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釘”是什么釘
“眼中釘”是什么釘?它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釘,如鐵 釘、鋼釘、竹釘?shù)?,而是比喻心中最厭惡、最痛恨的人。你知道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嗎?
相傳,北宋年間,宰相丁謂和太監(jiān)狼狽為奸,把持朝政。當時老宰相寇準尚在朝中,丁謂深知寇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壞事被他抓住把柄,就千方百計地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后來寇準被排擠出京城。不久,坊間出現(xiàn)一首民謠:“欲得天下寧,須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备柚{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謂。于是,“眼中丁”的說法逐漸流傳開來。后來,“眼中丁”變成了“眼中釘”。
還有一種說法。五代后唐時期,趙在禮在宋州做官。他當官的目的只有一個:想方設(shè)法攫取老百姓的錢財。 為此,他立了很多名目:進出城要交城門稅,每家每戶? 要交人頭稅,買米要交米稅……如果誰不交,就會被抓? 進監(jiān)牢。這樣一來,老百姓一年到頭辛苦掙的錢,絕大? 部分都進了趙在禮的腰包,日子因此過得十分艱難。他? 們非常痛恨趙在禮,把他比作眼睛里的釘子,氣憤地說: “早拔出來早好!”
后來,東窗事發(fā),趙在禮因為貪贓枉法,被朝廷罷 免。宋州的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后,互相轉(zhuǎn)告慶祝,興高采烈地說:“這下好了,拔去了眼中釘,我們終于有好日子過了!”可沒隔多久,趙在禮復職了,而且重新回到宋州做官。當他知道當?shù)乩习傩瞻炎约悍Q為“眼中釘” 后,大為惱火,為了報復,便故意設(shè)置了一個收錢的名 目——拔釘錢,每年每人要交一千錢。老百姓更加痛恨
這個“眼中釘”了。此后,“眼中釘”這個詞便傳了下來,人們常用它來形容自己最痛恨、最仇視的人。
“骨朵”原來是兵器
現(xiàn)代漢語中的“骨朵”一詞,專指花蕾。但鮮為人知的是,它最初竟是古代的一種兵器!這種兵器為鐵或硬木制成,長棒的頂端安裝有石質(zhì)或金屬的頭,頭呈圓形、蒜頭形、蒺藜形等,憑借重力捶擊敵人。宋人吳處厚所著《青箱雜記》 中記載:昔徐溫子知訓在廣陵,作紅漆柄骨朵,選牙隊百余人,執(zhí)以前導,謂之朱蒜。這是文獻中關(guān)于“骨朵”的最早記載。不過用“骨朵”一詞形容花蕾倒是非常符合“骨朵”兵器的特征:花莖似棒身,含苞待放的花蕾似蒜頭或瓜形。“骨朵”大約從明代開始當花蕾講。
老鼠為什么被稱為“耗子”
原來在五代時,封建諸侯割據(jù),戰(zhàn)亂頻繁,統(tǒng)治者 為了自己享受,變本加厲地搜刮百姓,給苛捐雜稅立了? 許多稀奇古怪的名目。賦稅除了正項之外,還有許多附? 加稅。不僅如此,附加稅之外還有附加稅,名為“雀鼠? 耗”。官府規(guī)定每繳納糧食一石, 加損耗兩斗。連絲、棉、綢、線、麻和皮這些雀鼠根本不吃的東西,也要加“雀鼠耗”,每繳銀十兩,加損耗半兩。
到后漢時,“雀鼠耗”由納糧一石,加損耗兩斗,增加到四斗。百姓苦不堪言,但又不敢公開抱怨,便將一肚子的怨氣發(fā)泄到老鼠身上,咒罵老鼠是“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