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參加“宋家老宅”的調查

2021-08-23 03:16薛理勇
世紀 2021年4期
關鍵詞:余杭宋家宋慶齡

薛理勇

1983年初,我進入上海市文管會工作,參加上海歷史文物陳列館(即現在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籌建工作,當時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借用河南南路16號上海博物館的大廳為辦公室。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逝世,宋慶齡故居工作人員在整理宋慶齡遺物時,發(fā)現一封民國初從“628C Yuhang Road Shanghai China(中國上海東有恒路628號C)”寄往日本轉交宋慶齡女士收的信(只有信封,沒有信紙)。當時,中國改革開放開始不久,上海史的研究剛剛起步,宋慶齡故居的同仁們不知道“東有恒路”在哪里,是現在的什么路,而我的大學同學華路正好分配到宋慶齡故居工作,他知道我對上海的馬路和路名有些研究,在讀書期間就發(fā)表過相關文章,于是自告奮勇,帶著一位同事來找我。我告訴他們,“東有恒路”就是現在虹口區(qū)的“東余杭路”,我的家就在東余杭路,以前好像聽說宋慶齡的老宅在東余杭路,但是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我們的同學柯施恩的父親柯震解放前是上?;浇糖嗄陼母墒?,也是英文《晨報》的記者,長期居住在虹口,是虹口的“老土地”。我對他們說,我先問問柯震,然后給你們答復。

我找到了柯震先生,他告訴我,以前主持虹口景林堂的牧師是謝頌羔、謝頌三昆仲,聽說謝頌羔在“文革”中吃盡苦頭,好像已經去世,不知道謝頌三牧師是否還健在,現在住在哪里。當時,我的另一位同學許天祥正巧在虹口區(qū)宗教局任職,他告訴我,謝頌三還健在,住在“景林廬”(是景林堂的神職人員公寓,與景林堂毗鄰,現在的地址是乍浦路弄內)。于是,許天祥幫我們聯(lián)系了謝頌三牧師,我和華路以及他的同事陳小琴到“景林廬”拜訪了謝頌三牧師。

謝家是杭州人,是基督教世家。謝頌三(1900-1989)的祖父叫謝行棟(1825-1895),師從中國近代著名的傳教士、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牧師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被北長老會按立為牧師,據說是杭州第一位本土牧師。謝頌三的父親叫謝志禧(1863-1937),是杭州皮市巷教堂牧師。謝志禧有3個兒子,長子謝頌羔(1895-1974)、次子謝頌儀,謝頌三排行老三。謝頌三1914年就讀于設在上海昆山路的東吳大學第二附中,接著入東吳大學,擔任學校青年會會長;畢業(yè)后赴美國,畢業(yè)于紐約奧朋神學院,晉牧師,回國后在基督教監(jiān)理會任職,擔任過監(jiān)理會教育部干事,景林堂、摩爾堂(今西藏中路沐恩堂)牧師。

我們到謝頌三牧師家時,謝牧師正在閱讀美國記者項美麗寫的《宋氏三姐妹》。他對我們說,他和宋家關系密切,他比宋慶齡小7歲,與宋子文兄弟相稱。他就讀的東吳大學二中就是原來林樂知創(chuàng)辦的中西書院,在昆山路與乍浦路的轉角,里面有一個小教堂,本來是學校的教堂,林樂知牧師逝世后,正式命名為“Allen Memorial Church”,就是“林樂知紀念堂”,中文名稱叫做“景林堂”,就是“景仰林樂知”的意思。1923年,東吳大學二中重建時,決定把景林堂建設為公共教堂,于是,景林堂就在昆山路135號重建,謝頌三主持教堂的建設。1948年是美國基督教監(jiān)理會來華100周年,謝頌三負責編輯出版《監(jiān)理會來華一百周年紀念冊》,可惜他收藏的圖冊在“文革”中丟失了。講起宋氏三姐妹和她們的家庭,謝頌三拿出手里的這本美國人寫得《宋氏三姐妹》說,這本書寫的比較客觀,也比較準確。謝頌三說,他去過宋嘉樹的家,離開景林堂不遠,從景林堂出發(fā),沿著余杭路、東余杭路走,在東余杭路新記浜(現在的新建路,以前叫做“新記浜路”,是填新記浜筑成的馬路)有一座木橋,叫“朱家木橋”,過了橋,就是宋嘉樹家。當時,那里還是一派田園風光,宋家有黃色的矮墻,里面是中西合璧的房子。謝頌三還說,當時的東余杭路中的一段是泥濘的小路,不太好走,坐黃包車通常從漢璧禮路走。謝頌三的夫人比謝頌三長1歲,當時她正在教一個準備出國的女孩英語,聽到我們在聊宋家的事,就過來對我們說:宋家在東余杭路朱家木橋。小的時候,我家在“禧年堂”樓上,就是在現在的唐山路高陽路轉角,我們和宋家都是教友,我的母親經常帶我到宋家串門,與宋老太聊天,我家有一個陽臺,還好幾次看見孫中山先生與宋慶齡坐馬車從這里路過。我們好奇地問,他們坐馬車到啥地方去?謝夫人笑著說,伊拉兩介頭正來勒(上海話“正在”的意思)軋朋友,坐馬車到外灘兜風。

我見謝頌三先生談興正濃,就問,聽說宋耀如與林樂知關系不睦,一直到林樂知逝世,宋耀如才重新回到教會?謝頌三回答說,確實如此。早期,林樂知在蘇州創(chuàng)辦的學校,就是“博習書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林樂知在上海的工作很忙,就派宋耀如到蘇州主持工作,當時沒有火車和汽車,從上海到蘇州是靠木船,走水路,單程就要許多天,而當時宋耀如正來勒軋朋友,弗想到蘇州去,于是兩介頭關系鬧得很僵。還有林樂知是牧師,比較關心教會里的事情,不希望宋耀如過多參與政治活動,而自從他結識孫中山后,經常參與政治活動,還把“革命黨”帶到教會里來,使林樂知很為難,也很不開心,兩個人的關系越來越僵。后來宋耀如尋了一個借口,離開了教會,直到林樂知逝世后,才回到教會。我又問,聽講宋耀如離開教會后,自己開了一家印刷廠,印刷《圣經》,由此發(fā)了大財。謝頌三笑著說,以前,《圣經》和其他宗教讀物大多是免費贈閱的,《圣經》不能賣多少錢,我從來沒有聽說誰靠賣《圣經》發(fā)財的。宋家主要是靠宋子文出道后,在開灤礦務局任職,收入很高,家庭情況才有明顯的好轉。

有了謝頌三的指點,沒過多久,宋慶齡故居紀念館就在上海司法局的檔案中,找到了幾份關于宋家東余杭路住宅的檔案。宋家遷出老宅后,老宅仍然是宋家的產權,出租給他人。1947年,關于宋家老宅發(fā)生了糾紛,宋子文還出具了宋家是該住宅產權人的書面證書,進一步確定了宋家的老宅是現在的東余杭路530-534號及526弄23、25、27、29、31號。此后,我赴實地踏勘,這原來就是一家煤餅廠,我家附近的煤球店的煤餅全部是由這家煤餅廠供貨的,有時煤球店斷貨,可以直接到煤餅廠去買煤餅,我也許多次到這家煤餅廠買煤餅,誰能想得到,這里曾經是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的老家呢!

關于宋慶齡“祖宅”的調查實際上已經結束了,但是我的職業(yè)就是研究“上海歷史”。我的家住在東余杭路,宋慶齡的“祖宅”也在東余杭路,于是我特別留意宋慶齡“祖宅”的資料。幾年后,浦東川沙城廂鎮(zhèn)的歷史建筑“內史第”部分被拆,建設“新公房”(好像是川沙教育局建設的教師住宅),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反響很大。有人提出,“內史第”曾經是知名人士黃炎培的舊居,要求停止施工,保護“內史第”,不過并沒辦法阻止建設單位的施工。不久,從多方面?zhèn)鱽硐?,黃炎培的兒子黃萬里說,他曾經聽父親黃炎培說過,以前宋慶齡的父母居住在“內史第”,宋慶齡也出生在這里。有了這樣的“依據”,有了“宋慶齡出生地”這塊“擋箭牌”,建設“新公房”的工程被迫中止,“內史第”得以部分保留了下來。不過黃炎培是否講過宋慶齡出生在“內史第”之類的話并沒有確切記錄,即使黃炎培講過此類的話,也不能證明他的話就是正確的。無論如何,“內史第”確實被保護了下來,還成為文物保護單位。

黃炎培曾經主持《民國川沙縣志》的編撰,在卷三《戶口志》另辟“族譜一般”,就是以族譜為基礎,記錄川沙地方望族的世系和事跡,這確實是另辟蹊徑,與眾不同?!白遄V一般”沒有收錄到宋慶齡外祖家族“倪氏”,可能當時“倪氏”并不是川沙的望族,或者倪氏并沒有族譜留世。1990年出版的《川沙縣志·第三十三卷·人物》收有宋慶齡母親“倪桂珍”的條目,“倪桂珍”條目附有“倪氏略譜”說:

倪氏其先安徽桐城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受《南山集》案株連,被遣至浙江,遂于鄞縣海濱業(yè)漁。嘗至川沙白龍港外海中捕魚,船遭臺風覆沒,舉家脫險就岸,即務農。自此定居川沙城東北側,后稱倪家宅。至倪為堂,已不知幾世矣。為堂生子女3個。長子蘊山(1835-1889年),次子嗣于張姓,幼女嫁蔡氏。蘊山妻徐氏,遷川沙城東門中市街,蘊山曾入私塾就學,后在城中業(yè)制鞋。繼在上海盆湯弄設鞋鋪,后又改為外國教士燒番菜。約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入耶穌教,尋升牧師。在上海、南匯、川沙、寶山等處布道。生子女十人;長子為錫令,牧師;二女桂金,嫁牛尚周(字文卿,曾任江南造船廠總辦);三女桂珍,嫁宋耀如,生女慶齡;第七子為錫純(1880-1933年),曾任設于上海的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商務所所長(民國《川沙縣志》有傳);女秀珍,行九,嫁溫秉忠(曾任蘇州海關監(jiān)督)。余皆早逝。

“倪桂珍”條目說:

倪桂珍(1869-1931) 女。生于川沙城廂鎮(zhèn)東門內(現中市街36-38號)。其祖先為安徽人,遷浙江。桂珍幼隨其父蘊山在上海,就讀于西門外白云觀美國教會所辦裨文女子中學。17歲入耶穌教,結識教士宋耀如。光緒十三年(1887年)與宋氏結婚?;楹箅S宋氏去昆山布道。十五年同回上海。次年舉家遷川沙城,賃屋于“內史第”西側(今城廂鎮(zhèn)南市街、新川路交岔口),在此辦福音堂……光緒十八年(1892年),宋氏回上海謀事。十九年,倪桂珍生女宋慶齡,后又生宋美齡……民國元年(1912年)在虹口朱家木橋建新居(今東余杭路530號及526弄17-31號)……

天主教與基督教是兩種不同的宗教,明朝中后期,天主教進入中國,上海人徐光啟接受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洗禮成了天主教信徒,徐光啟把天主教帶入上海,上海也成了天主教最活躍的地區(qū)之一。清朝康熙、雍正年間,清政府宣布天主教為“邪教”,下令取締,史稱“禁教”,天主教則稱之為“教難”,于是,天主教的教產被沒收,傳教士被驅除出境,許多活躍在城市、城鎮(zhèn)的天主教信徒轉移到鄉(xiāng)下的窮鄉(xiāng)僻壤。近代以后,恢復了天主教的合法地位,但是上海有這樣的現象,基督教活動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區(qū),而天主教活動主要在農村。黃炎培主修的《民國川沙縣志》出版于1936年,《民國川沙縣志·卷十三·宗教志》收錄的川沙縣有天主教堂27座,并有較詳細的介紹,而于基督教的介紹僅寥寥數語,且語焉不詳,說:“耶穌堂,本縣有二。一在本城,初借設南面大街沈宅,名福音堂。其后數次遷移,旋借設北門內艾宅。一在曹家路北市。教堂自建,名天道堂”。既沒有“福音堂”的創(chuàng)辦人,也沒有創(chuàng)辦時間,更沒有提到宋耀如與福音堂的關系。

(作者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館員)

責任編輯? 王 嵐? 姚亞茜

猜你喜歡
余杭宋家宋慶齡
讀迷作品
“你好亞運!余杭@未來”
宋慶齡
養(yǎng)女眼中的宋慶齡
宋家洲史事
《杭州余杭徑山》《晨曲》
找匣子
白色恐怖下的宋慶齡
俞良作品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