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胤胤
摘 要:隨著基礎教育的不斷改革,育人目標從關注“雙基”“三維目標”,逐步轉向關注“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對一所學校而言,只有加快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才能緊跟基礎教育推進的步伐。“3+1”課堂教學模式是深度學習理念的具體化,從“課前明確目標,課前評價”“課中活動探究,課中評價”“課后達成目標,課后評價”三個維度和“教師點撥”一個關鍵構建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的課堂教學模式。結構化的知識體系最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而“單元整體”教學則是知識、內容結構化歸類的最好手段,在教學實踐中要利用“3+1”課堂教學模式有效落實“單元整體”教學。
關鍵詞:“3+1”課堂教學模式;單元整體教學;結構化;深度學習
怎樣上課才能引發(fā)學生深度學習?怎樣上課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一系列問題都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索。不管你秉持什么樣的教育理念,有一點必須認識到,那就是不能把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應該激發(fā)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欲望,引導學生感受學習帶來的樂趣。這正是深度學習所倡導的未來學習理想化狀態(tài)。在教學實踐中試圖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整合課程資源,以“主動化”的學習狀態(tài)、“結構化”的知識樣態(tài)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深度探索,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利用“3+1”課堂教學模式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就是學習方式與學習內容的有機結合。
一、課前整體規(guī)劃,一致性思考
1.目標、任務一致性
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既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又是課堂教學的終點。課前教師要依據課標、教材內容以及學情制定出綜合性的單元學習目標以及相應的評價任務。課前只有教師、學生心中有了“北斗”、有了前行的“燈塔”,才能為之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和富有針對性的評價任務。
2.單元內容結構化
“單元整體”教學就是教師在備課時要以“單元”為最小元素進行結構化設計。所謂結構化是指將逐漸積累起來的知識加以歸納和整理,使之條理化、綱領化,做到綱舉目張。知識是逐漸積累的,但在頭腦中不應該是堆積的。“單元整體”教學是與傳統(tǒng)的一課一課地單一授課相對而言的。什么是單元?維果茨基這樣定義:“單元是不能再進一步分解的、整體的、活的組成部分,具有整體所固有的一切基本特征?!睂嵤皢卧w”教學,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就要有整體論視角,本著整體性和結構性思想尋找相關知識、方法和思想的連接點,統(tǒng)整相關教學資源,達到幫助學生整體建構知識的目的,教學內容的整合,不是單元內內容的簡單相加,而是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結構、思想結構和心理結構。只有知識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達到協(xié)同一致,才能促進學生的成長。布魯納強調:“不論我們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所以,教師在上課前應該圍繞單元核心學習目標架構單元教學的知識體系,將碎片化的知識連成線、結成網、筑成塊、構成體,讓學生整體感悟學習內容、學習進程,幫助學生建構整體的結構思維,建構學生的思維體系和認知結構,教師可以根據學科特點打亂單元內知識的順序,將單元零散的、斷裂的、散點的知識進行梳理,然后將學習內容進行結構化的意義整合。
二、課中活動推進,啟發(fā)性點撥
1.實踐活動挑戰(zhàn)性
深度學習強調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學習活動。課堂教學中不再是以教授為主,而是課堂中設計一個個學生學習活動,需要強調的是活動主題要有挑戰(zhàn)性,學生要全身心投入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經歷自我活動,促進自我發(fā)展,讓學生的學習真實發(fā)生。課堂教學中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活動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學習活動的設計一定要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綱舉目張的功效,不僅能讓學生“行”動起來,更要讓學生的“心”動起來。
2.教師點撥啟發(fā)性
教學活動必須有教師的參與,否則不是教學,而是自學。當下的教學,教師很多時候放棄了自己對學生深層引領的責任,認為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活動就是放手讓學生自學,其實不然,學生的學習只有經歷了教師在關鍵處的關鍵性引領與啟發(fā),才能得以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生長。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當好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或是站在學生的前面,或是站在學生的旁邊,保持思維的高密度運轉,去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疑惑點、生長點,去關注學生學習的實時狀態(tài),時刻做好深度引領的準備,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功課,在學生需要時教師必須第一時間站出來提供學生所需。
三、課后評價反思,實踐延伸
1.課后評價及時性
“3+1”課堂教學模式所倡導的是持續(xù)性評價貫穿學習活動的始終。課堂學習活動中除了過程性評價外,課后的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生本節(jié)課學習目標達成情況的全面梳理與整體評估。所以,單元學習任務結束后要及時組織好課后綜合性評估檢測,及時了解學生目標的達成情況,以便教師反思教學思路、調整工作節(jié)奏及時查漏補缺,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2.實踐延伸探究性
學以致用,實踐延伸。學習要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創(chuàng)新性;學習要打破課內與課外的壁壘,向課外延伸,圍繞單元主題開展一些豐富、多元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即研究項目。比如:班級同學的生日調查、家庭用水量調查……然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個人專長將全班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去協(xié)作完成一個研究項目。學習活動中可以促進成員間的良性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探究精神,助推學生深度學習。
總之,“3+1”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單元整體教學是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結合,需要通過教師高標準地組織活動引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參考文獻:
[1]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yǎng)(理論普及讀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11.
[2]李懷源.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理論與實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