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盡疼,死而后已。”這是《后出師表》中的千古名句,一般認為寫于建興六年(228年),此年諸葛亮已47歲,6年后(234年10月8日),星隕五丈原,年僅53歲(《三國志》記為54歲,可能是虛歲)。
《后出師表》載于三國時吳國張儼的《默記》,陳壽寫《三國志》時未收,后東晉裴松之把它引入注中,故后人對作者是誰,尚存爭議。一般認為,前后《出師表》氣質(zhì)相近,應出自一人之手。特別是諸葛亮逝后葬在定軍山,墓穴甚小,僅容棺木,身后僅給子孫留下800棵桑樹、15頃薄田,用生命踐行了“鞠躬盡瘁”的諾言。
諸葛亮三兄弟中,哥哥諸葛瑾活了67歲,弟弟諸葛均雖史無記錄,但他們的父親諸葛珪去世于189年,263年蜀漢滅亡時,諸葛均還活著,則壽命至少在73歲以上。
諸葛亮通醫(yī),曾發(fā)明“諸葛行軍散”等,為何他卻如此短壽?
一般來說,過度勞累致病,但不會致死。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得知張苞去世,頓時嘔血,這是他患病之始。據(jù)此分析,諸葛亮可能患肺結(jié)核或肝硬化,這兩種病都與勞累過度有關,但從發(fā)病到死亡,需較長時間,與諸葛亮的情況不符。且《三國志》中,并無諸葛亮“嘔血”的記錄。
據(jù)《晉書·宣帝紀》記載:(諸葛)亮使至,帝(指司馬懿)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意思是諸葛亮事必躬親,20杖以上刑罰均親自過問,每日飯量只有三四升(為今天的八兩到一斤的量),所以司馬懿認為諸葛亮難長壽。
有學者推斷,諸葛亮可能患了胃潰瘍。中國是胃潰瘍疾病高發(fā)國,在今天,約有1.2億人患此病,中老年人占70%以上,患者數(shù)量達全球的30%。
東亞人易患胃潰瘍,與食腌制品多、食水果少有關,此外,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也會明顯提高患病率,有學者認為,胃潰瘍也是一種“心病”。嚴重胃潰瘍可能引發(fā)胃出血,造成死亡,但胃潰瘍癥狀明顯,患者長期痛苦,史書卻無任何記載。
從流傳至今的“諸葛行軍散”看,其中含硼砂3.1克、明雄黃24.8克、火硝0.3克,飛金(即金箔)20頁。硼砂會引發(fā)胃衰竭,明雄黃能制取砒霜,火硝也有毒性。此藥如劑量適當,對年輕士兵影響可能不大,而諸葛亮這樣的老年胃潰瘍患者,恐怕吃不消。
在《三國演義》中,稱諸葛亮在軍中燃七星燈,祈求續(xù)命。其實,這種法術始于宋初《太上說中斗大魁保命妙經(jīng)》,諸葛亮應該沒學過。
諸葛亮的好友徐庶喜佛教,曾“聽習經(jīng)業(yè),義理精熟”,諸葛亮可能也讀過佛經(jīng)和道家典籍,但難說是信徒。只是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道教的社會影響大,正如許地山先生所說:“從我國人日常生活底習慣和宗教底信仰看來,道底(“底”同“的”,下同)成分比儒底多。我們簡直可以說支配中國人一般底理想與生活底乃是道教底思想,儒不過是占倫理底一小部分而已?!庇谑?,諸葛亮被寫成了半仙。
值得注意的是,《三國志》中一句“奇謀為短”,后被演繹成“諸葛亮是常敗將軍”“諸葛亮不會打仗”等,事實真是如此嗎?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蜀國人,亡國后在晉朝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自然謹言慎行?!捌嬷\為短”化自司馬懿的評價:“(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痹谒抉R懿看來,諸葛亮應早早投降,才算“見機”“多決”和“有權”。在《三國志》中,陳壽對諸葛亮評價極高,不加兩句批評,怕過不了關。
其實,后代主流意見均稱諸葛亮是“名將”,只是康熙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逼姘龘P其忠誠,人們才不太好意思把諸葛亮和“兵者,詭道也”聯(lián)系起來。
(據(jù)《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