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對于女性來說,是傳統(tǒng)所賦予的“小女人”標簽也是波伏娃所說的“第二性”的角色分配。這種女性角色的桎梏在不同階段制約著女性——出生、成長、婚姻與職業(yè)生涯。2020年的“拉姆案”“杭州殺妻案”來自于他人的施加;而一度廣為傳播的“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的所謂女德班主講者卻有女性自身,這些觀念何以在現(xiàn)代化社會沉渣泛起,可見價值觀并沒有與時俱進,停滯的觀念亟需跨性別、具有社會性的更新。因而,面對這些扭曲的價值觀角色超越須從觀念的更新上開始,沒有足夠強大的內(nèi)心力量來對抗世俗的偏見,便只能順大流浮沉,成為固化模子里沉默的大多數(shù)。
一般來說觀念的更新既有自我學養(yǎng)的提升,也來自社會事件的激發(fā)。比如2017年發(fā)起的ME TOO運動,借助網(wǎng)絡(luò)帶來的廣泛社會討論,以及部分受鼓舞而站出來的女性的示范作用,還有由此所引發(fā)的更多女性的心靈演變,形成敢于說出、勇于抗爭、爭取平權(quán)的觀念成長。這種社會事件也是男性更新固化觀念的契機,使人們在觀念和行為上有了新的認識和規(guī)范。但這個影響顯然還不足以普及并抵達社會基層。只有達成男女共識和社會共性,平權(quán)才不會因為死循環(huán)而形成某些矯枉過正式的“激進女權(quán)”。性別平權(quán)是一條上坡路,稍為松懈便如西西弗斯的石頭,又滾落到起點。必須反復重申性別平等的觀念,才能防止意識、觀念的倒行。
當然,單靠社會突發(fā)事件來引起反思與推進男女平權(quán)顯然不夠,必須從每個人的內(nèi)心出發(fā),才能由內(nèi)而外地解決問題。文學因其心靈追求的自由性和精神共振的共情性,天然具有啟蒙的性質(zhì)。生活在不同代際、不同階層與地域的女性,都有其成長所處時段的社會影響與原生局限,余秀華的詩作《我養(yǎng)的狗,叫小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底層女性的生存境況,而當女性開始反思這些問題時,她的覺醒便開始了。隨著社會的開放度上升和網(wǎng)絡(luò)的傳播加快,80后的女性,比60后、70后及以前的女性有了更具釋放度的表達,而90后的女性所關(guān)注的現(xiàn)實,也有了更自由豐富的維度。
60后的女詩人對艱辛和苦難的反應(yīng)是直覺式的、忘我的反抗與承擔,如寶蘭在《這些年》中說“這些年,時常/忘記自己是個女人,洪流裹挾,肩挑背扛,連滾帶爬地從/一個風口到另一個風口……一次次用哽咽的喉嚨告訴親友//我很好,我還行,你們有什么事?”又如安琪在《往事,或中性問題》中寫道:“再有一些未來的焦慮就能置它于死地/我之所以用它是想表明/我如此中性,已完全回到物的身份”。她們從生活的拼博上去強化、完成人格的樹立與生命的成長。
70后的成長期處在逐步開放的社會氛圍中,她們在反叛與順應(yīng)之間辨識著自身的精神走向,萌生了共同體式的代言。“她們從她的心里走出來,不斷/生出更多的女孩……她們無賴地對著她喘氣,/胡言亂語。//她們弄砸了這一切。/她們讓她變成了口吃的傻瓜。/聽,她艱難地想吐出幾個/尚能保持完整的字。她說,“我——”(杜綠綠《女孩們與她》)。那些希望打破已有秩序的女孩們,那些個體的訴求、紛亂的言說,都集結(jié)于詩人筆尖的出口,而無法代言的無力感令人流淚,但自我在其中得以確認,最終,“我沒有回去,/我留在她身邊,擦她的眼淚”。相對于以往父親題材的溫情或愛恨交加的呈現(xiàn)方式,李倩倩的詩以克制顯現(xiàn)出一種內(nèi)斂的沉郁。只有戶籍注銷手續(xù)在為死亡證明:/父親已死/身份消除/姓氏世襲”(李倩倩《父親的葬禮》)。悼詩往往是在“逝者為大”的前提下的感懷與追思,或是以“長者為尊”的致敬。而李倩倩將父親的逝去與父權(quán)思考雙軌并置,交叉而行,具有一種叛逆的意味,呈現(xiàn)出超越個體而延伸至普遍性的思考。詩中所觸及到的冠姓權(quán)在更年輕的代際中已有了松動,家族世襲性也有了非單一定式的變化。
80后的女性是第一代獨生女,因為在家庭里的唯一性使她們得到了更多的關(guān)注和教育資源,自我意識相對得到加強。她們的成長期是現(xiàn)代化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大批的打工者進入城市。作為早期打工者一員的鄭小瓊,有意識地接觸并創(chuàng)作了大量底層女性生存的紀實性文本,具有超脫“小我”之上的女性觀察視角。她的《跪著的討薪者》寫到了應(yīng)獲得勞動報酬的女工,卻以跪著的方式去討要,還不被處于同等身份的人群所支持和同情,這里既融入了社會事件,也同時拷問著人們的良心。這種以跪的方式去維權(quán),正是一種舊倫常中的糟粕,對解決問題毫無作用,但許多人(包括男工)都處于集體無意識中。
在90后的一些詩人作品中,有了對自我超越的期許,也有對男權(quán)話語中心的解構(gòu)?!霸谀曋腥グ缪菽赣H的角色/拒絕不了的模式,被肆意復制/嫁給未曾謀面,僅有相同信仰的陌生男人/便是家族的榮耀”(馬文秀《完成婚姻的使命,便去流浪》)。對于被森嚴的家庭和宗族定制的婚姻模式,詩人用“完成婚姻的使命,便去流浪”的宣言式書寫來反抗僵硬教條,并在思想上打破自限的慣性。而這種女性角色在傳統(tǒng)設(shè)定的迷宮入口處的徘徊,在舊的倫常與尚待建立的新秩序之間,女性所面臨的委屈與艱難掙扎,橞子在《晚餐剪影》中一語中的:“順著歷史的河流生到這步/迷宮的入口/一些事物正在坍塌/一些事物有待建立/她的眼淚/是為一種自己也不知要什么的生活?!边@是一種無從擺脫與建設(shè)的迷惘。這些真實的生活體驗也是女性普遍的生存真相。
用顛覆來形容00后的反抗意識,我想是合適的。張雪萌在《平易》中甚至直接吶吼道:“生活劁掉了一些人的嗓門?!麄冋f話時,雙手交叉,肘在膝頭,雄競者的佼佼姿態(tài)。看起來不像/王小波筆下被錘過的牛。……喚醒生命的總是平坦間陡然升起的。/我也許應(yīng)該用他們?nèi)咏o我的詞反復歌唱。/但我的詩在禮堂的齊聲朗誦里/悄悄背過了臉”。用詞之生猛和意志之決絕,讀之有痛快淋漓之感。
以上是相對于代際所處社會環(huán)境上的普遍性而言,這些生長環(huán)境所賦予的觀念上的進步,在個體寫作上有或深或淺、或隱或顯的不同程度反映。她們在精神上各自超越了自身的原生局限,對所處的生活境遇和置身其間的時代有了清醒的認識。只有對女性共同的命運有深切的理解,才能面對并超越個人之局限,由女性命運共同體而進入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種對自身性別視角的超越,不論男女都需要,并獲得更寬闊的視野與豐厚的維度。
階段性的女性主義思考似乎是寫作的女性“不得不”自動進入的征途,因為對于女性命運的經(jīng)歷和對自我的知性角色期許,形成了對于性別解放的使命感。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里,男權(quán)已潛移默化為社會倫理與現(xiàn)實。女性的生物屬性是一個女人,無需為了爭取平權(quán)而刻意回避這個身份,但是需要確立作為“女我”的獨立性,即生活上能夠最低限度養(yǎng)活自己,精神上能夠具備獨立判斷力?!芭摇弊鳛橐粋€獨立的自然人,有權(quán)利選擇并決定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何種生活,而不是扮演社會或別人派發(fā)給你的角色或模版?!芭摇钡闹黧w性確立,正是反抗“打倒的媳婦揉倒的面”“躺贏職場”這種貶低女性地位、歧視女性的俗成化偏見的內(nèi)在力量。對于女性寫作,社會同樣以更苛刻的目光去審視,甚至女性在業(yè)余時間讀書寫作也被視為不務(wù)正業(yè)。本文特別命名、強調(diào)“女我”這個詞,就是特指生活上成為具有自主能力的女性主體,而不是要成為像男性的女性,或者刻意抹去女性特征;在“女我”寫作上抒寫作為女性的我的主體性,而不是刻意抹去女性痕跡與意識?!靶右欢ㄒI貴的/人一輩子不在床上,就在鞋上/它必須高跟,且有本事典雅地磨出血泡/正因為你付出了這許多/才能收獲我如此多的痛苦”(戴濰娜《貴的》)在“反省一類事”中超越一類事,女性將獲得繼續(xù)前行的自由。主體性得以確立之后,當“我”在前行中被外在鐵律不斷施壓時,有一個可以隨時舉出的“油紙燈籠”來鞏固、來持續(xù)喚醒“我”的主體性。不畏言對生活的俯就與和解,這種俯就已帶有自主性,是一種同情的理解。
自主追求更好的生活必須具有內(nèi)在生命力,就是自我塑造更優(yōu)秀的人格,拓展女性生存與生活更多的可能性與維度,使女性享有作為一個自然人的自由。比如大部分女性陷于舊桎梏中而不自知,還在用同樣的枷鎖去套她們所接觸到的女性,“她們的交談常常是從——/關(guān)注你的身高開始……不可能提的問題:/你的閱讀,你的創(chuàng)作,你的努力/你骨頭里的雄鷹,靈魂中的海洋和恒星/將這些統(tǒng)統(tǒng)忽略,就可以讓談話/始于外貌,終于家庭/……親愛的,你不愿承認,但這就在眼前:/無數(shù)的XX染色體,笑若春風/昂首挺胸,站在現(xiàn)代大舞臺上/套著反人類的高跟鞋/投下裹小腳的倒影”(楊碧薇《女性的政治》)。覺醒的詩人試圖從文學上建立精神的聯(lián)通,從而輻射到更廣泛的范圍,與周圍的人形成共情、共振?!捌胀ǖ呐瞬辉撚泄饷?,但她們有?!胀ǖ膵D人不該有虛無或神圣,但她們有。//所有被她們的呻吟碾過的黑暗都知道/粗大的關(guān)節(jié)和松弛的肚子/世界曾在其中誕生——為什么//要讓她一人承受詛咒?/讓男人顫抖的雙腿,讓鋼鐵彎曲的脖子//普通的女人不該有智慧,但她們有。/她們還有悲痛,絕望/——和男人一樣!”(藍藍《給女人的詩》) 。這是相對于普通女人而言的覺醒的女人的關(guān)懷,和覺醒者對后來者的啟迪之意。詩學精神的光照相當于疫苗的接種,使愿意接種的女性生成對抗不公的免疫力。
女性的自我成長正是從經(jīng)歷中不斷反思,經(jīng)過“女我”主體性確立之后而成為具有獨立精神的自我。寫作亦然,具有獨立審美理性、思想維度的參與,才是寫作的核心要義?!拔也粫俦徽l帶走/也不會再被誰丟棄/我無法停下來/我發(fā)現(xiàn)幸福就是一只球/我要獨個兒把它玩轉(zhuǎn)”(榮榮《看見》)。這是精神上的站立;是完成超越性別局限而作為獨立的人,兼具男女思維的全視角。我是“自由條件下”的一切,具有任何可能。這才是真正的現(xiàn)代女性。女性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自主決定人生走向,既可選擇作為傳統(tǒng)角色下的女性,也可選擇成為獨立女性;既有能力自由選擇,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可介于這兩者之間,享受自己的選擇,不自負也不自卑。
自由是相對的,在現(xiàn)代社會中只要是守法公民,便同時獲得自己的自由?!爸灰幸粋€女人向自身的解放邁進一步,/定有一個男人發(fā)現(xiàn)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南希·史密斯《只要有一個女人》,黃長琦/譯)。舊倫常的角色設(shè)定同樣使男性成為“受害者”,男性被要求必須具有男性氣概,表現(xiàn)為更陽剛更血性,性別平權(quán)并不是讓男女在對抗中成為僵化的關(guān)系,而是互相善待并找出合適的共處方式。每個人都善待他人,才能逐步趨向完善(事與人皆在其中圓融)。群體中的你能被作為唯一對待;個人的行與思,能夠自覺放在外在環(huán)境中去觀照,既有量身合體的唯一性,也是休戚與共的整體。在群體中能被作為唯一對待,已與一個標準公民的定義重合了,所以,女性爭取平權(quán)也是為每一個人爭取“公民權(quán)”。
隨著網(wǎng)絡(luò)的普及使線上生活與線下生活相互交融,精神生活與日常生活互相影響、牽引。女性的主體性確立面臨新的變化:比如城市群體與農(nóng)村群體的差距,知識女性與普通女性的差別,這些差距需要個體有自我成長的意愿,再加上外部影響,從而達成開放的趨同。
文學關(guān)乎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不可或缺部分,精神生活與日常行為互為影響。蘇珊·桑塔格說“做一個詩人,即是一種存在狀態(tài),一種高昂的存在狀態(tài)?!边@是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互相成就,從中形成一種可傳遞的,自我挽救的力量,從這一點上來說,詩歌的自由精神是可供傳承的。
林馥娜,中國作協(xié)會員,廣東文學院簽約作家。出版有《我?guī)е|闊的悲喜》《曠野淘馥》等作品集7部,作品發(fā)表于《世界文學》《人民文學》《詩刊》《中國社會科學報》《星星》等刊物,部分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曾獲國際潮人文學獎等詩歌、理論、散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