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小戎
一般來說,好吃的東西很寶貴,我們不舍得跟別人分享。但有時,一瓶珍藏的好酒還是要跟朋友一起喝。劍橋大學考古學教授馬丁·瓊斯在《飯局的起源》中說,飯局由來已久,我們的遠祖就開始分享食物。
我們一有機會就組飯局,慶功宴、送別宴、接風洗塵宴、生日宴。原始人就已經這樣做,“我們靠分享食物來打發(fā)時間,慶祝生命中的重要時刻,處理事務。聚餐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核心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誰是我們的朋友和親戚,以及人究竟是什么。在食物分享及由此形成的禮節(jié)和交流中,人類顯示了他們的本質特征。一頓飯實際上體現了不同的社會關系,這是人類所特有的文化特征?!?/p>
飯局的核心要素不一定是吃,而是聊。“素不相識的進餐者面對面圍坐在餐桌旁,這種場面會令許多動物感到對峙的威脅。人類卻能友好地傳遞一盤又一盤食物,這種不尋常的親密氣氛源自他們最為基礎的需求,那就是至少與食物本身同等重要的用餐因素——無止境的、活躍的談話。”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施特勞斯曾說,食物有助于思考。美國學者道格拉斯說,食物有助于交流。吃這種最基本的生物機能,演變成了一場充滿禮節(jié)的華麗舞臺劇。
美國美食作家費雪說,完美的晚餐有3類:獨自用餐、兩個人在一間優(yōu)雅的餐廳用餐,或者6個人在一個美滿的家庭中用餐?!?個人的聚餐更容易調動個人的興趣,讓整個用餐氣氛顯得輕松而隨意。6個人中,不能有某兩個人正處于熱戀中,否則會讓其他人感到尷尬。一個不錯的組合包括:一對夫婦,他們可以讓氣氛溫馨又不失莊重;一個生活還沒有完全穩(wěn)定的人,他可以對話題進行深入挖掘;兩個同性的陌生人——那些相熟的食客可以在他們身上施展自己提問的智慧?!?/p>
獨自進餐也可以很愉快。費雪說:“和另一個人分享食物是一種非常親密的舉動,應謹慎為之。而獨自用餐的可能性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