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渝
[摘? ? 要]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1920-1927)中,以李漢俊、董必武、惲代英、胡鄂公等為代表的湖北籍革命知識分子,充分利用省內外的報刊、書店等媒體,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努力傳播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唯物史觀、剩余價值理論、文藝理論等,積極推廣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列寧東方革命理論,極大地喚醒和促進了中國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思想自覺,抨擊了各種冒牌社會主義思潮,為建立中國共產黨營造了強大的輿論,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和組織基礎,作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
[關鍵詞] 湖北籍共產黨員;早期革命知識分子;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著作;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列寧主義;列寧東方革命理論;建黨100周年
[中圖分類號] A8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1)08-0012-08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1920—1927)是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偉大文化景觀,是近代中國救亡運動在思想領域內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源頭。由湖北籍共產主義者李漢俊、惲代英、董必武、黃負生、陳潭秋、林育南、胡鄂公等知識分子精英組成的宣傳隊伍,是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早期傳播隊伍的領軍人物,譜寫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史上的輝煌一頁。
武漢作為湖北籍革命知識分子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陣地,見證了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圖景。武漢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大致上分成了兩段:一是建黨初期,在湖北籍進步人士的有力宣傳鼓動下,武漢地區(qū)成為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僅次于上海、北京的第三重鎮(zhèn);一是大革命后期,即武漢“赤都”時期,在全黨政治家、思想家和湖北籍革命者的努力下,武漢地區(qū)成為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中心。
一、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中湖北籍革命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
湖北籍革命知識分子在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其佼佼者首推李漢俊。李漢?。?890-1927),原名李書詩(書思),字人杰,號漢俊,筆名汗、漱石、先進、均等,湖北潛江人。他12歲東渡日本求學,1915年7月考入東京大學土木工學科,1918年7月畢業(yè)。在此期間正值日本大正時代,社會主義思潮涌起,使他深受影響,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李漢俊1918年底回國,一到上海即參加《星期評論》,全身心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從1919年到1922年的3年時間,發(fā)表了100余篇文章;他還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開設唯物史觀課程。共產國際駐華代表馬林贊譽他是中共“最有理論修養(yǎng)的同志”①。中共元老董必武也在他的影響下,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惲代英是中共早期的重要領導人。惲代英(1895-1931),字子毅,又名遽軒,筆名有但一、天逸、子逸、英、FM等,生于武昌,祖籍江蘇常州。惲代英1915年9月考入武昌中華大學,1918年畢業(yè)。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早年深受無政府共產主義的影響。后經過革命運動的洗禮和激烈的思想斗爭,他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并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辦了《我們的》《武漢星期評論》《中國青年》等革命刊物,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政治家、理論家。
董必武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董必武(1886-1975),幼名樂益,輩名賢宗,學名用威,號壁武?!氨匚洹笔撬蔀轳R克思主義者后,以號代名時,用號的諧音,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道路有其鮮明特點,其思想跨度較大,由一個追求封建士大夫仕途的舊知識分子,經過舊民主主義、激進民主主義而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董必武1918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在鄂西靖國軍總司令部任秘書;1919年春到上海,為鄂西靖國軍總司令蔡濟民申冤。蔡濟民是辛亥革命首義功臣,不是死于護法的戰(zhàn)場,而是遭到“戰(zhàn)友”暗算。他秉請孫中山主持正義,然而孫中山除了表示同情外,一點辦法也沒有。這使得董必武深刻認識到孫中山依靠軍閥的老路不能走下去,更實現(xiàn)不了“民主共和”。革命要從頭來,但新路何在呢?這時他結識了李漢俊。這位比董必武小4歲的湖北小同鄉(xiāng),向他介紹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蘇俄的情況,指出中國革命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救國的道路是蘇俄式的社會主義。從此董必武“相信馬列志不移”。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大革命時期創(chuàng)辦《武漢評論》《漢口民國日報》《楚光日報》等刊物,發(fā)表了《十月革命與中國革命》等文章,從此戰(zhàn)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前線。
還有一位鄂籍知識分子值得一提。胡鄂公(1884-1951),原名胡榮銘,字新三,號南湖,室名風雨樓,湖北江陵人。胡鄂公的經歷波瀾起伏,曲折豐富。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民國初年擔任過第一屆國會議員、湖北省政務廳廳長、北京政府教育部次長等要職。1922年組織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其人員經過李大釗介紹集體加入中國共產黨。胡鄂公曾是中共紅色特工的重要成員,直到1951年病逝于臺北,其神秘面紗還沒有揭開。他在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中的最大貢獻就是創(chuàng)辦了《今日》雜志,成為中共創(chuàng)建時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一張亮麗名片。
此外,武漢地區(qū)還涌現(xiàn)出劉伯垂、陳潭秋、黃負生、林育南、熊得山、李求實、錢介磐等一批鄂籍馬克思主義的播火者,他們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天幕上群星燦爛,熠熠生輝。
二、馬克思主義在武漢早期傳播的媒介
基于比較發(fā)達的現(xiàn)代經濟和交通條件,武漢從五四運動到大革命時期出現(xiàn)了200多種報刊以及書社、書店,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的陣地。主要包括:
《武漢星期評論》:1920年3月創(chuàng)刊,惲代英主其事,最初宣傳的是互助空想社會主義。隨著惲代英等轉變成馬克思主義者,此刊物成為武漢地區(qū)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媒體,發(fā)表了李漢俊的《第三階級的婦女解放運動》《第四階級的婦女解放運動》、批判基爾特社會主義的《中國思想界的寒暑表間晴雨的梁啟超先生》、黃負生用唯物史觀寫的時評《軍閥底下的自治》等文章,以及婦女???。1922年5月,它與《大漢報》等媒體創(chuàng)辦紀念五一專號,集中發(fā)表17篇宣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章,向工人階級灌輸科學社會主義思想。
《我們的》:利群書社主辦刊物。1920年創(chuàng)刊,油印不定期,只出了8期,主要記載了利群書社的活動,特別是詳細地報道共存社的活動,記載了惲代英、林育南等革命青年世界觀發(fā)生根本轉變的歷史過程。
《今日》:1922年2月在北京創(chuàng)刊,1923年8月終刊,目前看到的有3卷10號。該刊雖然是北京的刊物,但創(chuàng)辦人與主要作者是鄂籍湖北人,刊物在湖北乃至全國影響較大,促進了湖北地區(qū)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今日》是五四時期唯一一份公開宣稱“研究馬克思學說”[1]的刊物,宣稱“我們很相信馬克斯(思)主義,是我們應該確定的主義”“馬克斯(思)主義是科學的社會主義。我們看他(它)所采取的革命的方法,也確是有條理的。馬克斯(思)主義主張無產階級專政,變更經濟的組織,以達到共產主義的社會”[2]。雜志每一期都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為主,刊發(fā)了《哥達綱領批判》《國家底(的)起源》《糧食稅》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發(fā)表了《唯物論與唯物史觀》《馬克斯(思)的唯物哲學》《無產階級與文學》等詮釋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武漢評論》:這是一份周刊。1924年10月在武漢創(chuàng)刊,名為中國國民黨湖北省黨部機關刊物,實為中共湖北地區(qū)黨組織所控制。共產黨員錢介磐為主編,作者林育南、徐全直、秦怡君、任宣等均為中共黨員,相繼發(fā)表了《中國民眾紀念李盧列的意義》《列寧主義概述》《列寧主義與中山主義》《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等重要文章。
《漢口民國日報》:1926年11月20日正式創(chuàng)刊,董必武為經理,宛希儼、沈雁冰等先后擔任主編,毛澤民負責行政事務。初為國民黨湖北、漢口市黨部的刊物,后為武漢國民政府的言論機關。它實際上直接為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是共產黨辦的第一張大型報紙。它用大量篇幅報道國內外革命運動,刊載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特別是重點推薦大革命時期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經典,如《共產黨宣言》《列寧主義概論》《馬克思其生平著作及其學說》《馬克思主義的民族革命論》等。
長江書店:這是中共中央繼上海書店(1926年2月被軍閥查封)之后,在武漢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出版機構,由中共中央宣傳委員瞿秋白主管,毛澤民籌辦,蘇新甫任經理。書店選址在漢口后城馬路與濟生馬路交會處(今漢口六渡橋原人行天橋東北側),后遷到漢口交通路。書店設立長江印刷所,設在漢口濟生路福生里。書店于1926年11月開始試營業(yè),12月1日正式開業(yè)。它為印刷出版發(fā)行三位一體。1927年7月20日,書店被武漢國民政府查抄。8月4日,書店在《漢口民國日報》上刊登“停業(yè)啟事”。它是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武漢最重要的宣傳陣地。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9個月的時間里,出版馬克思主義的新書和重印書達50余部,經銷的書刊達數(shù)十種。
特別要介紹的是1922年5月1~3日,武漢地區(qū)的黨團機構組織武漢地區(qū)的《大漢報》《漢口新聞報》《武漢星期評論》等7家媒體,連續(xù)3天同時出版紀念“五一”專號,發(fā)表了《敬告勞動界》《我對于武漢勞動節(jié)的觀察》等17篇文章。這是武漢地區(qū)自俄國十月革命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公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行動,也是第一次集中向工人群眾灌輸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造勢,創(chuàng)造了紅色新聞史上前所未有的新聞奇觀。
此外還有《群眾》《湖北農民》《湖北婦女》《漢口青年》等刊物,均從各自角度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勞工運動理論、婦女觀等,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
三、馬克思主義在武漢地區(qū)早期傳播的代表性著作
印刷出版發(fā)行馬克思主義的相關著作是傳播馬克思主義最基本、最集中、最可靠的途徑,也是武漢地區(qū)成為當時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重要陣地的主要標識。其有影響的主要著作如下:
《勞農政府與中國》:在當時,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通過十月革命的影響才真正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秳谵r政府與中國》是我國第一本詮釋蘇俄與中國的圖書,1920年6月由漢口新文化共進社刊印。共進社在武漢黨組織成立后,即成為黨領導下的文化機構。該書由張冥飛編,小32開,共172頁,有“勞農政府的由來和經過”等12節(jié)。特別是“勞農政府與中國的關系”“列寧的手段與奮斗精神”“列寧的談話”等節(jié),使中國人民對俄國十月革命和新俄羅斯文明有了真實的了解。
《馬格斯(克思)資本論入門》:1920年9月,作為第二種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在上海出版,全書54頁,共8小節(jié),翻譯者是李漢俊。該書是馬克思主義者、社會黨著名的左翼領導人馬爾西(Marry E. Marcy,1877-1922)編寫的《資本論》通俗讀本。它一面世,立即受到先進知識分子的歡迎,北京、武漢兩地黨的早期組織把它作為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必讀材料。湖南文化書社在7個月內就銷售了200多本,排在銷售榜的首位。
《階級爭斗》一書是惲代英受陳獨秀的委托翻譯的。全書小32開本,198頁,共5章。《階級爭斗》是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考茨基(Karl Kautsky)對社會主義基本原理作的詮釋。該書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著作,對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轉變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成為促使毛澤東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的3本書之一(另外2本是《共產黨宣言》和《社會主義史》)。
《共產主義與知識階級》(以下簡稱《階級》):這本小冊子1921年6月在漢口印發(fā)雖然字數(shù)不多,共9頁,5600個字,但政治價值很高,是中國共產黨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高理論成果。首先,該書正確判斷出中國當時特殊的社會性質為“公共半殖民地”。其次,它鮮明指出中國革命“第一步是要組織無產階級先鋒隊,就是共產黨”,使共產黨成為領導中國“革命運動的中心機關”。再次,它指出共產主義的理想是行動的指南。最后小冊子批評了各種阻礙中國革命前進的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如教育救國論、無政府主義等?!峨A級》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價值和政治價值,尤其是發(fā)表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組建中國共產黨的前夕,是為黨的一大召開而進行的一次重要文宣活動,為黨的誕生制造輿論。
《列寧主義概論》(以下簡稱《概論》):這本書于1927年1月21日,即列寧逝世3周年之際,在武漢出版?!陡耪摗肥歉鶕K共領導人斯大林于1924年4月初在斯維爾德洛夫大學(斯維爾德洛夫工農共產主義大學)的講演整理而成的,是迄今最深刻最全面闡釋列寧主義的專著,是列寧主義研究的豐碑?!陡耪摗芬怀霭媪⒓词艿街袊锩罕姷臒崃覛g迎,成為當時最暢銷的革命書籍之一。正如《向導》周刊在刊登《概論》廣告上所指出的那樣:“這是一部論列寧主義言簡而意賅的書,讀過《共產主義的ABC》后,必須讀此書,對于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之理論和實際才能有完全的概念;但亦必須讀過《共產主義的ABC》懂得若干原則和術語之后,讀此書才能懂得這一部走遍全世界的著作?!盵3]后來中共中央重新翻譯,以《列寧主義的基礎》為再書名,列為“干部必讀”的圖書,成為中國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之一。
四、湖北籍革命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特殊貢獻
湖北籍革命知識分子在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進程中,與中國其他地區(qū)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大體上保持一致性,但在某些方面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第一,特別強調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指導作用。他們反復闡釋“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李漢俊的《研究馬克思學說的必要及我們現(xiàn)在入手的方法》一文,是繼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之后又一篇全面介紹科學社會主義體系的文章。他特別強調馬克思主義具有的普世價值,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真理,對中國革命具有偉大的指導作用,“我希望我們中國底(的)同胞不要把現(xiàn)在先進各國所有的社會現(xiàn)象視為‘對岸之火,取‘與我無關的態(tài)度,也把彼底(的)由來、內容、結果,拿來仔細推究”。近代中國已經遠遠落后于先進發(fā)達的西方工業(yè)國,如要趕上去,首先就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思想武器,進行社會革命。有這個先進的思想武器實在是我們后進之中國的“天賜之幸”?!斑@天賜之幸只在等著我們中國人伸手去(接)受,我們如果連這手都懶得伸,就未免是太甘暴棄,恐怕終免不了要遭天譴呢!”[4]
李漢俊在與張聞天討論如何徹底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問題時,強調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系,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適合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到中國要成為什么呢?現(xiàn)在還不曉得,這就要靠中國人底(的)努力了。我們努力底(的)結果,或者能夠造出什么來。張聞天先生!我們大家來努力罷!”[5]
第二,重申道路決定命運。近代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從西方尋求各種救國的道路。湖北籍的共產主義者非常明確地宣告,中國要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董必武指出:十月革命開辟了世界革命的先河,為全世界被壓迫人民民眾解放的起點。它不僅給中國人民指明了自由解放之路,同時還從精神上影響了中國廣大民眾,一個國家要想從嚴重壓迫之下解放出來,必須有獨立奮斗的精神和勇氣[6]。在俄國十月革命8周年之際,《武漢評論》指出:“十月革命,使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得了一個最大的刺激,更與東方弱小民族一個絕大的暗示,所以我們應當熱烈的紀念他(它)。十月革命,溝通了工業(yè)國家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與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民族革命,成為一個整個的世界革命,十月革命的成功,是世界革命成功的第一聲,所以我們應當熱烈的紀念他(它)。十月革命后,蘇俄以援助全世界無產階級與弱小民族求解放為職志,所以我們應當熱烈的紀念他(它)。十月革命后,蘇俄自動的放棄了以前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援助中國民族的解放運動,反對帝國主義繼續(xù)侵略中國,揭破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各種陰謀,所以我們應當熱烈的紀念他。我們熱烈的紀念蘇俄‘十月革命,應當取法蘇俄十月革命的精神以實現(xiàn)中國的‘十月革命,更應當發(fā)揮這種精神以成完全世界的‘十月革命?!盵7]
第三,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的兩大偉大發(fā)現(xiàn)之首。唯物史觀的傳播拉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序幕?!督袢铡吩谶@方面的歷史功績不可忘記。首先它翻譯了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部分章節(jié))等唯物史觀的經典著作。其次,它發(fā)表了《唯物論與唯物史觀》《馬克思的唯物哲學》《唯物的中國史觀》等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最后,《今日》運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來透視中國歷史。從經濟的發(fā)展,主要是生產工具和勞動技術的變化作為劃分中國社會的標準,中國之所以到近代落后,主要就是在生產力、生產工具等方面落后于西方,新的生產工具和新的生產方法必然使社會制度發(fā)生變化,“也就是我民族起死回生的一點”[8]。
李漢俊于1922年1月發(fā)表的《唯物史觀不是什么?》一文,指出唯物史觀在馬克思主義體系中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礎,不了解唯物史觀就不了解馬克思主義;“誤解了他底(的)唯物史觀,就要誤解他底(的)主義”[9]。文章最可貴之處,在于傳播了唯物史觀中的辯證法。文章直接引用了恩格斯闡釋馬克思的辯證法,指出唯物史觀不是“抽象的哲學,乃是具體的科學”。但唯物史觀又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近代德國哲學的“后繼者”,它很“巧妙”地將黑格爾哲學里面的辯證法的思索法(今譯為思維方式)與費爾巴哈的唯物論的觀察法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因此唯物史觀亦叫作“辯證法的唯物論”[9]。這比瞿秋白傳播辯證法要早2年②。
剩余價值論是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的兩大偉大發(fā)現(xiàn)之一,是馬克思以唯物史觀來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的偉大成果。李漢俊的《馬格斯(克思)資本論入門》與《馬克思經濟學說》成為我國第一批《資本論》的通俗詮釋本?!督袢铡犯叨戎匾曬R克思的經濟學,曾指出:“要研究馬克斯(思)科學的社會主義,都不可不研究馬克斯(思)的經濟學說,因為經濟學說,就是大家所謂的科學。所以不把他的經濟學說十分了解,說是懂得馬克斯(思)科學的社會主義,簡直是欺人的話?!盵10]正因為如此,《今日》先后刊載出《絕對的剩余價值研究》《相對的剩余價值研究》《絕對的相對的剩余價值研究》等《資本論》原著第1卷的若干翻譯段落,并刊發(fā)《馬克斯(思)經濟學說》《資本底(的)本質是什么?》《資本的利潤》等文章對資本、價值、雇傭、剩余價值等經濟基本概念一一詮釋,充分論證了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精髓和價值,對中國大眾進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普及教育。
第四,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這是湖北籍共產主義者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中的一個亮點。首先,他們應用唯物史觀給文學以正確的社會定位。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將道德倫理的覺悟視為最后的覺悟,改造國民性成為改造社會的最有效的手段?!督袢铡贩磸托麄魑ㄎ锸酚^,指出社會發(fā)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矛盾的結果,物質生產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也就是說改造社會的根本之途不是在精神世界而是在物質世界。以往的一切特權階級都是力主精神來支配物質的,于是他們利用科學、法律、政治、文藝、宗教等上層建筑“來瞞蔽大多數(shù)人民,而自握其統(tǒng)治的權力,其唯一借口物,就是說:精神可以產出物質”[11]。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正好將世界顛倒了過來,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文學藝術只是上層建筑的重要部分。
《今日》刊發(fā)的《無產階級與文學》一文指出:現(xiàn)在的社會是有產階級獨占的社會,他們不僅操有經濟的要素,握有政權,而且“把全人類精神上共享的藝術和文學,都刮到他們的私囊中去,當做他消遣散憂的奢侈品”[12]。無產階級不僅在經濟上處于被剝削的地位,而且被剝奪了接受教育的權利,“所以自生至死,并不知道文學的性質作用有什么興味,那里去懂得文學的價值呢?”[12]現(xiàn)在的第一步是解決經濟問題。所謂經濟問題就是鏟除私有制,把一切生產資料和生產機關歸民眾。第二步是勞動民眾有了政權,才能設立公共學校,使勞動民眾有研究文學的機會,能夠享受文學藝術所帶來的美的精神[12]。
其次,闡述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歷史使命?!督袢铡犯叨戎匾曃膶W藝術的反作用,認為革命文學是改造社會的工具。革命文學的主要社會功能是對舊社會的批判,現(xiàn)代文學家“唯一的職務,也就在以深刻的觀察,銳利的筆鋒,把人生的苦痛,社會的罪惡赤裸裸的暴露出來,使人讀了驚心動目,引起無量的同情,流出真摯而悲憫的眼淚來”[13]。文學是以人生為背景的,因此革命文學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啟蒙人的思想,承擔指導改造社會的責任。勞動大眾是人類最大多數(shù),革命文學首先就是要啟蒙他們的思想,喚起他們的階級覺悟起來與專制社會進行斗爭,去改造社會。所以革命文學是供給革命事業(yè)的“滋養(yǎng)料”,在勞動大眾中“播下革命種子”,“革命的文學,是沖決網羅的文學,是生命流動的文學,是真的文學,是活的文學”[13]。
最后,所謂文學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讀者的認同上,革命文學必須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面才有價值[12]。文學藝術所謂美的精神——滑稽美、天然美、壯美、想化美、優(yōu)美等只有被平民所享受,才有價值。因此,革命文學家的一大歷史使命就是使平民能夠享受文學藝術這些天籟的美,鼓勵和援助他們進行社會運動[12]。
第五,重點傳播列寧的東方革命理論。東方革命理論是列寧主義的核心理論之一,是列寧對馬克思的東方革命理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直接思想來源。在武漢國民政府時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中心就是傳播列寧的東方革命理論,并用之于大革命實踐。長江書店再版、重印的《第三國際議案及宣言》《共產主義的ABC》等文章,突出列寧的東方革命理論,成為當時指導中國革命的理論基石。
1927年4月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的民族革命論》,輯錄了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等《落后的歐洲和先進的亞洲》《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十月革命和民族問題》等論中國、東方革命的15篇經典。正如《向導》介紹的那樣: “《馬克思主義論民族問題》等著,(說明)中國民族問題無疑是革命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馬克思主義對于民族問題本有特殊的革命的見解,自列寧以后尤形成整個的理論。本書系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達林、薩發(fā)洛夫、卜羅衣杜等論民族問題和殖民地運動的論文而成。本書的出版在中國目前自然是很重要的。”新青年社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圖書廣告中,指出民族問題是“中國革命之根本問題,此問題必須拿馬克思列寧主義觀點來分析,然后能夠得到正確的解決”,此書“對于解決中國革命之種種問題將有很重大的理論上的幫助”[14] 。后來此書以《馬恩論中國》的書名,列為中國共產黨的干部必讀之經典。
惲代英說:列寧“是一個世界主義者,是一個為世界一切被壓迫民族奮斗的人。他不但是俄國平民的英雄,亦是世界一切被壓迫民族革命的前驅者”“東方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國家的聯(lián)合革命,以促成大英帝國的瓦解,以促成全世界被壓迫國家與階級的解放,這亦是列寧未盡之志呢!”[15]
林育南說:“我們知道列寧主義的最大特點而且與東方民族有最大關系的,就是‘將西方的資本主義的國家的社會革命,和東方的殖民地的國家的‘國民革命聯(lián)結起來,以打倒國際帝國主義,實現(xiàn)‘世界革命的主張”“因此,我們對于列寧主義的需要了解,亦是十分明顯的事理。少年國際雜志傳播列寧主義于中國革命的生力軍——一般青年工人和農民群眾,真是為中國遍地撒下了革命的種子!”[16]
在中國共產黨人的艱難探索下,將列寧主義的東方革命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于1927年在武漢這片赤色的土地上,結出了第一個理論成果: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的初步思想,即毛澤東思想的萌芽。這是武漢的光榮,為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卷頭語[J].今日,第1卷:第4號,1922-05-15.
[2]? 馬克斯主義研究會宣言[J].今日,第2卷:第2號,1922-
08-15.
[3]? 《列寧主義概論》出版[J].向導,第201期,1927-07-18.
[4]? 漢俊.研究馬克思學說的必要及我們現(xiàn)在入手的方法[N].民國日報,1922-06-06.
[5]? 漢俊.讀張聞天先生底《中國底亂源及其解決》[N].民國日報,1922-02-06.
[6]? 《董必武年譜》編纂組.董必武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7]? 任宣.紀念蘇俄革命[N].武漢評論,1925-01-07.
[8]? 鄺摩漢.唯物的中國史觀[J].今日,第2卷:第1號,1922-07-15.
[9]? 漢俊.唯物史觀不是什么?[N].民國日報,1922-01-23.
[10]? 鄺摩漢,譯.馬克斯經濟學說[J].今日,第2卷:第2號,1922-08-15.
[11]? 林可彝.唯物論與唯物史觀[J].今日,第1卷:第4號,1922-05-15.
[12]? 胡南湖.無產階級與文學[J].今日,第1卷:第3號,1922-04-15.
[13]? 樊曉云.革命文學[J].今日,第1卷:第1號,1922-02-15.
[14] 《資本主義的穩(wěn)定與無產階級的革命》廣告[J].新青年社,1927,(2).
[15]? 代英.列寧與中國的革命[J].中國青年,1924,(16).
[16]? 林根.介紹《少年國際》雜志[J].中國青年,1924,(51).
[責任編輯:鄒立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