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耀鵬
歐盟委員會執(zhí)行副主席瑪格麗特·維斯塔格,被稱為硅谷克星。她在擔任歐盟“競爭專員”的4年間,對蘋果、谷歌、臉書、亞馬遜硅谷四巨頭罰款超過200億歐元。今后,這位女士似乎也可以榮膺“德國車企懲罰者”稱號。她在7月8日宣布,對大眾、寶馬、奧迪、保時捷罰款8.75億歐元。
歐盟委員會表示,2009年6月25日到2014年10月1日期間,這幾家德國車企串謀,避免柴油清潔技術的競爭。他們本來擁有優(yōu)于歐盟排放標準的技術,但通過避免競爭來實施比法律規(guī)定更好的清潔效果。
這話說的很繞??偨Y一下,就是大家有好技術,但是商量好都不“上車”,以節(jié)約成本,違規(guī)行為的重點是“合謀”這么做。
值得注意的,還有兩點:一個是戴姆勒參與串謀但未被處罰,原因是做了污點證人,揭發(fā)了密謀;另一個是大眾(包含奧迪、保時捷)承擔了罰款的大部分,大約5.02億歐元。這表明,在一系列隱秘的協(xié)調中,大眾很可能是牽頭人和組織者。
和美國對大眾柴油車“排放門”的2015-2016年系列訴訟不同,直到2017年,歐盟才開始調查幾大汽車制造商的排放舞弊行為。
不過,歐盟和美國監(jiān)管機構著眼點不同。美國盯住了大眾使用作弊軟件,而歐盟關注的是幾家德國制造商的“卡特爾行為”。前者更容易人贓俱獲,無可抵賴;后者辦案難度更大,必須采取分化瓦解手段,拆散德國人的攻守同盟,拿到證據文件。
維斯塔格最終做到了這一點,相當于策反了戴姆勒。后者經過評估,認為援引《寬大處理通知》(歐盟在2006年制訂的政策),讓自己免于7億多歐元的罰款,更為明智,代價則是出賣伙伴兼競爭對手們。可以想見,自此以后戴姆勒再也不要想和德國同行們達成任何一項秘密協(xié)議了,無論合法的還是擦邊球式的。
寶馬堅持認為,這些技術討論,完全不涉及價格操縱。寶馬多次強調,自己沒有過錯,也“未被指控非法操縱排放控制系統(tǒng)”。顯然,寶馬指的是大眾在美國栽了的那種過錯。
但在維斯塔格看來,任何市場同業(yè)對手之間達成的任何秘密協(xié)議,均有損害市場公平競爭、排除競爭對手的嫌疑。
她的名言是:“要么乖乖認罰,要么滾出歐盟市場”。這些話是對美國硅谷說的,看上去不大適用德國人,因為德國汽車制造商不可能離開歐盟市場。歐委會強調,所有參與密謀的企業(yè),都已承認,但他們理論上都有上訴的機會。
維斯塔格對美國IT企業(yè)課以補稅和罰款,數量級都在百億歐元以上。她對德國企業(yè)的調查,遠比對美國人用時要長,懲罰來得輕得多,“只有”數億歐元。和美國監(jiān)管機構對大眾的懲罰相比,維斯塔格顯得相當仁慈。
她作為歐委會副主席,有義務避免歐盟內部出現巨大的政治分歧,特別是面對離開歐盟的英國拼命拉攏德國的局面下。
其實在去年,歐盟早就想收拾冥頑不靈的汽車制造商了,不限于德國人。
去年年底,戴姆勒、大眾、捷豹路虎(還是英國人運營)、FCA,碳排符合標準的希望都很渺茫,但是各家都被迫買了特斯拉的碳排指標來過關。
汽車制造商因此怨聲載道,他們認為應該被賦予更多的時間,用來轉向電動化?,F在相當于花大筆利潤,為新能源企業(yè)(尤其是特斯拉)提供補貼。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因為法律要歸對手,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PSA在與FCA合并前就已經預測,為了排放達標,2021年其每股收益將減少25%。實際上與FCA合并后,收益估計將變得更為慘淡,因為FCA要填的“碳排坑”更大。福特歐洲預計,碳排合規(guī)致使每車成本增加2400美元。大眾此前表示,至2025年要投資140億歐元用于脫碳領域。現在,這筆錢肯定要加碼。投資再多,也總好過被罰走。
這一次,歐盟再次敲打德國車企,顯示了歐盟與域內汽車產業(yè)界越來越大的分歧。后者被迫轉向低碳方式,其速度和執(zhí)行力讓歐盟非常不滿。這不僅讓歐盟在與大國談判中無法占據道德高地,更重要的是,妨礙了歐盟以碳排為手段,牽制和打壓中國汽車制造商競爭力的大計。說到底,還是為了歐盟汽車產業(yè)的長遠利益著想。
為此,歐盟一再加碼,抬高門檻。今年4月21日,歐盟委員會發(fā)表公告稱,歐洲理事會、歐洲議會及各成員國議會就《歐洲氣候法》達成臨時協(xié)議,歐盟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將被寫入法律,而不是軟弱的“愿景”。
6月底,在意大利舉行的G20外長會議召開,中俄外長通過視頻方式與會。這一略顯冷淡的安排,令人浮想聯翩。
而峰會則定于10月底在意大利羅馬舉行。據傳聞,歐盟打算放棄2050計劃,將在2035年要求汽車實現零排放,而且要把這一條寫在G20公報草案里。
如果這是歐盟自我約束也就罷了,問題在于歐盟如此著急提升標準,恐怕意在與中美“叫價”,打亂對方節(jié)奏。去年,中國提出了2030“碳達峰”,2060實施“碳中和”;美國重返巴黎協(xié)定之后,提出2035年實現“無碳發(fā)電”,2050年實現“碳中和”。
按照哥本哈根會議和巴黎會議的一貫做法,歐盟很可能要求中國和美國,提前實現各自碳排戰(zhàn)略目標。
罰款不是目的,歐盟希望,汽車制造商從自己利益出發(fā),也要跟上歐盟的碳排節(jié)奏。
如果歐盟圖謀屬實,中美都比歐盟節(jié)奏慢。中國一直稱,不會承擔超出發(fā)展中國家的義務;而整個西方的共識是,中國不應該再屬于發(fā)展中國家,起碼要單列一檔。
這不是普通的外交折沖,而是著眼于未來數十年國家利益的嚴肅戰(zhàn)略沖突。罰款不是目的,歐盟希望,汽車制造商從自己利益出發(fā),也要跟上歐盟的碳排節(jié)奏。
站在全球戰(zhàn)略的高度,歐盟火急火燎催促歐洲汽車企業(yè)快速實現碳排,不要慢吞吞賴在既有路徑上,就可以理解了。如果這些汽車廠商不識時務,不配合歐盟整體戰(zhàn)略,新一輪“鞭撻”很快又會抽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