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佳,胥箏箏
(紹興文理學(xué)院 紡織服裝學(xué)院,浙江 紹興 312000)
宋朝的服裝服飾,其服式都沿襲著唐朝的特色。與唐朝的民族服裝風格相比,宋朝的民族服裝色彩融合效果更好,也比較自然,給人以一種中國傳統(tǒng)風格的清新感覺。而以宋代服飾為代表的古裝電視劇《清平樂》復(fù)刻了當時穿著的服裝服飾,簡約卻不簡單,低調(diào)卻又奢華,彰顯了真正的宋服魅力。
宋仁宗于年少時登基,性情寬厚,掌握著萬人之上的權(quán)力,但于他而言,卻是一個無形的壓力。這一朝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經(jīng)濟文化盛世,而這一切多半都歸功于宋仁宗的治國和策略。除了《清平樂》劇中的歷史故事以外,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的感情故事,都一樣讓人不得不為之動容。跌宕起伏的劇情,讓觀眾的心情也隨著起起落落,演員生動地刻畫了劇中人物的性格。曹皇后出身名門,知禮儀懂孝順,同時在性格上個性有魄力,每天都做著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該劇中的大小人物,都鮮活地向觀眾展示了個性,打造了一個真實又虛擬的宋朝時期。
《清平樂》劇中,劉太后角色借鑒了宋朝昭憲太后,即趙匡胤母親畫像的復(fù)原設(shè)計,太后鳳冠翠綠環(huán)繞,鳳凰卓然而立,她服飾中的珊瑚、珠寶項鏈和霞帔款式,也是非??季康摹O监俏覈鴤鹘y(tǒng)婦女禮服的一部分,類似于現(xiàn)代人的披肩。上面的繡紋、式樣顏色隨個人品級的地位高低也會有一定區(qū)別,類似于百官用來補貼衣服的繡紋裝飾。通常為項鏈狹長型,使用時將項鏈先懸掛在胸前,下端綴上一個垂墜式的墜子,以便于固定。
霞帔首次被發(fā)現(xiàn)在南北朝時期,是婦女經(jīng)常使用的配飾。而到了隋唐,霞帔也不斷地推陳出新來變換花樣,演變成披在兩臂上的一種飄帶,穿著時無不體現(xiàn)著宋代的溫柔婉約之美,而霞帔在人們心中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宋代時期的霞帔由兩條繡滿紋樣的絲帶組成,造型呈細長狀[1]。
宋代時期的霞帔圖案看起來極其精致,且人們習慣于在肩、領(lǐng)兩處縫制吉祥紋樣,而在邊緣則繡一些金色的紋樣,還有對稱的龍紋和許多大小類似的珠子等加以裝飾,寓意為兩條龍活靈活現(xiàn)地對立著,玩弄著火珠,整幅畫面活潑而有動感,仿佛有真實的場景發(fā)生在眼前,讓人無不驚嘆這一服飾。
宋代時期的霞帔實際上極其復(fù)雜,單從顏色這一層面來說,就能發(fā)現(xiàn)有4 層色彩,讓人可以看到青蓮、藍色、金紅和黃白這4 種色彩。霞帔的裝飾色彩統(tǒng)一卻又不失豐富,4 層色彩各有其蘊含的深意,不僅不讓人們感覺有雜亂暈眩的感受,還反而有一種讓人沉迷其中的魅力[2]。霞帔造型如圖1 所示。
圖1 霞帔
曹皇后鳳冠高度地復(fù)刻了宋欽皇后鳳冠,穿著的配色也很相似。九龍四鳳冠為皇后受冊,朝會佩帶禮冠,冠上以花襯托著龍鳳的主體,鏤空造型打造立體感,左右兩側(cè)分別掛有3 扇博鬢,掛滿了垂珠,不僅代表著祥瑞的美德,更是代表了“鳳儀天下”的尊貴地位。
從《清平樂》的電視宣傳片和海報中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主角的著裝服飾與當時流傳至今的宋朝帝后的繪畫相似度極高。比如王凱戴的頭上的“通天冠”,也是經(jīng)過細致考究的。通天冠是皇帝的禮服禮制體系中的一種,一般并沒有特別規(guī)定,也叫做卷云冠、高山冠?!逗鬂h書輿服志下》記錄:“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邪(斜)卻直下為鐵卷梁,前有山、展筒,為述,乘輿所常服。”自秦代以來,通天冠就專為帝王的禮儀所使用,如在大祭、慶成、正旦、冬至和圣節(jié)以及頒旨開讀、進表和傳制等大典禮上使用的服裝,其基本風格是衣裳搭配,一直用到明朝[3]。
宋代儀衛(wèi)首服用高腳幞頭,中晚唐及五代時期朝天幞頭較為盛行,宋代又有了較大發(fā)展。幞頭是宋朝的代表服飾,尤其是直腳幞頭,更是宋朝服飾的標志,具有很明顯的時代特征。直腳幞頭產(chǎn)生于宋朝,北周則產(chǎn)生幞頭。北周武帝以幅巾裁成四腳,即加上四個帶子,稱為四腳幞頭。隋唐時,幞頭內(nèi)襯巾(一種薄而硬的帽子胚架),就是幞頭內(nèi)的一根帽子支撐起來,或者給幞頭固定形狀的帽子,這種風格在唐朝陶俑就有很多了。幞頭系在大腦后面的兩個帶子,叫做幞頭腳。隨著兩根帶子的增長,名字由開始時的“垂腳”變成了“長腳羅幞頭”。到了宋朝,幞頭成為宋朝男子的第一服,除了祭祀、隆重的朝廷需要冠冕外,一般都戴幞頭。宋朝的幞頭已經(jīng)脫離了巾帕,演變成帽子。
在《清平樂》中,官員們使用了很多直腳幞頭的場景。其實,直腳幞頭的使用有局限性,在朝會時也使用過,又因為兩邊的直腳有七、八十公分展開,近距離活動很不方便,所以其他情況多使用小垂軟腳幞頭等。
長腳幞頭加上紅色圓領(lǐng)衫,幞頭又叫折上巾、軟裹,始于漢朝,它就是俗稱的“烏紗”頭,有很多樣式,分為平形頭、軟足頭和方頂硬殼等。天子頭戴的長腳硬殼幞頭,是宮中特制的官服樣式,兩支長腳直平。
劇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珍珠花鈿妝”,顧名思義,是后宮嬪妃在臉頰上黏珍珠來打造一種妝容的美感,這便像現(xiàn)代人化妝的一種流行,在當時這也是一種流行的化妝方式,俗稱花鈿,這種清新的美感在宋代顯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曹皇后、徽柔公主在出嫁時用過珍珠妝。當時的女子在妝容方面流行以淡雅為主,但對面飾十分注重。當時,貴族們時興在臉頰上貼珍珠,叫做珍珠妝靨。在那個時期,珍珠是非常珍貴的,也只能在上流社會的貴族手中使用。而平民的姑娘則在臉上貼著花草。后來,隨著朝代的更迭,珍珠多用于步搖、項鏈等裝飾,或作為收藏物品的大珠。
珍珠妝,實際上是唐妝中的一種珠翠花,由于宋人愛淡雅秀氣,所以前朝的妝容都是面雷、額黃,斜紅的部分飾以珍珠。曹皇后的珠面花,就是把大珍珠貼到額頭上,在左右的眉梢尾部用細珍珠貼成一片,再加上戴在額部的珠排耳飾,構(gòu)成一整套珍珠妝。用珍珠妝容,既保持了前代妝容的美感,又用相對較高雅的珍珠代替胭脂,女子既秀氣又不失奢華,非常符合宋人審美價值和價值觀念。
《清平樂》這部劇以宋仁宗的一生經(jīng)歷來講述,刻畫出北宋時期的政通人和、經(jīng)濟興旺的景象,又以不一樣的角度呈現(xiàn)了皇帝趙禎的喜怒哀樂與兒女情長。而其精良的服化道高度還原歷史,場景古樸典雅有美感,服飾低調(diào)雅致有內(nèi)涵,也因此得到諸多觀眾的肯定。
宋代的文化要比盛唐耀眼,形成了所謂的“宋代美學(xué)”。在當時,人們開始追求社會中的人人平等、和諧互助,在服飾方面,與具有開放民風的唐朝相比,宋代的服飾融合得更加自然。宋代的文人治國形成了文士審美,其特點就是簡約大方、自由天然。而思想上受到程朱理學(xué)的影響,以纖弱、拘謹為美。這些在服飾上的體現(xiàn)為:風格趨向瘦、細、長。色調(diào)樸素淡雅,紋樣生動自然。歷史學(xué)家陳寅恪對宋朝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痹跉v史中,宋代便以這種雅致的民風被歷史學(xué)家們追捧。
然而在雅致的同時,宋代服飾也是復(fù)雜且精致的。宋代女性衣著可分為三個大類:即“公服”“禮服”和“常服”。平常百姓為重大事件準備的禮服也是極為復(fù)雜的,通過觀察劇中人物穿著的服裝,人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宋代的風俗以及美學(xué)特征。
電視劇《清平樂》不論是對北宋文化底蘊的探索,還是人物服飾以及道具的設(shè)計,都體現(xiàn)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對中國歷史元素的追溯,將北宋描繪成一幅歷史畫卷展現(xiàn)給觀眾,促進了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播。隨著兩宋時代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高雅藝術(shù)品味的貴族和文人士大夫的活躍,高雅和通俗審美互相交融,新的風俗不斷地產(chǎn)生。宋代史上就呈現(xiàn)出一個與以往不同的面貌,清新自然的裝飾趣味成為主流,給人們留下了非常素凈淡雅的印象。但是與此同時,禮服制度非常繁縟,改制也較為頻繁,北宋的各種禮服的耀眼程度,幾乎可以居為歷代之首,所以宋代服飾呈現(xiàn)出繁華與素雅并存的美學(xu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