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
上世紀90年代,池莉已是紅遍全國的暢銷書作家,坐輪渡被人認出,滿船人鼓掌歡呼。她在全國各地巡回簽售,書店柜臺差點被熱情讀者擠倒。她曾獲得過魯迅文學獎及各類文學獎項80余種,開創(chuàng)了文學作品大IP的國內先例,創(chuàng)造了令很多名家望塵莫及的圖書銷量。更神奇的是,她在代表作《生活秀》中虛構了武漢市民愛吃鴨脖的情節(jié),竟讓其風靡全國,還催生出了一個龐大的食品產業(yè)鏈。
當過知青、醫(yī)生、編輯的池莉被譽為“武漢名片”,作為新寫實流派的代表作家,她擅長纖毫畢現地呈現活色生香的原生態(tài)市井世相。人們常常會忽略或不敢正視的某些生活真相,她都不露聲色地和盤托出,洋溢在字里行間的熱辣市井氣息,讓人就像在武漢街頭對著滾滾長江水吃一碗熱干面般過癮。池莉不熬“雞湯”,她說:“我從來沒當過文青,從來沒有帶著文藝幻想去生活。在我這里,生活和創(chuàng)作是高度統(tǒng)一的,不來那些花里胡哨的,不喜歡也不信所謂的‘雞湯?!?h3>生活是由細節(jié)構成的
記者:您筆下的武漢鴨脖催生了三家上市公司,當初寫小說時想到過武漢鴨脖會紅遍全國嗎?
池莉:我當時只想塑造一個“例外”的人。大排檔里一般很難有優(yōu)雅的漂亮女人,我在吉慶街觀察了很久,想來想去,還是覺得讓來雙揚(《生活秀》主人公)賣鴨脖會比較優(yōu)雅,就把當時大家都不注意的鴨脖拎出來寫了,沒想到鴨脖會從此風靡全國。這種從文學變成現實的感覺還挺好玩的,真是有一種夢幻感,這是我一輩子都會驕傲的一個事。讓鴨脖出了名,市面上多了一樣休閑食品,那么多人因此發(fā)財致富,這比我自己出名還高興。特別是逛街看到各種牌子的鴨脖,我真的挺自豪的,甚至有點揚揚得意,以前我還專門和鴨脖合過影呢。
記者:不止武漢鴨脖,您的書中還寫了蛋花米酒、熱干面、排骨蓮藕湯、菜薹等很多美食,您好像特別善于捕捉生活細節(jié)中的美好和快樂?
池莉:這好像是我與生俱來的能力,當然,也有作家職業(yè)訓練的因素。其實所有的美都在細節(jié)之中,生活就是由細節(jié)構成的。我喜歡做菜,喜歡琢磨烹飪,喜歡表象與內容由此及彼,喜歡海闊天空,盡情遐想。其實我做人的風格和做菜的風格是一致的,就是“葷菜素做,素菜葷做”志得意滿的人最好低調謙恭,但當你是白菜蘿卜,當你清貧時,當你普通時,你就應該鞍馬整齊,不卑不亢,志氣滿滿。
記者:您的新書《從容穿過喧囂》希望傳遞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
池莉:我在這本書里,想傳達給讀者這樣一種生活態(tài)度從容。無論當下世界節(jié)奏多么緊張,我自從容,與一年有四季一樣,與四季有春耕秋收一樣,不慌不忙,該干嗎干嗎。要明白,生命最不能承受過度緊張。面對喧囂,我的建議是專注做好手中的事。
記者: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的人生功課,您覺得最難的人生功課是什么?
池莉:人生最難的功課是認清自己,避開彎路,但在認清自己的過程中,人可能要走很多彎路。如何穩(wěn)妥地走過彎路?我覺得,應該要“心靈朝上,眼睛朝下”。心靈朝上,就是多讀書提升自己的心靈和精神狀態(tài);眼睛向下,就是多看看那些遭遇比自己更悲慘卻還在樂觀努力活著的人。
記者:您的文字總能給予讀者跨越命運困厄、重啟美好生活的勇氣和力量,您是內心特別強大的人嗎?
池莉:恰恰相反,我是那種內心特別不強大的人,正因為生命能量不夠充沛,所以會更重視怎么讓自己強大起來。
記者:那您會怎么“充電”來讓自己遠離脆弱?
池莉:現在有些人會介紹一些很具體的做法,那都沒用,就像吃冰淇淋、巧克力,除了讓你長胖沒什么別的用;跟朋友傾訴也沒用,指不定那個朋友比你更虛弱……我覺得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有兩種:首先是閱讀,我內心快要崩潰時會去找喜歡的書來讀,讓自己進入作者構建的生活中,從而遠離那個虛弱的自己。閱讀大約算是一種化學方式的“充電”,還有一種物理方式的“充電”,就是到戶外去,讓自己踩到泥土上,和植物在一起,這樣在樹林里慢跑一兩個小時,是很舒服的,會讓你逐漸從沮喪中解脫出來。
記者:疫情期間,您的閱讀量是不是大增?您喜歡讀哪些作家的作品?
池莉:我生來拙于社交,喜歡獨處,閉門即深山,只要讀書,隨處都是凈土,疫情期間個人生活方式并無多大改變。英國哲學家以賽亞·伯林的書,是我覺得最容易讀也最本質的哲學,我最初讀以賽亞·伯林的作品時他還在世。疫情期間,除了英國后現代主義文學大師朱利安·巴恩斯、“拉美文學爆炸四大主將”之一的胡里奧·科塔薩爾,我還重讀了張愛玲。張愛玲的《異鄉(xiāng)記》有一種對自己的回歸與袒露的質感,我很喜歡。這次重讀《異鄉(xiāng)記》又有了新的震撼與心得,對于我檢視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做出果斷決定,都有極大的啟發(fā)和支持。文學的獨創(chuàng)之光,就是文學獨特的魅力所在,也是作家殫精竭慮的追求所在,更是在非常時刻能夠陪伴與安慰讀者的精神力量之所在。
記者:對于讀者,您有什么閱讀建議?
池莉:我的建議是“讀你所喜”。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書單,閱讀就跟吃菜一樣,各有各的口味。世上的好書、好作家太多了,而你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最好是讀你喜歡的經典。閱讀是為了拯救自己、愉悅自己,不要勉強自己硬啃。比如說《追憶似水年華》那種大部頭,誰年輕的時候能啃得完?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你會覺得還是要讀一遍。暫時讀不進去的經典,可以先放著,等到機緣到了你再讀,會更有收獲。我小時候讀《紅樓夢》就是跳著讀的,有一些寫應酬、吃飯的地方,不愛看就跳過去了,但是后來喜歡了,又會專門找來讀。只要沿著“讀你所喜”這條路,你一定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批名著。
記者:您一向是散文、小說穿插著寫,這次散文集之后,還有什么新的小說創(chuàng)作計劃?
池莉:我現在準備投入新長篇的創(chuàng)作。寫長篇是個體力活,新長篇應該不會像上一部長篇《大樹小蟲》那樣具有革命性的嘗試,而是爭取把已經成熟的那兩三個好創(chuàng)意不慌不忙地寫出來,沒有什么功利心,也不賦予期待值,盡量讓個人的寫作回歸個人的文學本性與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