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定興
“木桶短板理論”大家耳熟能詳,核心意思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
按說這沒什么問題,可一旦延伸發(fā)揮,就會出現(xiàn)討論和爭議。比如有人把這個道理運用到了人身上,于是得出,一個人要成長,就要著重補短板,改善薄弱環(huán)節(jié),達到均衡發(fā)展。
但也有人說,人的成長關(guān)鍵不在補短板,而在于揚長避短。其依據(jù)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從歷史上看,沒有“短板”的全才是不多的,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多是那些雖有“短板”但具有特定專長的專才;從現(xiàn)實來看,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一個人應(yīng)專心致志于某個心怡的領(lǐng)域,著重拓展自己的“長板”。因此得出結(jié)論:在人才的培養(yǎng)使用上,要使原來的木桶短板理論讓位于木桶長板理論。
這兩種說法角度不同,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總覺得是對木桶短板理論的文學(xué)化理解,并沒有指向問題的核心。而且,第二種說法明顯認為木桶短板理論已經(jīng)過時。
木桶短板理論之所以無辜躺槍,是因為大家想當然地把木桶的短板、長板和人的短板、長板相類比,但其實并不貼切恰當。
拿木桶來說,它能盛多少水,確實取決于短板,不管你將桶如何傾斜,這個短板都決定了木桶的上限。如果你想木桶盛更多的水,就必須解決這個短板,而不是無限拉長長板。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看,木桶的這個短板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是無法回避的。
然而,木桶短板理論一旦用到人身上,就大相徑庭了。雖然我們說的還是短板、長板,但往往與木桶短板理論無關(guān)。比如,一個人的長板是唱歌,短板是做飯,這個并不構(gòu)成矛盾,更不用說主要矛盾,不彌補做飯這個短板,不會影響一個人成為歌唱家。而且,將短板放在人無完人的話語體系里,無疑是一種泛化解讀,直接消解了補短板的價值。因為不管你怎么補,人也不可能是完美的。
但其實,當我們將木桶短板理論運用到人身上,必須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衡量標準和整體系統(tǒng)的思維。木桶之所以要補短板,是以其多盛水來衡量的,這是清晰可見的標準,要是以當柴燒來衡量,那補短板就失去了意義。
同樣,人要補短板,是以自身領(lǐng)域的擴展或者精益求精為前提的,如果只是安于現(xiàn)狀或者所謂短板和自身領(lǐng)域并無緊密關(guān)聯(lián),那么談補短板也毫無必要。如一個音樂家的短板是跳舞,那么沒有太大必要苦練舞蹈,舞蹈好了自然可錦上添花,但不會也無傷大雅。可短板如果是某個音域,那么想要有所突破,補上這個短板就異常重要。
還應(yīng)注意的是,當有人主張揚長避短時,其邏輯基礎(chǔ)似乎是人天然就有長板和短板,那么剩下的問題就是“揚”和“避”了,可人的長板是怎么來的呢?
其實,就一個人成功的過程來看,無不是從補短板開始的,如果都是天生的,那只要揚長避短就能成功,就不會有日拱一卒的艱辛了。比如要做一個好的演員,那么必然各方面都是高要求,如果短板是臺詞,那么就要苦練臺詞,這是回避不掉的,除非你改行。一個學(xué)者,要在某個領(lǐng)域登堂入室,也是要下苦功夫彌補短板的,不能只看愛讀的、易讀的。當然,這種短板的彌補決然不是人文學(xué)者去惡補數(shù)學(xué)。
也就是說,一個人縱然傾其全部生命和熱情,也難成為沒有“短板”的“全才”,但不意味著,他在心儀的領(lǐng)域深耕細作時,沒有補“短板”的努力。實際上,他的長板往往就是在彌補一個個小的短板而形成的。
揚長避短是大多數(shù)人都明白的生存智慧,從人力資源使用效率上,這樣做也理所當然。但比起這個,善于補齊短板,不斷超越自我,則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毅力,也對人生更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