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銘 陳薇婧 王 爽 馮浩然 黃旋平,3,4,5 李翠萍,3,4,5
(1 廣西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院,2 廣西醫(yī)科大學口腔醫(yī)學院,3 廣西口腔頜面修復與重建研究自治區(qū)級重點實驗室,4 廣西顱頜面畸形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5 廣西頜面外科疾病診治研究重點實驗室,南寧市 530021,電子郵箱:1010744535@qq.com)
口腔癌是最常見的頭頸部腫瘤之一,在世界范圍內口腔癌發(fā)病率較高,2020年的全球癌癥統(tǒng)計報告顯示口腔癌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分別是377 713例和177 757例[1]。因此,積極尋找口腔癌的病因,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有助于達到減少口腔癌發(fā)病率的目的。與其他的惡性腫瘤相似,口腔癌的發(fā)病受多個危險因素共同影響,由多階段和多步驟逐演變,外源性的環(huán)境因素和內源性的免疫、遺傳等因素共同參與這一過程[2]。因此,本研究探討影響口腔癌發(fā)病的相關因素,為口腔癌的預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廣西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就診的150例口腔癌患者。納入標準:手術組織標本病理或細胞學檢查確診為口腔癌。排除標準:合并有血液病和其他腫瘤等疾病患者以及口腔炎癥、良性病變、繼發(fā)腫瘤患者。納入同科室的患者看護人員或探訪人員369例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在廣西本地居住10年以上;(2)體健。排除標準:有其他腫瘤患病史。所有的研究對象均對本課題知情同意。
1.2 調查方法 調查設計調查問卷,患者就診時采用現場面對面方式收集調查問卷信息,問卷的內容包括性別、年齡、職業(yè)、民族、教育程度、居住地、有無吸煙、有無飲酒、有無酗酒、飲食[肉類、禽類、海鮮、奶類、綠色蔬菜和其他蔬菜、水果、補品(人參、蟲草、鹿茸等)、維生素、加工肉類、食物咸度、咖啡、檳榔等]習慣、刷牙頻率、看牙周期、有無假牙、有無不良修復體、有無口腔潰瘍、有無口腔白斑、有無黏膜病變、有無高血壓、有無糖尿病等。納入與口腔癌發(fā)病相關可能性較大的因素進行分析,納入標準為:(1)收集信息完整,缺失較少;(2)病例組和對照組之間存在差異的因素,如生活習慣、環(huán)境因素、遺傳因素等。
1.3 相關定義或判定標準 (1)吸煙:吸煙累計達到100支。(2)飲酒:每周至少 1 次,持續(xù)6個月以上。(3)酗酒:一次喝5瓶或5瓶以上啤酒者[3]。(4)高血壓: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5)糖尿?。河械湫吞悄虿“Y狀,且隨機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并計算口腔癌相關因素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CI。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一般人口學特征的比較 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職業(yè)和居住地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其中年齡≥31歲、職業(yè)為務農、居住地為農村的人群口腔癌發(fā)生風險更高(均OR>1)。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一般人口學特征的比較[n(%)]
2.2 兩組研究對象吸煙和飲酒習慣的比較 兩組研究對象的吸煙史和飲酒史、吸煙和飲酒年限、酗酒情況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其中吸煙、飲酒人群口腔癌發(fā)生風險更高(均OR>1),且吸煙/飲酒年限>10年、酗酒者的口腔癌發(fā)生風險更高。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吸煙和飲酒習慣的比較[n(%)]
2.3 兩組研究對象飲食習慣的比較 兩組研究對象食用肉類、海鮮、奶類頻率以及咀嚼檳榔習慣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其中每天食用肉類1次及以上、咀嚼檳榔者口腔癌發(fā)生風險更高,而每天食用海鮮、奶類1次及以上者口腔癌發(fā)生風險更低(均OR<1)。見表3。
表3 兩組研究對象飲食習慣的比較[n(%)]
續(xù)表3
2.4 兩組研究對象牙齒情況的比較 兩組研究對象有無假牙、口腔潰瘍、口腔白斑和黏膜病變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其中有假牙、口腔潰瘍、口腔白斑或黏膜病變者口腔癌發(fā)生風險更高(均OR>1)。見表4。
表4 兩組研究對象牙齒情況的比較[n(%)]
2.5 兩組研究對象高血壓和糖尿病病史的比較 兩組研究對象高血壓病史情況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有高血壓病史者口腔癌發(fā)生風險更高(均OR>1)。見表5。
表5 兩組研究對象高血壓和糖尿病病史的比較[n(%)]
我國的口腔癌發(fā)病率雖然低于其他惡性腫瘤,但是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口腔癌患者的數量仍較多,而且口腔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在50%左右[4]。因此,尋找口腔癌發(fā)生的相關影響因素,有利于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飲酒和吸煙已被證實是口腔癌常見的致病因素[3],其中香煙中的煤焦油、苯并芘等成分均為致癌物質;此外,對口腔黏膜頻繁的外界刺激也容易導致癌變。本研究結果顯示,吸煙和飲酒與口腔癌發(fā)生有關,且長期吸煙和飲酒甚至酗酒將提高口腔癌的患病風險(均OR>1,P<0.05),與其他研究結果[5-6]相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職業(yè)和居住地與口腔癌存在關聯性,其中年齡≥31歲、職業(yè)為務農、居住地為農村的人群口腔癌發(fā)生的風險更高(均OR>1,P<0.05),分析其原因為中年人群的吸煙、飲酒習慣常見,且隨著年齡增長機體各項機能下降;務農及農村地區(qū)的人群口腔衛(wèi)生較差,較少主動就醫(yī)定期檢查口腔情況,且從事戶外工作更容易接受日光照射從而增加唇癌的患病風險。
近年來,因牙齒問題而導致口腔癌發(fā)生的病例越來越常見。本研究中,部分口腔癌患者在確診前患有口腔潰瘍、口腔白斑和黏膜病變,結果提示有口腔潰瘍、口腔白斑、黏膜病變者口腔癌的發(fā)生風險增加(均OR>1,P<0.05);此外,假牙與口腔癌發(fā)生也有關聯(均OR>1,P<0.05)。咬合不佳的假牙、殘留的牙根等不良牙齒情況,都會因為長期不斷地摩擦機械刺激口腔黏膜組織,導致反復潰瘍及感染的發(fā)生,這些損傷極易惡性轉化進展為口腔癌[7]。因此,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有利于發(fā)現口腔癌早期病變,同時醫(yī)生與患者良好的溝通有利于讓患者重視口腔衛(wèi)生及摒棄不良習慣,起到預防作用。膳食因素是影響口腔癌發(fā)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中,兩組研究對象的飲食習慣存在明顯的差異,結果顯示,每天食用肉類1次及以上、咀嚼檳榔者口腔癌發(fā)生風險更高(均OR>1,P<0.05),而每天食用海鮮、奶類1次及以上者口腔癌發(fā)生風險更低(均OR<1,P<0.05)。由此可見,在日常飲食中多吃海鮮、牛奶,減少檳榔的食用可以減少口腔癌的發(fā)病率。牛奶是一種天然優(yōu)質食品,其營養(yǎng)成分齊全且組成比例適宜,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對很多疾病特別是腫瘤具有預防作用。本研究中,大部分的口腔癌患者(占54.67%)有咀嚼檳榔的習慣,在實際生活中大部分吸煙或飲酒的人群喜歡咀嚼檳榔,因此筆者認為嚼檳榔與飲酒和吸煙在增加口腔癌發(fā)病風險上可能存在交互作用[8]。本研究未提示咖啡對口腔癌的發(fā)病有影響,與既往研究結果[9]不符,今后將會加大樣本量進行分析,以明確咖啡與口腔癌發(fā)病的關系。
本研究還發(fā)現,有高血壓病史會增加口腔癌的患病風險(均OR>1,P<0.05)。既往研究表明,血壓升高與癌癥發(fā)生風險增加有關,原因可能為[10-11]:(1)過多的活性氧由異常的脂質過氧化作用產生,氧自由基將會激活 Wnt 信號通路而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分化;(2)在高血壓狀態(tài)下,人體內促血管生成因子與缺氧誘導因子的含量增高,增多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與缺氧誘導因子激活多種靶基因的轉錄與翻譯,使腫瘤細胞能在缺氧環(huán)境下更好地生存從而增加了腫瘤的發(fā)生率。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已被報告與癌癥的發(fā)病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肝癌、結直腸癌、口咽癌等[12]。一項Meta分析顯示,糖尿病會顯著地增加口腔癌的發(fā)病率與病死率[13]。然而,本研究未發(fā)現糖尿病對口腔癌的發(fā)病有影響,這提示血糖的變化和抗糖尿病藥物對口腔部位的癌變可能沒有影響。
綜上所述,高血壓病史、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等因素均可能影響口腔癌的發(fā)生,應做到戒煙戒酒、合理控制飲食、減少檳榔的攝入、注意口腔衛(wèi)生、預防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