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底,上海公園總數超過400座,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8.5平方米。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許多利用城市“邊角料”改造而成的“口袋公園”,正在圓都市人家門口的“田園夢”。
“口袋公園”又稱袖珍公園,指規(guī)模很小的城市開放空間,像各種小型綠地、小公園、街心花園、社區(qū)小型運動場所等。在這方寸之間,往往考驗著城市設計、管理者的用心和智慧。像靜安區(qū)西康路的西康公園,附近老齡人口眾多,公園在設施上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像以前遛鳥只能把籠子掛在樹枝上,現在有了專門的遛鳥區(qū)域,既滿足了老年人日常鍛煉,又滿足了娛樂和社交需求;楊浦區(qū)的創(chuàng)智天地社區(qū)空出的一塊狹長的“邊角料”,如今已經成為“混凝土叢林中的都市田園”……精細的養(yǎng)護管理、特殊的植物造景、歷史文化底蘊的融入,讓這些“口袋公園”成為彰顯城市人文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
解讀
“邊角料”中的公園,不是為城市中的綠地“打補丁”,而是將原本散落在各處的各類公園、生態(tài)景觀等,串成一根美麗的“綠項鏈”,讓城市不僅有了“煙火氣息”,而且有了“詩和遠方”。當城市中的空氣滿是青草和鮮花的芬芳,當人們在綠色中探尋夢想,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從人、文、地、景等各個維度出發(fā),充分挖掘人民群眾的力量,促進他們參與建設,把“我”變成“我們”,讓陌生人成為熟人,公園便將成為城市人的公共樂園,這是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下的最好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