守,開山水詩之先河。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3年),王開祖設塾講學于永嘉城東華蓋山,華蓋山又名東山,故后世稱王開祖講學之所曰東山書院。
東山書院初無書院之名,僅為王開祖講學的固定場所。據《溫州府志》所載,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至明代,永嘉書院、鹿城書院為溫州府主要書院,皆標榜永嘉之學。明代溫州士人追本溯源,尊王開祖為永嘉學派創(chuàng)始者,故稱其講學之所為東山書院,并加以修復擴建。
清雍正年間,東山書院移建于城東南積谷山麓,不稱其為積谷山書院,而仍沿用東山書院之名,可見其學脈傳承?!吧街畡偌滓豢ざ鴷鹤罩?,新址效仿朱子擇山水最佳處而建書院。積谷山為謝靈運故跡,他曾鑿池于積谷山下,留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名句。書院傍山筑舍,依石為門,前繪謝靈運像,內祀王開祖??梢姡瑬|山書院開永嘉之學脈,又與山水詩之文脈有淵源。
永嘉學派之發(fā)源
《儒志編》為王開祖(字景山,號儒志)于東山書院講學語錄,當時周敦頤、二程等理學元老之學說猶未大盛,講學者各尊所聞,雖賢如司馬光,猶不免有《疑孟》之作,而開祖獨毅然奮起,以講明圣道為事。
王開祖于東山所講明之“道學”,為孔孟儒學,當時所講皆《六經》、孔孟之道,被問及為學之主意時,他說道:“由孟子以來,道學不明,吾欲述堯舜之道,論文武之治,杜淫邪之路,辟皇極之門。”此正為“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意。然則在開祖那里,述堯舜之道而講明道學,目的并不僅僅在于學問自身,亦在于將學問轉換為現(xiàn)實上有效的政治價值,以開辟出外王經世之事業(yè),而復歸于“文武之治”的輯熙雍穆。
除了重視孔孟之道學,王開祖亦十分強調踐行。他說:“舉天下知孔子之言而不行孔子之道,是不知孔子之道也。”其影響所致,南宋永嘉學者尤重視事功。所以,清代學者全祖望、黃宗羲等人在《宋元學案》評論永嘉學者說:“其學主禮樂制度,以求見之事功?!?/p>
王開祖東山講學開創(chuàng)永嘉學術之風氣,其后繼學者亦創(chuàng)辦許多書院,如浮沚書院、仙巖書院、會文書院等,書院培養(yǎng)的門人群體使永嘉學派的傳承也具有相當?shù)姆€(wěn)定性。王開祖之后,永嘉學術又得鄭伯熊、薛季宣、陳傅良繼之,至葉適、蔡幼學、曹叔遠等人而極盛,始與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并列為“南宋三大學派”。
永嘉學派諸人,所重視的則是通過典章制度的研究,并使之切合于當世實用,以此來開辟現(xiàn)實事功,是所謂永嘉之學的“以經制言事功”,故黃宗羲有言:“永嘉之學,教人就事上理會,步步著實,言之必使可行,足以開物成務?!?/p>
2020年,溫州于積谷山麓,重建消失近百年的東山書院。如《儒志編》所言:“學者,國之大本;教者,國之大務。
”
(源自《學習時報》)
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