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昔安
張簡齋(1880—1950),民國時期著名中醫(yī),字師勤,祖籍安徽桐城,生于南京中醫(yī)世家,與施今墨并稱為“南張北施”,為民國時期“金陵四大名醫(yī)”之首。張簡齋住在南京中華門一小巷內(nèi),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已年逾“花甲”,體不高,較瘦弱。他每晚7點開始門診,于門前設(shè)掛號處,每號診費銀幣一元,貧者免診費,仍依次序發(fā)給號牌,按次序進行診視。每晚門診近二百人,貧者過半數(shù)。官僚、資本家等有錢人家則不用來排門診,可請出診。據(jù)傳,張簡齋某次應(yīng)上海相邀出診,竟遭綁票,被敲詐十萬塊銀圓。自此之后,凡無交情之人,張簡齋則拒絕出診。若定請出診,則須有實力的商號作擔(dān)保。
張簡齋診室近20平方米,陳設(shè)簡潔,中心處設(shè)一書案,出診時張簡齋坐于案之前方,對面坐兩位學(xué)生,執(zhí)筆書寫處方,案之左右兩邊各坐一位待診病員。張簡齋左右兩手各執(zhí)一患者之脈,同時給兩位患者診脈,并向兩位學(xué)生口授藥名、劑量,看病過程十分迅速。一川籍官員升遷南京,第一次去張簡齋診所看病,心疑如此五官并用,一心多用,思考問題不集中,豈能治病?然服其方后,無不奏效。
一次,該官員因事惹激怒,咽喉閉阻,不能言語,咽部脹如癭,衣領(lǐng)不能扣,迎張簡齋診治。張簡齋處一方,其藥平淡無奇,末書一劑。該官員甚感遲疑,張簡齋遂在“一劑”之“一”字上添加一橫,作“二”劑。官員本欲有所問,但又不能言,張簡齋笑曰:“必好,必好。”該官員服一劑后,果然癭消聲出。
該官員喜得貴子,雇一奶媽,經(jīng)醫(yī)院體檢,健康無病,且奶汁甚多,遂雇請喂乳。其間的五月,嬰兒卻無日不病,腹脹頸細(xì),口鼻皆青筋,屢抱至張簡齋診所診治,可服藥罔效。張簡齋乃囑帶奶媽一診,把脈后,張簡齋隨即問奶媽:“你在上樓時,是否雙腿感到軟弱無力?”奶媽點頭應(yīng)曰:“是很軟弱無力?!睆埡嘄S嘆曰:“才20來歲之人,如何會上樓吃力?此系軟腳病之癥候,其奶不能營養(yǎng)小孩?!蹦私o奶媽處一方,囑其常服。該官員回家后為孩子換了奶媽,不到半月,小孩病狀全失,日趨茁壯。
南京解放前夕,張簡齋舉家去了香港。1952年,《新民報》曾載過一則消息,標(biāo)題為:“歡迎人民醫(yī)生張簡齋歸來?!笨珊笪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