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點撥
高考作文乃急救之章,要想通篇大妙實非易事,但鍛造金句,使作文時有思情齊飛,還是可望亦可及的。
1.擦亮眼睛,顧盼生輝。
標題是作文的眼睛。有的考生錘煉金句作標題,既蘊含全文意旨,又文采斐然,從而使這雙“眼睛”熠熠生輝。如:
①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②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全部
③悄悄是鼓勵的笙簫
④采菊瓦爾登湖畔
例①引用唐代戴叔倫《塞上曲》中的詩句,例②引用春晚歌曲《不忘初心》中的歌詞,兩例既包含“愛國”題旨,又蘊蓄“詩”“歌”韻味。例③化用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例④集詞成題,“采菊”取自中國東晉詩人陶淵明《飲酒》中的詩句,“瓦爾登湖”取自美國作家梭羅《瓦爾登湖》中的核心意象,均凸顯出文化底蘊。
2.出彩鳳頭,搶人眼球。
作文的開頭影響著閱卷老師的觀感和情緒。有的考生一上場便使出渾身解數(shù),以金句開篇,一亮相便讓閱卷老師“一見鐘情”。如:
鵬北海,鳳朝陽,回首四顧,桃李不言,梧桐木依常。師之一字,內(nèi)蘊文化之傳承。幼師者,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教師者,正其身而固其心者也;大師者,解其惑而定其性者也。
老師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我們的生活,他們存在于我們?nèi)松械拿恳粋€節(jié)點,仿佛傳遞火炬一般把我們交給下一任老師。只要我們回首,就能看到他們在我們?nèi)松墓?jié)點,擁抱著我們的青春和記憶。我們的腳步不停,他們的身軀不移。
——高考佳作《玉壘浮云變,回首仍見君》
多整句,多修辭,多化用,“鵬北海……梧桐木依?!备霉旁娫~之妙,考生有感而發(fā),回顧成長歷程,感悟老師教誨,贊揚園丁品格,可謂情深意切。
3.燭照事理,舉重若輕。
有的考生在說理過程中能“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且不乏金句。有的入木三分,盡顯力道,給人以酣暢之感;有的四兩撥千斤,透著機智,予人以精妙之享。如:
①堅守初心,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追隨理想,勇敢而清醒地面對各種流言,我們才能牢牢地占據(jù)自己的人生舞臺,我們的人生之“書”才能以我們所期望的方式續(xù)寫,而非像少年維特那般因外界非議而飽受痛苦。
——高考佳作《堅守初心,譜寫人生之“書”》
②和而不同,自由發(fā)聲,正是我之向往,也是我期望大眾能做到的。但在自媒體時代,人們正在走向兩個極端:一端被同化,一端在“打群架”。這兩群人,像站在塞納河的左岸和右岸。左岸之人無思考,右岸之人無謙禮。還有一群人,他們乘船泛于河中,沉痛而焦急地看向兩岸,高喊:“上船來,上船來!”
——高考佳作《我愿人人為君子》
例①正面立論,揭示出不畏流言、續(xù)寫自己的人生之“書”的前提條件——堅守初心,態(tài)度鮮明堅定,邏輯關系明確。例②則運用設例說理的方法,道出“和而不同”之理和思考、踐行之徑。
4.有力豹尾,鎖定勝局。
結尾給閱卷老師留下的是判分前的最后印象,需要考生悉心打磨。有的考生飽含激情,擲地有聲,讓人心潮澎湃;有的考生妙筆生花,詩意靈動,讓人心旌搖曳。如:
我們新時代的青年,更當有獨立與自由之精神。不要總以時代為借口,說些什么“隨大流”之類的喪氣話。有一花獨放,方能有百花齊放。春天的花園里,櫻花的輕盈映襯出茶花的絢爛,桃花的嫵媚不同于迎春的俏皮,這許多的色彩和風格調和在一起,才成就了春的美。
——高考佳作《百花齊放才是春》
以物性明事理,于游園賞花之間,將“一花獨放(個性)”與“百花齊放(共性)”的辯證關系巧妙地昭示了出來,拈花悟理,頗具東方智慧。
【姜有榮/供稿】
范文展示
游子當歸
任其然
當歸:
展信佳!
最近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見字如晤”。當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不知是否會想起你終日執(zhí)筆寫著處方的老父親,以及那間養(yǎng)你育你卻又眼睜睜見你遠赴重洋的醫(yī)館。而我,不必看見回信,便可想見你緊鎖的眉頭和反感的面容。我明白你不回家的苦處,只希望你看完這封信再做定論。
咱們家祖上四代行醫(yī)。自你于淡淡草藥香中呱呱墜地的那刻起,你的血脈便刻上了藥草的紋理。翻找藥材時,我指尖觸及藥罐上繁復的篆字,于是為你取名“當歸”。
你說血脈不應成為綁縛你命運的枷鎖,一個人的未來應由自己選擇;你說你對中醫(yī)不感興趣,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孩子,血脈并非僅僅賦予你傳承的命運,它同時也賜予你立身之基。你五個月時便用小拳頭握著搗藥杵揮舞;你四歲時便能說出幾十種藥材的名字;你上小學時寫自己的愛好和夢想,筆跡稚嫩,卻篇篇不離行醫(yī);你上大學時在異鄉(xiāng)睡不著覺,非得熏了艾才能安眠……如果說這些是耳濡目染必然的結果,那么你小時候捏起一株藥草,小心地聞了聞,又輕輕伸出舌尖舔舐時,臉上的好奇與歡快確實是你對中醫(yī)的愛。
但后來,不知怎的,你突然就對中醫(yī)失了興趣。也許是讀了魯迅的文字,同學戲謔地問你,家里是否也用經(jīng)霜三年的甘蔗抑或同居一巢的蟋蟀作藥引?你從此漸漸地把“養(yǎng)氣補虛”一類的話當做江湖騙子的口頭禪,大學畢業(yè)后一意孤行地出了國,逃離和中醫(yī)有關的一切。
當歸,我們毫無怨言地養(yǎng)育你成人,你豈能說家族的事業(yè)是捆縛你的枷鎖?你說海外風景獨好,山高水長;我說醫(yī)館是你前生記憶的載體,是你魂牽夢縈的原鄉(xiāng)。你說中醫(yī)式微,前途茫茫未卜;我說只顧風雨兼程,哪管他未來的模樣。你又說從業(yè)者眾,少你一人無妨;我說每一行啊,都像一條鎖鏈,多一環(huán)就是多一份力,少一人就短那么一截——永遠都不多你這一個。
中醫(yī)的本質是醫(yī)道,是生命之道。你爺爺當年對我說過,醫(yī)者就像鬼門關下的渡船人,每渡一次人,救回來的就是一條活生生的命。哪怕只多救一條命,都是無上的功德。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光明璀璨,中醫(yī)尤其如此。自神農(nóng)嘗百草始,至孫思邈的《千金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再至屠呦呦以青蒿素摘得諾貝爾獎,他們都在傳承中醫(yī)學,但傳承人卻遠遠不只他們。
一個民族需要優(yōu)秀的精神食糧,涵養(yǎng)文脈,承載歷史;而一個人亦需要一個精神支柱,支撐他走過風刀霜劍、人世坎坷。我們這個家族的精神命脈,就在悠悠藥草香氣間流傳。拭去青年人的自傲,拭去旁人的目光,洗盡一切濁世里迷亂雙眼的鉛華,你會看見自己的心,它朝向醫(yī)館里懸壺濟世的生活,也朝向同樣望向你的長輩;又或者,二者早已融為一體,再難分離。
站在千里之外的陌生土地,遠遠望著這封信寄來的方向,不知你是否還記得幼時念誦過的詩句:“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當歸吾兒,當歸!
盼你歸來的父親
××年××月××日
點評
這是一封虛擬的一位父親寫給遠在國外的兒子的信。全文化大為小,選材獨特——針對中醫(yī)這個傳統(tǒng)文化的“點”娓娓道來,將記敘、描寫、抒情、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個整體。為人物取名“當歸”,也是匠心所在——既與“中醫(yī)中藥”的題材緊密相契,又一語雙關地表達了“盼你歸來”“理當歸來”的深切渴盼。
本文作為一篇書信體作文,真正做到了情理兼?zhèn)洹⒄Z重心長(時時有與收信人的情感交流)。一方面,作文是重說理與抒情的。像“血脈并非僅僅賦予你傳承的命運,它同時也賜予你立身之基”“一個民族需要優(yōu)秀的精神食糧,涵養(yǎng)文脈,承載歷史……就在悠悠藥草香氣間流傳”等文字,曉之以理,用富于文學味乃至詩情洋溢的語句來表達,顯得品味高雅。而“你說海外風景獨好,山高水長;我說醫(yī)館是你前生記憶的載體,是你魂牽夢縈的原鄉(xiāng)”這一片段,可謂“對癥下藥”,其辭情懇切而又鏗鏘有力。另一方面,文中那些深情繾綣的記敘與描寫,也感染力十足。諸如“你五個月時便用小拳頭握著搗藥杵揮舞;你四歲時便能說出幾十種藥材的名字”“捏起一株藥草,小心地聞了聞,又輕輕伸出舌尖舔舐”等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靈活地表現(xiàn)出一個小孩的好奇與歡快,正是為了說明兒子應當傳承中醫(yī)事業(yè)的道理。這些都是文中閃耀著光輝的亮點。
【唐惠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