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兜
經??础吨袊兜馈窓谀康男∽x者應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陌生,沒錯,我們在介紹、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曾多次提及它們。有同學可能要問:到底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哪?別急,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偟膩碚f,它們鮮活生動、有趣好玩兒,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應該被保護、珍視、代代傳承。
啥是“非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它的“兄弟”——物質文化遺產,名字僅一字之差,一般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所以,“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顯著特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是這樣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很神秘?其實平易近人!
如果你還是覺得不好理解,那這樣說吧:非遺種類繁多,既包括口頭傳說、音樂、舞蹈、書法、戲劇、曲藝等,也包括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等,還包括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傳統體育和游藝等。有人曾開玩笑地問:“非遺能不能吃?”嘿,這可問對了,在非遺名錄中看到飲食類項目還真不是新鮮事,因為由先人傳承下來的飲食制作方法正是“傳統技藝”這個類目下的重要組成部分。
想申請?必須符合標準!
那究竟什么樣的項目才能被認定為非遺呢?很重要的一點,硬性標準要符合。按照我國通行的非遺認定標準:非遺項目需傳承3代以上,至少100年的歷史,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能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
這是通過網上征集、群眾投票和專家評議,最終選出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它的設計理念是這樣的:外部為圓形,象征著循環(huán)、永不消失;圖形中心的圖案是古陶最早出現的紋樣之一——魚紋,魚紋隱含“文”字,指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魚生于水,寓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圖形中心,抽象的雙手上下共護“文”字,意指團結、和諧、細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閃耀世界的中國“非遺”
中國一直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歷經數千年的積淀、傳承,孕育了一項又一項無與倫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京劇、皮影戲、剪紙、珠算、中國書法、活字印刷術、二十四節(jié)氣……它們都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最閃耀的中國元素。
截至2020年12月,隨著“太極拳”(中國單獨申報)和“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xù)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申遺成功,中國已有42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它們也是“非遺”?當然啦!
泥咕咕
泥咕咕,泥咕咕,聽起來好像是某種鳥類的叫聲嘛,但其實……是河南浚(xùn)縣的傳統手工藝品,因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就有了“咕咕”這個形象的名字。造型古樸,多是歷史人物、小動物、飛禽等;歷史悠久,據《資治通鑒》記載,隋末農民起義時,為了紀念犧牲的將士和戰(zhàn)馬,軍中一些心靈手巧之人就用黃膠泥捏成泥人、泥馬以表懷念之情。這一傳統手工技藝流傳至今,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亂談
你會不會第一時間想到了“亂彈琴”這個詞?腦海中還浮現出胡亂彈奏、毫無章法、有點兒瘋狂的畫面?停停停,不要再繼續(xù)想象了,我們要說的“亂彈”可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樣哦,是泛指清代康熙末年到道光末年的一百多年間新興的傳統地方聲腔劇種。發(fā)展至今,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地區(qū)為浙江省的臺州市和浦江縣。
花兒
此“花兒”可不是你知道的那些漂亮花朵喲,它是廣泛流傳于我國甘肅、青海、寧夏及新疆四省區(qū)的多民族共創(chuàng)共享的民歌。產生于明代初年,因在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每年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召開的“花兒會”更是規(guī)模盛大,深受人們喜愛?!盎▋骸痹诙嗝褡宓奈幕涣骱颓楦薪蝗谏嫌刑厥鈨r值,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風大流星
風、火和流星,這三個要素組合在一起,你能想到什么?會不會莫名地覺得很酷?事實上,“風火流星”是一門將中華武術與民間雜技融為一體的民間社火表演藝術,主要在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一帶流傳。表演一般在晚上進行,演員們可以做出多種動作,使繩子兩端的鐵籠在空中旋轉起來,人在火中,火隨人轉,場面非常壯觀。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風火流星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琉璃咯嘣
你來試一試,這個名字反復讀幾遍,會不會有清脆之感油然而生?它是一種擁有扁圓形的“大頭”、細長的“身體”,用嘴吹能發(fā)出“咯嘣、咯嘣” 的聲音,用薄玻璃制造的響器,曾在民間廣為流行。據史料記載,山西交城的琉璃咯嘣已有近400年的生產歷史,因其制造工藝獨特、具有較高的民俗文化價值,2007年1月入選山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叼羊
看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叼著羊嘛,但可不是優(yōu)哉游哉的喲。騎馬叼羊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多個新疆民族所共有的傳統競技項目,一般在節(jié)日、集會時,兩個部落或群體之間進行比拼,“叼”到羊后并將其送達指定地點的一方獲勝。叼羊被視作勇敢者的運動,大都騎在馬上進行,但生活在帕米爾高原的塔吉克人是個例外,他們選擇騎在牦牛背上進行比賽,更具挑戰(zhàn)性。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叼羊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