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田螺,是一種生活在淡水里的田螺科軟體動物,它對水質的要求極高,我們西鄉(xiāng)地處里下河地區(qū),這里地處平原,水網縱橫密布,優(yōu)質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水源形成了田螺生長的最佳地域!在西鄉(xiāng),生長最多的就是圓田螺。
西鄉(xiāng)有“明前吃田螺”的風俗習慣,坊間一直認為清明前為一年中田螺最上品的季節(jié)。那是因為,經過大半年和冬藏的養(yǎng)精蓄銳,清明前的田螺多肉少仔,肉質肥而柔軟,口感較好!而到了四月后田螺進入產仔期,田螺是體內育仔,過了清明后,田螺體內的螺螺仔殼體變硬,吸收了大量的精華,這時的田螺因供養(yǎng)幼仔,消耗了體力,肉體小而硬,食用時口感就差了許多。
里下河地區(qū)無山而多水,河流廣茂,湖塘密布,水質清淡,水生植物豐富,正是田螺優(yōu)質的生長環(huán)境。這里的田螺大多數(shù)吸附在水生植物的根莖部,或生活在池塘、湖泊邊的石頭、木樁和淺灘上。
田螺在餐桌上的地位,也是風云變幻,幾次沉浮,現(xiàn)在的大餐上很少見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它可是餐桌上的“主菜”,也是老百姓一年四季最喜愛最能廉價“獲得”的美食,更是重要的“肉”類食物來源!
還記得小時候,西鄉(xiāng)的生活條件艱苦,食品短缺,物資匱乏,所有東西都要憑證供應。大多數(shù)人一個月也吃不到肉類食品,很多人家都在為填飽肚子而想盡辦法。
城市里的人有工作,拿工資有出路,而農村里的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到三月中旬,里下河地區(qū)河道、蘆葦蕩進入枯水期,原本長在水底的植物根莖都清晰可見,尤其是大片的蘆葦蕩枯水后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水塘,里面的水也就四五十公分高,一眼就能看到水底。
那時我還小,姐姐在家里年齡最長。她經常偷偷地和小伙伴們提著竹籃,沿著蜿蜒彎曲的小路去蘆葦蕩里拾田螺。
拾田螺是個愉快的事情,但也隱藏危機!由于蘆葦蕩面積廣,土地肥沃,蘆葦生長得又高又大,如果對里面情況不熟悉的人進去后經常會迷了路。那些水塘也是深淺不一,還有大蟒蛇出沒。每年都能聽大人說,誰誰家的小孩丟了,出動大批的人進蘆葦蕩尋找,幾天后在里面找到孩子的尸體。
我家那時住在現(xiàn)在的鹽都區(qū)樓王鎮(zhèn)射中村,與興化為鄰。因為父親是學校的校長,我們都隨父母親住在學校里。離學校向西不到一公里,當年可是出了名的蘆葦蕩,萬畝蘆葦,溝壑縱橫,初春時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微風吹過白浪翻滾,夕陽下群鳥飛舞,美不勝收。
那年姐姐13歲,爸媽管得嚴,平時不讓她進蘆葦蕩。她總是借口和小姐妹們一起玩耍,或說去挖野菜,提著竹籃子幾個人一蹦一跳,一溜煙兒就不見了蹤影。
蘆葦蕩里的池塘水淺清透,光著腳下水就可以拾到邊上的田螺,有田螺,有河蚌,水里還有小蝦,如果運氣好了,塘里還有水枯時沒來得及游走的貪玩的魚。而水中央的田螺又大又肥,不能下去拾,很危險,如果是沼澤地那就不得了。所以她們想了一種辦法,用一根繩子系在竹籃的把子上,然后用力拋到對面,再輕輕地拉回來,這樣一來一去,中間的田螺也就捕到手了。有些小朋友由于拉得過猛,自己的腳底一滑,一屁股坐到了水里,搞得滿身都是泥,引得伙伴們哄堂大笑,有些人被逗得直不起腰來。好在弄濕的不是棉衣,在風里吹吹也就干得差不多了,夜色降臨前,大伙兒都能提著竹籃滿載而歸。
到河里拾田螺,那是要技術的!記得我們家搬到樓范村時(現(xiàn)在的大城頭村),四隊有個“二黑子”家里很窮,母親幼時眼睛殘疾,不能勞動,他們四兄弟年幼上學,家里沒有勞力,就靠他父親一人掙工分,平日里老是上頓接不上下頓。他的母親雖然眼睛看不見,但熟知水性,是我們當?shù)爻隽嗣摹八怼?!由于家境貧寒,所以拾水產賣錢已成為他們家主要的收入來源。開春我們還捂著衣服有點兒涼,二黑的母親只要天氣一好,就提著洗澡桶和竹籃子下水了。
村中央的朝陽河,是主要行船運輸?shù)暮骄€,水面有十幾米寬,她水性很好,一個猛子就扎到河心,能半天不浮出水面。那時,只要見她下水拾田螺,岸邊總是站著不少忠實的粉絲。只看她把洗澡桶安置在小碼頭邊,用一根繩子把自己和桶系起來,這樣,她在水下拾田螺,漂在水面的木桶就不會流走。她浮上水面后會把在水下用手拾到的河蚌、大田螺放進桶內,就這么一個猛子下去一會兒又浮上來,一拾就能一兩個小時。一開始在水面還溜來溜去的木桶,被滿滿的水產壓得漂在水面。當二黑子的母親把木桶推到岸邊時,就會吸引許多路人羨慕的目光,好心的鄰居也會幫忙和她一起把木桶里的水產裝進麻袋,扶著她上岸。
西鄉(xiāng)對田螺的吃法花樣百出,有多種吃法已經在多地流傳。這里最為常見的就是炒田螺,而炒田螺又以蔥香味、麻辣味和大醬味三種口味最受食客們青睞!
田螺生長在水里,性寒,有些體寒的朋友吃多了會引起腸胃不舒服,所以,在炒田螺時盡量多用些姜塊,料酒或白酒。有些人為了吃起來更過癮,還會放入花椒、朝天椒或自己磨的紅辣椒,一是增加口味,二是可去除田螺的土腥味和用辣椒的火緩解胃寒。
蔥香味的炒田螺為常用的吃法,一般的家常菜,小飯店都會這樣炒,這種炒田螺清淡可口,可以最大限度保持田螺原有的鮮味,由于口味偏淡,就是貪吃多一點兒也不至于餐后需要大量喝水解渴。
麻辣味的炒法,就是在蔥香味的基礎上加入了辣椒。先要把曬干的朝天椒切細,在鍋里倒入少許油,等油熱后放入蔥花、姜末、辣椒碎,洗凈的蒜頭也可以放幾個,在油鍋里炒出香味,倒入剪好的田螺,翻炒幾許,加入料酒、白糖、生抽、食鹽,再加適量水,水漫過田螺面就行,大火煮開,這時就要開鍋蓋收湯了。這里特別強調下,煮熟開鍋后千萬不要再蓋上,這樣田螺肉才好吸出來。
而大醬味的炒法也是當時西鄉(xiāng)人最常見的。由于掙工分的年代家里基本沒有錢,買不起生抽,大多數(shù)人家會在夏天用黃豆,悶醬黃(做醬油時把黃豆煮熟后拌上面粉,放在竹葉上發(fā)酵,捂到黃豆上長出又細又長的黃顏色菌絲)自己做大豆醬,泡制后上面的清水部分就是優(yōu)質的生抽,下面的豆瓣部分就是豆瓣醬。用豆瓣醬代替辣味炒法里的生抽,其他用料基本相同,這種炒田螺出鍋后味重色香,雖然看上去不是很清爽,但是加了豆瓣醬炒出來的田螺,更能調出田螺的鮮味!這種炒田螺起鍋時就香味誘人,讓人直流口水!
很多地方的人都不太會吃田螺。西鄉(xiāng)的田螺,殼又硬又圓,用筷子夾的力道要非常精準,你用力大了會從筷子頭滑掉,用力小了又夾不上來。
我們家里要算母親最喜歡吃田螺,她用筷子夾田螺,又準又快,用嘴吸的力道也正好。田螺炒熟以后,鮮美的肉大多被蓋在田螺厴子下面,如果你吸田螺力太大,厴子吸到氣管口可不是好玩的事情,會出人命的!所以吃田螺時,大人通常是不讓小孩子自己吸。
每到吃田螺,我就坐在母親旁邊,一開始還比較“英雄”,筷子夾不起來,自己用手拿了幾個,可怎么樣也吸不出來,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母親一個接一個地吸得飛快,后來索性等母親把肉吸出來,在炒田螺的湯汁里蘸蘸,放到我的碗里,我就會很滿足美滋滋地和著飯吞下去!
記得那時候,有三位從上海下放到西鄉(xiāng)射中村衛(wèi)生室的知青,和父母親交往很密,他們經常晚上在一起打牌。衛(wèi)生室離我家很近,也就二三十米,每當我家里吃午飯,他們經常會端著碗串門到我家來玩兒,尤其知道我們家炒田螺,那是一定要來的(因為母親炒田螺的手藝特別棒!那個年代就是田螺也不是經常能吃到的)。
三位叔叔都是上海人,也不會吃田螺。起初他們還學著我的母親用筷子夾,由于吃得速度太慢,而桌上的田螺分量也不多,后來索性用手直接從盤子里抓田螺吃。最好玩的就是“泥螺螺”,由于剪田螺時,沒有仔細檢查,漏進來一兩個螺殼里沒有肉而全是泥的,一嘴吸下去,滿嘴的泥沙,那個痛苦樣,真是讓人笑得無法形容。
現(xiàn)在又到了清明前,正是吃田螺的好時節(jié),想起當年三位叔叔吃田螺的滑稽樣,仍忍不住噗嗤一聲笑出來,經過了幾十年,那幅畫面還清晰地印在腦海里,久久不能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