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真
有個朋友前段時間開始學習日語,她告訴我,每當她使用日語時,就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更謙卑、更小心翼翼的人;這和她說英語時的感受截然不同。她的這個感受其實是非常典型的。日語中,存在“敬語”,即因為上下長幼關(guān)系,會改變語法結(jié)構(gòu)。說這種語言,人們會更直接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尊卑關(guān)系。而英文里沒有這樣的語言體系,更自由、直接。
朋友的這種體驗,是說外語對人心理狀態(tài)影響的實例。語言學家Aneta Pavlenko曾經(jīng)詢問1039位外語使用者:“當你們使用不同的語言時,是不是感到自己好像成為了不一樣的人?”65%的人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此外,也有許多研究證實:使用外語確實會產(chǎn)生一些奇妙的心理作用。
我們今天要聊的,是學習外語對人的心理的影響。說外語如何改變了你?如何用心理學幫你學好第二語言呢?
在心理咨詢中,不少來訪者都會提到自己的這樣一種感受:當面對母語和自己不一樣的咨詢師時,有些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使用第二語言(如英語)進行講述。他們發(fā)現(xiàn),使用第二語言時,他們反而能夠更容易地談起一些難以啟齒的事。他們能更平靜地分析自己,尤其是自己的負面和問題。當他們在用第二語言談論自己時,仿佛與自己之間拉開了一個距離——這段距離給了理性以存在的空間。
為什么會這樣?
首先,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說外語時,我們的道德感會減弱,用外語表達一些“不道德”的事,比母語環(huán)境中容易得多。例如,面對同一個道德困境,人們使用外語時作出的反應,與用母語時并不相同。
心理學家Albert Costa曾經(jīng)做過研究,他讓參與者回答著名的“電車困境”:想象你站在人形天橋上,俯瞰火車軌道,發(fā)現(xiàn)有一列小型火車正高速地駛來。
它將會殺死鐵軌上的五個人,而唯一阻止悲劇發(fā)生的方法,是將你身邊一個體型龐大的人推下天橋,用他擋住火車。
請問:你會不會選擇推下那一個人來救五個人?
從功利的角度來看,犧牲一個人救五個人似乎很劃算。但由于人們的道德感會阻止他們殺人,所以人們一般會避免去想象自己“親手”將一個人推下天橋、實行謀殺。
事實上,當參與者閱讀用母語寫成的“電車難題”時,只有20%的參與者選擇“愿意把那人推下天橋”;然而,當參與者閱讀用外語書寫的同一情境時,有50%的人選擇愿意這么做。
顯而易見,說外語,讓這些被試者更從功利的角度做出了選擇;在用外語思考時,“親手殺掉一個人”的想象也不再那么令自己不舒服。
另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Janet Geipel讓參與者們閱讀了若干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沒有人受到真實的傷害,但是故事內(nèi)容會讓人感到道德上的不適。例如:“一對兄妹在雙方知情、同意、做好防護措施的前提下發(fā)生性行為”,或是“在自己的狗被他人的車撞死后,人們吃了那只狗”。
研究發(fā)現(xiàn),當參與者們閱讀了外語版本的故事后,比起閱讀母語版,他們會更少地感到不適,也更傾向于認為“故事里的人沒有做錯什么”。
同“電車難題”一樣,人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到的“不舒服”,就是道德在人類身上的存在。在使用外語時,人們道德的存在會被削弱。
在另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們還提出,使用第二外語時,人們的情緒更少被激發(fā),尤其是和羞恥、內(nèi)疚、憤怒等相關(guān)的負面情緒。
心理學家Catherine Harris曾經(jīng)開展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禁語(Taboo words,污言穢語)與譴責在母語中,會比在外語中引起更強烈的情緒自主反應。
研究人員在參與者皮膚上貼上電極,給參與者展示文字或是用揚聲器播放單詞,并同時監(jiān)測參與者皮膚上的電位變化。皮膚電反應變化越強,說明參與者對詞語的敏感程度越高。詞句包含中性的詞匯(比如“桌子”)、禁語與譴責性的詞句。
結(jié)果顯示,當人們聽見母語中的禁語和譴責性詞句時,會產(chǎn)生更強的自主反應。母語中的譴責性詞句引起的反應最為強烈。有些參與者甚至聲稱他們好像“聽見”自己的親戚在辱罵自己。而看見或聽到外語時,人們的感受就不那么強烈,好像與羞恥感隔了一層。
這也是人們更容易用第二語言進行困難的談話的原因。當我們用母語講述自己的痛苦時,我們感受到的情緒是鮮活的,羞恥、內(nèi)疚、悲傷、憤怒等所有情緒都會被母語瞬間激活、淋漓盡致。這是因為我們是在童年階段(也就是學習、使用母語的時期)學會情緒反應的,但人們往往在年紀更大時才接觸外語,因此母語和情緒反應的綁定會更深。
此外,有種理論認為,當我們做道德判斷時,會涉及兩種獨立的、互相競爭的思維模式——一種是感情系統(tǒng),幫助我們迅速地、直覺般地做出選擇;而另一種是認知系統(tǒng),它的運作速度較為緩慢,同時會認真地衡量不同選擇的好處。而用外語思考時,由于需要費力地組織語句、尋找詞匯,促使我們更多地使用認知系統(tǒng),減少了下意識的情緒反應。
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第二語言,能提高人們“對不確定的承受能力(tolerance of ambiguity, TOA)”。“對不確定的承受能力”指的是“面對未知時,人們的舒適程度”。一個人越是能承受不確定性,Ta在面對未知時會更加從容,也更知道如何應對不確定的場景。舉個例子,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成功的企業(yè)家往往有很強的承受力,他們經(jīng)常需要在不可預測的環(huán)境中做出好決策。
應用心理學家Amy Thompson認為,學習第二語言之所以能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不確定性,是因為當我們學習一種語言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語意含糊”的情境。通過不斷地遭遇這種情境,我們讓自己習慣了面對不確定性,并鍛煉了自己應對它的能力。
例如,在練習外語對話時,你并不清楚對方每一個單詞的含義,但你都必須繼續(xù)對話。你不可能半途讓對方停下,要求查字典;你只能忽略那些詞,或是盡力根據(jù)上下文來猜測詞的意思?!岸婀值氖牵斈悴辉贅O力搞清楚每個詞的含義時,你能學到更多?!?Thompson寫道。
Keeley正在寫一本關(guān)于“成為多語言者的社會、心理、情緒影響因素”的書,他認為學外語不僅僅跟人的原始智力有關(guān)。相反的,他認為人格因素更能決定一個人能否成為多語言者。
Keeley的理論是,學習一門新語言會讓人再造出新的自我意識。優(yōu)秀的語言學家尤其擅長采用一個新身份,“你就成了一只變色龍?!彼f。心理學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我們說的語言和我們的身份意識交織在一起。就比如法語讓人更浪漫,或者意大利語讓人更熱情。每種語言和文化規(guī)范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影響我們的行動。眾多研究表明,多語言者通常會根據(jù)所說的語言不同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行為方式。
Keely的理論指出,一個人的人格特質(zhì)中是否具備“自我滲透性”,即根據(jù)他人改變自我表現(xiàn)的意愿,對學外語至關(guān)重要。“我覺得體會他人的感受很簡單”,“我能按別人的印象行事”,“我能夠根據(jù)周圍的人改變我的觀點”,在這些問題上得分較高的人,新語言也能說得更流利。
為什么會這樣?這是因為具備這些特質(zhì)的人,更容易認可和模仿別人。而通過模仿一個說外語的人,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改善語言學習。那些更容易認同其他人的人也更容易學習新語言。學語言從來不是一件單獨和片面的事,那些人格上越開放,越能夠理解和共情他人的人,越有可能學好外語。
Keeley的理論在現(xiàn)實中也得到了印證。Michael Harris是一名演員,通過模仿他人,他精通了10種外語,而且還能基本理解另外12種。雖然Harris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紐約人,但是他能毫不費力地轉(zhuǎn)換成標準的倫敦腔,并在同時,整個人的姿態(tài)也仿佛完全融入了“英倫角色”。Harris說自己:“并非有意識地去改變我的角色或是身份,但它自然而然地發(fā)生了,我知道我突然變得完全不同了?!?/p>
Harris認為,任何人都可以用這種表演與模仿的方式來學習外語。他建議人們在進行模仿時,最好不要考慮單詞拼寫,只是單純地進行聽與復述。最開始,這種模仿可能比較夸張,會讓你感到過于刻意,但這是學習過程中關(guān)鍵的一部分,并且隨著不斷地練習,你會變得更加自然。
一個人是否自信也會極大地影響人們的語言學習。Harris打了個作為演員的比方:“你要做的就是覺得自己擁有(owning)這門外語,就像演員需要讓觀眾相信,演員們說出的話就是他們自己的話。你只有自信地這樣認為,你才會說得更自然,人們也能聽得更加投入。”
今天文章的最后,再給大家介紹一個懶人學習法:做別的事情時,放著外語背景音。即使我們沒有注意他們在說什么,這種方法也能幫我們更好地學習外語。
在一項2016年的研究中,語言學家Baese-Berk教授發(fā)現(xiàn),在學習新的發(fā)音時,比起主動開口練習,靜靜地聆聽正確的發(fā)音能讓學生更準確地掌握它。
此外,在睡著時播放外語背景音,也能幫助我們記單詞。瑞士心理學家Thomas Schreiner與Bj rn Rasch在2014年進行了一項研究,安排68名參與者(母語是德語)聽一系列荷蘭語詞組(詞組附帶德語翻譯)。隨后,一部分參與者在清醒狀態(tài)下繼續(xù)聆聽荷蘭語詞組,而一部分參與者則在睡夢中聽錄音。三小時后,研究者喚醒了睡夢中的參與者,并對所有人進行記憶測試。結(jié)果顯示,睡夢中聽錄音的人,比清醒著聽錄音的人對新單詞記得更牢。
光在睡著時聽肯定是不夠的?!八哂泦卧~”實驗中,參與者們在入睡之前,先認真地背了單詞,而睡眠有鞏固記憶的神奇作用,此時聽外語背景音就會讓之前的記憶更深。
(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