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清代滿族社會,吸煙一直是滿族人極度追捧的生活休閑方式之一,并逐漸演變成一種民族習俗而存在。清代東北地區(qū)的滿族人在吸煙方面十分講究,擁有專門的吸煙用具,所吸煙草和吸煙方式也種類不一。有清一代,不同的歷史時期盛行的吸煙方式各有不同,從中可以反映出清代東北滿族社會發(fā)展狀況和民眾的生活實態(tài)。
關(guān)鍵詞:清代;東北滿族;吸煙方式;演變
煙草,別名“淡巴菰”,煙草種植遍布東北,其中以吉林省的煙草品類最好。煙草于明萬歷年間傳入我國東北地區(qū)。對于煙草傳入東北的途徑,學界說法不一,頗受認可的途徑分為兩條:途徑一是關(guān)內(nèi)東北的明朝駐軍將煙草傳入東北?!队裉盟C記》載“遼左有事,調(diào)用廣兵,乃漸有之。自天啟年中始也,二十年來北土亦多種之”。說明駐軍在東北駐扎、練兵的同時將煙草也傳入該地,并逐漸興起吸食煙草的風潮。途徑二是朝鮮與中央王朝朝貢、貿(mào)易時將煙草傳入東北地區(qū)。申基碩在《間島歸屬問題》中稱:“清太宗為使寧古塔,烏喇駐防八旗莊丁從朝鮮購入農(nóng)耕物資,自天聰二年(1628年)十月開始,在會寧開市。在兩國官員監(jiān)視下交易耕牛、鍋、犁、鹽及布、篩子、煙草等物”說明在皇太極時期,清朝與朝鮮的集市貿(mào)易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煙草貿(mào)易。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煙草雖已傳入,卻還未形成興盛之勢,甚至在此之后皇太極下令禁止煙草貿(mào)易,如崇德三年(1629年),皇太極下令嚴禁民眾出境購買煙草,所稱的邊境大體為明邊境和高麗邊境地區(qū)。后來,明軍前往東北與清軍作戰(zhàn),為煙草在清代東北的傳播甚至普及提供了條件。清軍入關(guān)后,清廷下令解除煙禁,不過僅限于自種只用,由此吸煙開始在滿族社會中盛行起來,以至于后來煙草成為滿族人生活的必需品。一直盛傳的東北滿族三大怪之一便是“十七八歲大姑娘叼煙袋”,這也是對滿族吸煙普及程度的最好印證。
一、清代東北滿族人吸煙緣起
清代滿族社會,上及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都將吸煙作為日常生活的樂趣。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御寒
東北地區(qū)位于緯度較高的寒溫帶,冬季氣溫低下,天氣嚴寒,長久生活于此的滿族人在嚴寒天氣中吸一支煙有助于緩解寒意,久而久之,吸煙成為了滿族人互相效仿并加以傳習的休閑方式。關(guān)于煙草的驅(qū)寒功效,《盛京通志》載:“煙草,冬可御寒,土人尤多食之,出撫順者佳”。由此可見,煙草的御寒屬性是其廣受歡迎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藥用
在滿族人看來,煙草的藥用價值極高。時人認為,煙草“善壯胃氣,善飲食,祛陰濁寒滯,消膨脹宿食,止嘔噦霍亂,除積聚諸蟲,解郁結(jié),止疼痛,行氣停血瘀,舉下陷后墜,通達三焦,立刻見效”。由此可見,煙草在消食、解淤氣等方面均頗具療效。此外,煙草一般還被看作是止血的“良藥”。東北滿族人長期生活在林區(qū),日常勞作過程中受傷在所難免,這時滿族人會將煙草點燃,燒完的煙灰涂抹于患處,既止血又殺菌。
(三)驅(qū)蟲、蛇
滿族是傳統(tǒng)的漁獵民族,于森林中采集、捕獵是其日常生產(chǎn)生活的常態(tài),長期在林草中勞作,總會受到蚊蟲叮咬、毒蛇侵襲。而滿族人隨身攜帶的旱煙袋在林草中既可作為撥草工具,也可作為驅(qū)趕毒蛇的武器,煙散發(fā)出的刺激味還能有效地驅(qū)逐毒蛇。
(四)娛樂
滿族有句俗語:“飯后一袋煙,賽過活神仙”,滿族家家都有煙笸籮,人人手持煙袋。勞碌一整天后,身心俱疲的滿族人,總會在茶余飯后吸支煙來排解憂愁、緩解疲勞。此外,吸煙逐漸也演變成滿族人交流溝通的媒介,人們圍坐在一起,人手一根煙袋,聊聊家常,十分歡樂。
二、清代東北滿族人吸煙方式及煙具的演變
伴隨著吸煙在滿族社會的盛行,產(chǎn)生了多種不同的吸煙方式,相繼出現(xiàn)了旱煙、水煙、鼻煙以及卷煙,并分別對應煙具的更替。具體如下。
(一)旱煙—煙袋
有關(guān)最早吸旱煙的方式,《東西洋考》載:“煙筒山,此交趾、占城分界處也,以狀似煙筒故名,知海外行之久矣。煙初入內(nèi)地時,食者將煙草置瓦盆中,點火燃之,各攜竹管向煙,群聚而吸之,其管不用頭”??梢姡缙谖澈禑煒O易受燃火情況的影響,過程也較為繁瑣,實在算不上一種極佳的吸煙方式。
吸旱煙的煙具稱為煙袋。據(jù)《煙草譜》載:“吸煙之具,銅頭木身,名曰煙筒,又曰煙管、曰煙袋。有金、銀、銅、鐵四種,或用竹管,兩頭以玉、石、銅、鐵鑲之”??梢姡瑹煷牟馁|(zhì)不一,形態(tài)各異。一般來說,煙袋包括煙鍋、 煙桿和煙嘴三個部分。制作煙鍋的原材料是銅;煙嘴的制作材料較為珍貴,如主要材料分為翡翠、玉石等;煙桿則多以竹、木為材料。關(guān)于煙袋的各部分,《湖州府志》載:“以竹木為筒,曰煙筒。燕煙處曰頭,銅鐵為之。口銜處曰嘴,玉石、象牙或銅為之。下以火潘,上以口吸,曰吸煙”。不同材質(zhì)的煙袋價格不同,昂貴且雕飾精美的煙袋成為了富貴子弟的一致追求,而普通貧民的煙桿卻簡陋無比。由此衍生而來的便是上等煙草和精美煙具成為了煙客們的攀比之物。
(二)水煙—水煙壺
水煙,形態(tài)如枇杷葉。水煙中的佼佼者產(chǎn)自蘭州五泉,據(jù)《食煙考》載:“煙既行百余年而水煙出矣。水煙者,起于甘肅之蘭州。蘭州五泉山下產(chǎn)煙草,既制,必隔水吸之,入腹而后吐,醉人尤易。其器曰壺,其煙必磁錫器盛者,蓋濕食也。初時人畏其力猛,食者絕少,漸自秦而晉、而豫、而齊魯燕宋,大江以南,今且遮天下無不至矣。然五泉一區(qū),不能資天下用,他處仿造者尤多,皆不及五泉產(chǎn)者”。時人認為,水煙“力猛”,須“隔水吸之”。吸食水煙的水煙壺一般以銅制成,形狀似雀、似葫蘆,在水煙壺中注水,而煙在壺背的管中,隨后點火,煙火著起,吸食即可,吸食過程中促使水流翻動作響,別有一番趣味。
吸食水煙主要盛行于清乾隆時期,主要原因是人們認識到傳統(tǒng)旱煙對身體的危害。據(jù)《矩齋雜記》載:“一友酷嗜煙,日凡百余吸,已得奇疾:頭大如斗,牙齦潰膿升許,穢聞列屋,死而復醒。又山陰張荀仲淑自言犯血下,禁煙而止,后偶犯則血劇。南鄉(xiāng)孟氏家蓄蜜,傍有種煙草者,蜜采其花,皆立死,蜜為之壞,以是知煙之為毒,不可向邇”??梢?,人們認為煙草的毒性巨大,能使人患病。后來,滿族人引入了福建人的吸煙方式,融入當?shù)匚鼰煼绞胶笮纬闪怂疅?。與旱煙不同,無論是煙的副作用,還是煙具的造型,水煙都以其絕對優(yōu)勢獲得了滿族人的認可。然而,水煙壺造價不菲,吸水煙所需物件繁雜,包括引火的工具,如燃火的火鐮、火石等,還有清理煙袋的工具,如毛刷、鑷子等物。如此看來,水煙只能是富人爭寵的對象。新興的社會風尚,會隨著時間自上而下的普及流行,而對于水煙來說,它的價格注定使普通的滿族百姓望而卻步,流行百余年后也未掀起太大波瀾。
(三)鼻煙—鼻煙壺
關(guān)于鼻煙,《南越筆記》載:“(鼻煙)本名洋煙,出大西洋。以煙雜香物、花露,碾細末,嗅入鼻中,可以驅(qū)寒冷、治頭疙、開鼻塞,毋煩煙火,其品最為高逸”。與鼻煙相輔相成的鼻煙壺(吸鼻煙工具)同樣是“舶來品”,最早于明代萬歷年間,由意大利人利瑪竇進京獻納引入。關(guān)于鼻煙的制作與吸食方法,《清稗類鈔》記:“屑葉為末,雜以花露,一器值數(shù)十金,貴人饋遺以為重禮。置于小瓶,取之以匙。入鼻,則嚏輒隨之,久則相習矣”。與旱煙、水煙的吸食方式不同,鼻煙的吸食方式無需借助火燃,掏出即可鼻吸享用,吸食起來極為方便。
據(jù)載,鼻煙與旱煙傳入中國的時間大體相同,不過鼻煙并未像旱煙一樣盛行于世,究其原因為鼻煙是舶來品,主進獻之用,且鼻煙價格昂貴,工藝水平有限,因此鼻煙無法盛行也在情理之中。一直到康乾時期,隨著工藝水平的提高,內(nèi)務府開始生產(chǎn)鼻煙,《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載:“露房,庫掌一員、拜唐阿六名、委署領(lǐng)催一名、醫(yī)生四名、專司合藥蒸露、造鼻煙及西洋胰子等事”。后來,民間也開始競相仿造內(nèi)務府工藝制造鼻煙,然而,無論是內(nèi)務府,還是民間,其工藝自然無法與外國所產(chǎn)鼻煙相提并論。故當時滿族社會盛行的鼻煙大多依賴國外進口,其價格自不必多言,從中可以看出清代康乾時期社會發(fā)展水平較前代確有非常大的進步,然而對于普通的吸煙者來說,鼻煙的吸食成本自然不是他們的絕佳選擇。
(四)卷煙—煙紙
卷煙又稱“洋煙”,清光緒年間由外國輸入,對此《諫書稀庵筆記》載:(煙卷)自洋舶入中國,煙卷之風盛行,光緒間(1875—1908年)始見之?;蛞约埦頍熑~,或以煙葉卷成”。卷煙煙具十分簡單,僅需卷紙即可。吸食前須“把煙葉碾碎,將煙用紙卷成長圓錐形,掐去一頭,將細頭含在嘴里,用火點燃粗頭,然后吸食”。可以說,卷煙的出現(xiàn)替代了旱煙、水煙、鼻煙等吸煙方式,并逐漸發(fā)展為社會主流的吸煙方式,主要原因包括:其一,卷煙攜帶更為便利,無需多余的煙具;其二,卷煙價位便宜,符合當時普通滿族民眾的消費水平;其三,隨著清末西方國家煙草資本和企業(yè)的涌入,加大了對卷煙的宣傳力度,增強了卷煙的社會影響力;最后,打開國門的晚清社會,各色西方稀罕物傳入,滿族民眾的心里觀念發(fā)生了轉(zhuǎn)變。由此,卷煙成為風靡一時的吸煙方式。
三、結(jié)語
縱觀清代滿族人吸煙方式的演變歷程,大體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從旱煙、水煙、鼻煙,再到清末的卷煙。吸煙方式的不斷變化,彰顯了清代東北滿族社會的多元化,窮富階層生活狀態(tài)的差異以及人們對于自身社會角色的標榜??梢哉f,清代東北滿族人吸煙方式的轉(zhuǎn)變,展現(xiàn)了清代東北滿族社會的實態(tài),一定程度也彰顯著滿族人民生活方式的轉(zhuǎn)變。
參考文獻
[1](清)徐珂. 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1984:2200.
[2](清)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卷一千一百九十九 內(nèi)務府 續(xù)修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38.
[3](清)俞正燮.癸巳存稿[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328.
[4](清)阿桂等纂修 盛京通志 百三十卷本卷 物產(chǎn)[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7:1566.
[5](明)張景岳著. 景岳全書系列 本草正[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7:31.
[6](明)楊士聰.玉堂薈記·卷下[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69.
[7] 陳維國. 吸煙與清代社會[D].南昌大學,2008.
[8] 于學斌.舊時東北的煙文化[J].北方文物,2006(02):99.
作者簡介:
杜會朦(1998-),女,蒙古族,內(nèi)蒙古人,長春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專業(yè)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