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靜鈞
2020年東京奧運會,在現代云科技的支持下,從實體世界的“閉門舉行”,演變?yōu)樾畔⑹澜绲摹肮_舉辦”,從比賽場館里的“零觀眾”,轉化為流量網絡里的“群圍觀”,喧囂聲和歡呼聲依舊不絕于耳,宛如觀眾身臨其境。
盡管延期一年,盡管疫情洶涌,東京奧運會在“最后一刻有取消可能”的巨大壓力下,艱難地吹起了一聲集結哨聲,各路人馬快馬加鞭趕來,沒有任何賽隊因睡紙板床、吃難咽的伙食、受嚴格的進出管束而退賽或罷賽。奧運體育精神依舊在熊熊燃燒,但奧運已經成為各國各方博弈爭斗的多棱鏡舞臺。
東京奧運會決定延辦之后,曾有媒體聲稱國際奧委會已經收到了日方的承諾,稱日本將承擔約3000億日元的延遲舉辦奧運會資金。不過,就在媒體報道的同一天,時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的菅義偉對此予以否認,稱“消息不屬實”。由此可見,關于這筆即將產生的巨額延辦費,究竟要怎么承擔和分配的問題,已經從幕后的爭論,推到了政治漩渦的前臺。
由“利多”轉為“利空”,由“榮耀”變?yōu)椤柏摀保仁棺苑Q為奧運首相的安倍晉三借故走人,把爛攤子交給了沒有派閥政治糾纏的菅義偉手上。
2021年7月23日,日本東京,2020東京奧運會開幕式舉行。
奧運會是個巨大的生命周期性工程,它的合同中只有兩項,要么舉辦,要么取消。為了讓舉辦多點彈性,合同中一般只寫于哪一年舉辦,只要發(fā)生在那一年內,都算如期舉辦。對于延期,只是指正在舉行體育項目比賽時因遭遇“不可抗力”而被迫推遲,如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因恐怖分子殺害運動員人質而推遲,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因突發(fā)爆炸事件而推遲,但賽事只是技術性地各推遲了一天和半天。相比之下,東京奧運會是在僅啟動了圣火采集儀式并沒有實質進入奧運賽程的時候,就遭遇了可預見的“不可抗力”的影響,從而上升為合同外的“延遲”事件。
然而,這一合同外的“延遲”事件,從財政預算和支出上看,后果相當嚴重。門票有可能已經預售過半,贊助商的錢可能已經提前收取并已經投入項目,這些都面臨著全額退還的風險。有些場館的建設是按原先預計的周期來展開的,如第一年是會場,賽會一結束就成為其他功能的設施,如住宅區(qū)、商業(yè)區(qū)、工業(yè)區(qū)等,如果延期一年,則面臨著可以投入使用的場館重新設計、重新建設的重復產生費用的風險。一些開發(fā)商也可能早有計劃,等賽事結束后在場館周邊大興土木。
以上這些費用是針對東道主日本、東京政府及東京奧運會而言,對于合同另一當事方的國際奧委會,則面臨著繼續(xù)為不能立刻舉行的賽事而資助的壓力。根據慣例,國際奧委會將收取賽事轉播等收入的70%左右,在四年內為下一次奧運會的舉辦資助相關賽事及運動員。延遲意味著至少多出了一年的支出,對早已入不敷出的國際奧委會來說,這是一筆巨額負擔。這些壓力,會隨著延遲時間越長而越緊迫,最后有可能會觸發(fā)合同內的“取消”按鈕,導致所有支出成白費一場。
本來,如有保險,一切都可能好說。與這一生命周期性工程相匹配的是再保險合同?;凇芭e辦-取消”的原合同,保險合同也只覆蓋了原合同的不履行賠償條款,自然沒有為整個奧運會延期產生費用的賠償。從合同的利益出發(fā),早點“取消”,可能從保險賠償的角度上看是劃算的。但現代政治演變,已經把這一經濟上劃算的“取消”變得越發(fā)不可能。
從現代政治演變與各類思潮迭起的背景上看,爭奪奧運主辦權,及盛大舉辦奧運,已經成為古代戰(zhàn)爭遠去之后的“國家榮耀”。從國際政治利益上看,獲得主辦權及舉辦奧運,是國家主體及與國家主體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其他非國家主體,更進一步編織國際利益鏈的大好機會,也是在國家軟實力層面上的一次國際力量格局的重組。這一利益并非能從門票收入與贊助商的銀票上體現出來。
日本力保奧運會不被取消,并且延遲賽事后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沒有曝出延時費爭議一事,說明日本已經把“國家榮耀”的優(yōu)先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而從國際奧委會“識大體”的角度出發(fā),第一時間表示愿意承擔因延遲時間而產生的資助費用,也算是相當照顧日本東道國的利益。
對于國際奧委會而言,要求承辦國舉辦,才是其正確的選項。至于因戰(zhàn)爭、疫情、災害等原因而能不能舉辦,那是承辦國自我決定的事項,這樣的責任博弈令國際奧委會處于權力收斂、經濟利益優(yōu)先的有利地位,而承辦國的國力厚薄、國民支持度強弱最后成為超越一切的終極決定因素。
另一方面,參與博弈的,除了合同甲方乙方之外,還有運動員。舉辦才是最終符合他們運動生命的優(yōu)先選項,即便前面是刀山火海,他們也會前赴后繼。從運動員的運動周期上看,如期舉辦符合他們的利益,因為延遲舉辦對運動員來說不是好消息,一部分運動員有可能因為超齡被迫退出比賽,新運動員也可能因準備不足而不得不選擇下屆再參加,導致整個運動水平受到影響。
政治中立,是推動國際體育運動發(fā)展的國際奧委會的立場,但奧運會是具體由具備政治傾向的國家承辦,來參賽的隊員也是來自不同背景的國家和地區(qū)。政治沖突與形象博弈依舊層出不窮,有的在暗處放箭,有的甚至在明處挑戰(zhàn)。
東京奧運會上,俄羅斯代表隊變成“俄羅斯奧委會代表隊”,原因是俄羅斯受到國際奧委會的制裁。與其說是受到國際奧委會的制裁,倒不如說是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形象絞殺。運動員服用興奮劑事件,在西方是單個運動員自己的問題,在俄羅斯則變成是國家系統(tǒng)性指使運動員違規(guī),是國家問題。俄羅斯受制裁,在某種層面上,就是自普京上臺俄羅斯強勢回歸之后,西方興起的反俄運動的一部分。
然而,從政治中立的角度上看,國家受制裁,運動員和本國奧委會則不在制裁之列,他們依然能代表自己或本國奧委會參賽。俄羅斯奧委會代表隊就被視為運動員自己拼湊出來的運動隊,按西方的解釋他們不應獲得這么出色的成績。因此,當俄羅斯奧委會代表隊的獎牌數突破10枚時,各種非議就出來了。美國男子游泳運動員輸給俄羅斯人之后,在新聞發(fā)布會上暗指對手服用違禁藥,西方媒體指責俄羅斯奧委會代表隊升俄羅斯奧運隊旗、吹奏柴可夫斯基樂曲是淡化了制裁、違背了國際奧委會原則的行為。
奧運會從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奧林匹克競技會,發(fā)展到現代“奧運之父”顧拜旦改造為奧林匹克運動會,參賽主體從來都沒有規(guī)定是“唯國家主體論”,個人也可以來參賽,就看自己的能力。但現實情況是,奧運發(fā)展到今天,單槍匹馬已經越來越不可能爭取到資格賽的名額,參賽隊伍越來越多,意味著個人代表越來越沒有空間顯示自己的存在。更何況東道主國家會基于舉辦奧運會便利和設置議程的能力,多安排有利于本國奪金的項目,并有意無意地設置對對手不利的賽程安排。在某些項目的打分上更不用多說,可操作的空間實在太大。這些多方博弈,越來越把根本沒有博弈能力的個人代表排除在外。當下除了“難民代表隊”之外,已經很少出現個人組隊,而據聯(lián)合國的統(tǒng)計,國際難民的數量已經上升到2個億。
這使得多數在政治性國際組織中很難露臉的地區(qū)、自治領地和眾多小國弱國,紛紛把參賽作為優(yōu)先政治議程,千方百計在賽事中現身、被宣傳、獲獎牌,他們被賦予了民族英雄的光環(huán)。他們越是走偏,越是挑戰(zhàn)奧運會的“政治中立”原則,形成一個雙方或多方博弈體系。
在殖民時代,英法等宗主國為了顯示自己治下的殖民地是多么“優(yōu)秀”,會鼓勵殖民地組成自己的代表隊參加奧運會,而對那些治理不佳、叛亂不斷的殖民地,則施盡一切手段阻止他們參賽。分離主義下,一些地區(qū)脫離出去后,也會把參加奧運會視為尋求國際認同的重要空間,如科索沃。在小國崛起時代,小國和弱國爭金奪銀的勁頭十足,他們向世界宣告,他們從參賽活動的旁觀者成為參與者和分享者,他們的行動一定意義上打擊了“唯西方優(yōu)秀論”,發(fā)展了奧林匹克運動事業(yè)。
小國尚且如此,大國更不用多說了。一直自稱是板球運動和瑜伽國度的印度,在自知其運動項目上技不如人之時,以國家“看不起奧運”但依然是體育強國的姿態(tài)示人。然而,隨著奧運國際化與政治功利氣息越加沉重,印度“看不起奧運”的態(tài)度有所改變,之前運動員參賽都得自購機票,現在開始提供優(yōu)厚的獎金,印度運動成績雖然不起眼,但有了點起色。美國CNN媒體也覺得不可思議,他們發(fā)出了“有13億人的印度怎么奧運成績這么差”的靈魂追問,印度想避開這個博弈舞臺都不行了。美國盼望印度在美國的“印太戰(zhàn)略”中擔任大角色,這是美國的期待,印度明知“看不上奧運”也得配合美國戰(zhàn)略,在奧運賽場上與美國站在一起。
美國總是自稱對“奧運成績”看得風輕云淡,但一旦輸了,往往氣得紅了臉。美國媒體發(fā)現,東京奧運會上一旦涉及美國獎牌排名,從美國政府到美國“主流媒體”,都不約而同把獎牌數作為排名順序依據,這樣才能掩蓋美國在近半個月的比賽賽程中有時候金牌數量不如別國的尷尬,可以顯示每天的成績都是“世界第一”。
美國政治話語中的“美國優(yōu)先”到“美國回歸”,已經深深影響了美國運動員到美國政府的心態(tài),他們已經把對手看成了關乎其榮譽的“敵人”。這樣的心態(tài)是奧運大國博弈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