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喜郎
四川省紀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提出,要圍繞群眾痛點難點焦點,開展民生領域專項整治,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此,南充市順慶區(qū)紀委監(jiān)委聚焦“四風”問題隱形變異、基層“微腐敗”易發(fā)多發(fā)、“為官不為”等突出問題,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推行“陽光問政”壩壩會,著力整治黨員干部“庸懶散浮拖”,推動干部作風建設持續(xù)向好。近年來,共舉行168場次,超過5萬人次參加,收集并解決群眾低保農保、教育醫(yī)療、交通出行等民生問題680個,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了群眾“天大的事”,化解了干群“透明的墻”,奏響了社會“和諧的音”。順慶區(qū)在全省黨風廉政建設社會滿意度評價排名也因此提升10位。
壩壩會前,怎么確定會議主題,如何動員干部群眾廣泛參與,事關會議的質量和效果,必須堅持以群眾的關注為中心、以問題的解決為根本來籌備、來謀劃。制定出臺《關于開展“陽光問政”壩壩會的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實施步驟、具體要求。
圍繞關注焦點“定題”。村(社區(qū))每月定期梳理社會滿意度評價反饋意見、脫貧攻堅進村入戶收集的問題,并結合鄉(xiāng)鎮(zhèn)(街道)黨(工)委書記、紀(工)委書記逢場天接訪群眾訴求情況,通過篩選摸排,將普遍存在且群眾反映最強烈、社會影響較為嚴重的問題,作為壩壩會的初步主題,制定工作會方案,梳理政策依據,擬定解決措施辦法,經鄉(xiāng)鎮(zhèn)(街道)黨(工)委會集體討論研究,報經區(qū)紀委監(jiān)委審定通過后實施,做到有的放矢,能及時解決。
廣泛動員放下“面子”。根據會前確定的大致主題,壩壩會籌備組分成3-5個小分隊,再次進村入戶到群眾家中宣傳,動員大家積極找“茬”,并承諾凡事有問必答、有事必辦、有錯必究,徹底消除群眾的顧慮心理,廣泛動員干部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壩壩會的實效性。同時召開干部部署動員會,安排活動流程、結果運用等,教育引導干部卸下思想包袱,熱情大方接受群眾問政,主動自覺接受群眾監(jiān)督,真正把“陽光問政”壩壩會,當成是一次平時工作成效的驗收會、一次群眾滿意度評價的考評會、一次與群眾直接面對面的交流會。
部門聯動集體“備課”。結合會前收集到的精準扶貧、支農惠農、土地流轉、征地拆遷等“四風”和“微腐敗”方面的問題,以及提前確定好的壩壩會大致主題,由本鄉(xiāng)鎮(zhèn)(街道)的聯系縣級領導主持,召集財政、建設、國土、司法等區(qū)級部門和市上相關職能部門業(yè)務骨干召開會商會,掌握會上群眾可能提出問題的來龍去脈,集體學習與主題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國省政策和市區(qū)規(guī)定,全面吃準吃透各項政策,在會上不開“黃腔”、不亂表態(tài)、不亂承諾,充分應答,做到會前準備充分、胸有成竹,切實增強會議現場“拍板”表態(tài)的可行性、落地性和執(zhí)行力。
壩壩會上,圍繞會前大致主題,通過事先“報賬”、當面“答疑”、現場“考評”的方式,把話語權、知情權、監(jiān)督權交給群眾。真正讓群眾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做到群眾挑的問題不推托,干部回答問題不護短,做到整體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干事一股勁,讓“共商共管”成為常態(tài),真正讓群眾對干部工作作風不再怨聲載道、不再牢騷滿腹。
黨委政府事先“報賬”。壩壩會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由包片鄉(xiāng)鎮(zhèn)(街道)班子成員向參與的群眾通報區(qū)委、區(qū)政府經濟社會發(fā)展、黨風廉政建設情況和本地黨委政府近期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微腐敗”、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典型案例,以及下一步在本村(社區(qū))即將開展的工作,需要群眾如何支持、配合和參與等等。并組織收看《我的順慶我的家》等宣傳片,積極引導群眾理解支持黨委政府工作,為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兩級干部點贊加油,增強本地發(fā)展信心。
職能部門主動“答題”。以“你問我答”的形式進行,不限定參加群眾身份、群眾提問數量和內容,采取“臺下群眾當面提、相關部門當面答、質詢團隊當面評”的方式進行答疑,做到凡是群眾現場提出的問題100%回答、凡是可以現場解決的問題必須100%現場“拍板”、凡是現場不能直接解答確需集體協商的問題必須100%回復“三個100%”。同時,鑒于壩壩會時長問題,不能滿足每個參會群眾逐一提問,于是統一制定壩壩會問題收集單,現場派發(fā)給參會群眾,書面形式收集向屬地黨委政府反映的情況,并限定10個工作日向社會公眾公布辦理結果,確保問政會人員全覆蓋、意見全收集、問題全處理。
質詢團隊現場“考評”。由區(qū)紀委監(jiān)委牽頭,召集轄區(qū)“兩代表一委員”和群眾代表,組成質詢團隊,與臺下群眾坐在一起,對群眾依次提問、干部逐一解答情況,進行現場表態(tài)測評打分,如群眾不滿意,則進行第二輪作答,并接受第二次測評,如仍不滿意,鄉(xiāng)鎮(zhèn)(街道)和村(社區(qū))則需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以書面形式向區(qū)紀委監(jiān)委作出回復,由區(qū)紀委監(jiān)委出面,再次協調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或者分管聯系的縣級領導,給予協調解決,從根本上做到群眾的問題全解決,避免問政壩壩會圖形式、走過場,讓質詢團的現場監(jiān)督更有力。
壩壩會后,如何將干部現場表態(tài)落到實處,這是“陽光問政”壩壩會召開的關鍵所在,必須采取建立臺賬、開展“回頭看”、納入目標考核等方式倒逼落實,確保再“辣”的問題都有回應,再“刁”的問題都要解決。讓“陽光問政”成為化解社會“郁結”,搭建起干群橋梁,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政策宣講會、問題解決會、促進發(fā)展會。
建立臺賬“跟蹤辦”。為避免“陽光問政”壩壩會一問了之、問而無果、問而無效,針對參與群眾現場提問和書面反饋的問題,由屬地和辦理單位分別建立問題收集、辦理、反饋“三本臺賬”,收集臺賬明確問題類別、辦理具體部門及責任人、解決時限等,辦理臺賬記錄辦理依據、處置過程和回復內容,反饋臺賬由意見人在問題辦理結束簽字確認。并對問題辦理情況給予評價,凡是評價不滿意的問題,由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主要負責人牽頭進行“回鍋”辦理,直到問題解決,意見人滿意為止,確保問題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個個得滿分。
到點驗收“回訪辦”。對于涉及道路交通、買菜出行、教育就醫(yī)等需要現場辦理的問題,根據鄉(xiāng)鎮(zhèn)(街道)紀檢干部與村(社區(qū))居委會互留臺賬確定的完成時間節(jié)點,由區(qū)紀委監(jiān)委分片區(qū)聯系領導牽頭,組織部門具體辦理人員、鄉(xiāng)鎮(zhèn)(街道)分管干部、村(社區(qū))主要負責人和當事人,到現場當面驗收。并建立問題辦理回訪機制,邀請“兩代表一委員”和新聞媒體,定期不定期地通過電話回訪、上門詢問、到問題解決現場查看等方式進行回訪暗訪,并將結果在下一次壩壩會上反饋,真正做到解民憂、化民怨、幫民困。
納入考核“倒逼辦”。年初印發(fā)《“陽光問政”壩壩會總體工作方案》《“陽光問政”壩壩會年度目標考核辦法》,規(guī)定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主辦,下轄的村(社區(qū))承辦,每半年召開1次以上“陽光問政”壩壩會,并根據實際,也可在國慶、春節(jié)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召開專題壩壩會,推動活動常態(tài)化、長效化、有效化開展。并將問題解決的社會價值等指標,納入職能部門和鄉(xiāng)鎮(zhèn)(街道)目標考核內容,采取平時考評與年終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嚴格打表計分考核。對會議組織不力、問題辦理不力、群眾工作不力的責任人,從嚴執(zhí)紀、逗硬督辦、嚴肅問責;對問政組織嚴謹、群眾反響良好、社會影響較大的單位和干部,全區(qū)給予通報表揚,真正讓“陽光問政”壩壩會成為轉變干部作風、黨群干群交流、優(yōu)化發(fā)展環(huán)境的重要平臺,成為檢驗工作成效、服務百姓民生、推動地方發(fā)展的重要載體。(作者單位:四川省紀委監(jiān)委黨風廉政建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