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貓(學名:Leoparduspardalis)是一種中型貓科動物,善攀緣及跳躍。喜獨居。視覺十分靈敏,具有夜視能力。分布于美洲。
奧地利詩人里爾克的《豹》寫于1903年,描述的是巴黎動物園的豹。一百多年過去了,我們在動物園里看到的景象,竟然依舊如此:光禿禿什么也沒有的狹小籠子里,一頭本該美麗的猛獸失去了光澤,來回踱步——這種單調(diào)、重復的動作,有一個術(shù)語,叫“刻板行為”。動物園里的動物只要出現(xiàn)了刻板行為,就說明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但是,今日亦有許多動物園,已不再是這種樣子。如果你想看看一座現(xiàn)代動物園應該是個什么樣子,不如跟我們逛一逛這些地方。來思考一下,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動物園。
在樹上自由活動的紅毛猩猩
很多人去新加坡,都會選擇去動物園轉(zhuǎn)轉(zhuǎn)。新加坡的動物園,也的確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一面小小招牌。其實,新加坡并非只有一座動物園,而是4座:新加坡動物園、夜間動物園、河川生態(tài)園和裕廊飛禽公園。這4座動物園,可以打破你對動物園的舊認知。
熱帶的動物園有一個優(yōu)勢:植被生長更加旺盛快速,有了這個優(yōu)勢,場館就容易做得更豐富。新加坡動物園的紅毛猩猩自由活動區(qū),就能體現(xiàn)這種優(yōu)勢。
新加坡動物園的紅毛猩猩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呢?它的地面部分,是一個至少上千平方米的活動場,綠化好,有設計很精良的爬架,但這部分并沒有什么讓人吃驚的。厲害的在天上。
在熱帶植物優(yōu)勢的加成下,新加坡動物園給這些紅毛猩猩提供了很多10米以上的大樹,他們不但允許猩猩們往上爬,還用木頭把這些大樹的樹冠層連接了起來。這樣一來,這些猩猩就擁有了一個方圓上千平方米、上下十多米自由穿梭的立體活動場,所謂“自由活動區(qū)”就是如此。在現(xiàn)場,就能看到幾只未成年的小紅毛猩猩在樹冠層上穿梭。
而有些熱帶動物園缺乏生長旺盛又不太怕動物破壞的大樹的自然條件。如果提供了這樣復雜的“活爬架”,可能沒有辦法防止聰明的猩猩們逃出場館。所以很多猩猩們暫時就不能爬高高了。
新加坡動物園內(nèi),還有一個“脆弱雨林區(qū)”與眾不同。一些動物園曾經(jīng)十分流行的鳥語林基本是拉起一個大網(wǎng),把各種鳥都放進去,人可以進去看,但這些鳥語林實際上有很多問題。比如熱帶鳥、溫帶鳥、寒帶鳥都放在同樣的環(huán)境里——這也就是一個“養(yǎng)活了”的標準。當然這樣也有一些好處:合籠能帶來更大的可利用空間;參觀者進入籠子找鳥,會營造出沉浸式的體驗。
新加坡夜間動物園的鼯鼠
而在一些很棒的動物園里,有一些看起來和鳥語林類似,但內(nèi)核很不一樣的展館。這些展館也會支起大網(wǎng),把多種動物放進去養(yǎng),然后讓人進去找動物。它們與國內(nèi)常見的鳥語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館里的環(huán)境和放進去的物種,都是在同一主題之下,受到嚴格控制的。
具體到新加坡動物園的“脆弱雨林區(qū)”,這個館在大籠子里重現(xiàn)了熱帶雨林的環(huán)境,無論是植被還是濕度,各方面都和籠外不同。園方在籠中放養(yǎng)了許多東南亞熱帶雨林環(huán)境中的鳥類、獸類,輔以少量非洲、南美的熱帶物種。在落葉層里,還有故意放養(yǎng)的發(fā)聲蟑螂、獨角仙,以及各式各樣、色彩繽紛的青蛙和蟾蜍。
在一個可控的場館里還原熱帶雨林的環(huán)境,種滿雨林的植物,就能讓里面幾乎所有的熱帶動物生活得很自在,這是一般的鳥語林做不到的。而用環(huán)境匹配合適的動物,也能讓這些動物展示出正常的自然行為,和環(huán)境有良性的互動,展現(xiàn)出來的信息也更加豐富。人依舊能在大籠舍里走來走去,在天空、樹冠、樹干、林下等各個區(qū)域,尋找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樣的各種動物,仿佛是在真正的熱帶雨林里找動物一樣。
在新加坡夜間動物園中正在活躍的斑鬣狗
很多動物園的陳舊,在于理念的落后。但是,光有理念不夠,必須要有與之匹配的場館設計和維護能力,動物飼養(yǎng)和管理的方法才能落地。這就是新加坡動物園能讓我們看到的。
這兩個展區(qū)讓大家看到了場館設計和維護能力,動物飼養(yǎng)和管理可能還看不太出來。那就移步隔壁的夜間動物園來看看。新加坡的夜間動物園,是全球第一個專門在夜間開放,展示夜行動物和動物夜間行為的動物園。時至今日,也沒有哪個新建的夜間動物園,能達到新加坡夜間動物園的體驗。
新加坡夜間動物園整體環(huán)境非常暗,最亮的動物展區(qū),也僅僅有一盞亮度類似于滿月的燈。而針對那些適應極暗環(huán)境的動物,籠舍里的燈光就特別暗了,甚至在有些籠舍里燈是暗紅色的,這是在盡量減少對夜行動物行為的影響。這樣就能找到不少有意思的自然行為。
譬如鼯鼠。夜間動物園里有個很大的網(wǎng)籠,里面養(yǎng)著鼯鼠。人可以鉆到這個大籠子里,在樹枝之間尋找鼯鼠、蝙蝠和幾種鳥類。在夜間,鼯鼠碩大的眼睛亮晶晶的,非常萌。說到蝙蝠,新加坡有好些種野生蝙蝠。在新加坡動物園和夜間動物園當中,經(jīng)常會看到小牌子,上面說,這附近有野生的蝙蝠,大家可以抬頭看。在夜間動物園當中,園方會放置一些香蕉,引來野生的狐蝠取食。這樣對園區(qū)所在地本土野生動物的展示,是件特別好的事情,多一些了解,就能多許多保護。
夜間動物園整體環(huán)境非常暗,最亮的動物展區(qū),也僅僅有一盞亮度類似于滿月的燈。而針對那些適應極暗環(huán)境的動物,籠舍里的燈光就特別暗了,甚至在有些籠舍里燈是暗紅色的,這是在盡量減少對夜行動物行為的影響。這樣就能找到不少有意思的自然行為。
如果你想感受大型猛獸在夜晚的行動,建議可以去看看斑鬣狗。斑鬣狗興奮時的叫聲像人的大笑,這點可能你早在書本上看到過。但是,當夜間動物園的飼養(yǎng)員出來喂食,你就能夠直接觀察到一群斑鬣狗一起“大笑”,狂笑聲在夜空里飄蕩不停。那種感覺,遠比看書、看視頻,更為震撼。
這么描述,你可能會覺得這些夜間動物很有意思,但其實這也反映了這間動物園的管理水平。因為這是一間只在夜間開放的動物園,有很多避光的夜行動物,如何才能讓它們的行為更豐富;讓這些夜行動物生活得不錯的同時,還能讓人看到,并且在夜間的園區(qū)里保證動物和人的安全,就需要極高的飼養(yǎng)和管理水平了。
在新加坡的夜間動物園之后,有些動物園也有模仿。但大多的模仿,都是把日間動物園的開放時間拉長,然后一些大燈照耀著動物。這樣的夜間動物園,不是真的夜間動物園,反而有一種強行讓動物加班的感覺。這樣的話,動物的狀態(tài)怎么會好呢?
其實,新加坡動物園群也有養(yǎng)不好的動物,例如北極熊。新加坡動物園有一頭明星北極熊,名叫因努卡。因努卡出生在1990年12月26日,是全世界第一頭也是唯一一頭出生在熱帶的北極熊。它的出生,讓新加坡人愛得瘋狂。全國熱情地為它想了390個名字,最終選擇了因努卡——因紐特語中的“寂靜追獵者”。
但是,因努卡的背后也有巨大的爭議。它的父母是在1978年從寒帶引入新加坡的。但伴隨著它們到來的,是公眾的愛和增長的爭議。動物保護組織質(zhì)疑,北極熊這樣的動物是否能適應熱帶,這種質(zhì)疑受到了普遍的關(guān)注。為了打消這些質(zhì)疑,也為了白熊,新加坡動物園想方設法提升北極熊的生活水平,但依然沒有徹底解決問題。他們不是沒動過心思,也想過把北極熊們送回溫帶、寒帶,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xiàn)。尤其是因努卡,讓這樣一頭熱帶出生的北極熊“回到”寒冷的地方,沒有人知道會發(fā)生什么。
2018年4月25日上午9時30分,因努卡去世了。新加坡動物園承諾,之后再也不養(yǎng)北極熊了。養(yǎng)不好就不再養(yǎng),對于動物園來說,這就是特別好的態(tài)度。
臺北動物園昆蟲館的枯葉蝶
如果要提名中國最好的動物園,臺北動物園是不能被忽視的名字。現(xiàn)代動物園有四大功能:休閑娛樂、動物保護、科學研究和自然教育。休閑娛樂非常好理解,那么其他幾個功能,該如何做呢?
臺北動物園在物種保護工作這件事上,最知名的是繁殖出了中華穿山甲。因為子虛烏有的“療效”,全世界的穿山甲正遭受著巨大的威脅。臺北動物園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xiàn)穿山甲人工繁育的動物園,園中飼養(yǎng)著13只中華穿山甲,這些穿山甲的來源是對野生動物的救助。臺北動物園對中華穿山甲的飼養(yǎng)始于20多年前,當時臺灣地區(qū)穿山甲走私不少,查緝到還活著的個體后會送到動物園來。剛開始,園方也不知道該如何飼養(yǎng)穿山甲,畢竟穿山甲在野外吃螞蟻,要搞來那么多的螞蟻喂可不容易。在臺北動物園的營養(yǎng)師、獸醫(yī)、飼養(yǎng)員的合作下,他們攻關(guān)出了適合穿山甲食用的飼料配方。
這個過程特別不易。一開始,人們認為穿山甲和食蟻獸的食性差不多,飼料配方應該可以通用,結(jié)果試了一下發(fā)現(xiàn)不行。于是,各種成分一點點兒地改換,調(diào)配比例,最終成功。成功的標準是:穿山甲吃完這種飼料,不但活得好好的,還能連續(xù)繁殖。這才算是解決了一種動物的人工飼養(yǎng)難題。
臺北動物園正在進食的穿山甲
本地動物展區(qū)的臺灣鬣羚
通過科研攻關(guān),臺北動物園不但解決了園內(nèi)中華穿山甲的飼養(yǎng)問題,還大大增加了野生個體的救助成功率。這樣就實現(xiàn)了“動物保護”和“科學研究”。
那么,該如何針對中華穿山甲做自然教育呢?
臺北動物園的中華穿山甲展區(qū),有兩個展區(qū)讓人印象深刻。一個是科普展示道具:包含著穿山甲模型的透明塑料球,游客可以從一個小小的孔洞里伸進手指,摸一摸穿山甲溫潤的甲片。原來,穿山甲是這樣的手感??!
但最頂級的自然教育,莫過于讓自然自我展示。讓活生生的穿山甲表現(xiàn)自身的行為,那會比展板更為重要。
為了讓日行的人類游客看到夜行的穿山甲的行為,飼養(yǎng)員通過白天的定時喂食,讓穿山甲在早上醒來一次。如果你在上午11點左右去圍觀,就有可能看到穿山甲進食。
只見飼養(yǎng)員把食物裝到一個透明的長筒中,然后套到一塊塑石上。然后,神奇的一幕來了:穿山甲伸出細長的舌頭,在長筒中刮取食物。這樣的舌頭,是適應于取食螞蟻這樣的食物。每種動物,都有適應于它們行為的身體結(jié)構(gòu)。而這樣簡單的一個透明長筒,就能展現(xiàn)出穿山甲的舌頭,特別高明。
如果我們拋開特別理念化的部分,只是去逛逛臺北動物園,也能看到很多有趣的本地動物和園方對這些動物的熱愛。
舉個例子,臺灣鬣羚的展區(qū),擁有教科書一般的場館設計和豐容水平。臺灣鬣羚是中國臺灣現(xiàn)存唯一一種野生??苿游?。在大陸,它們有個親戚叫中華鬣羚。這兩種動物的脖子中間都有一行鬃毛,看起來非常瀟灑。若是把這兩個物種放在一起,外貌上的差別顯而易見:臺灣鬣羚是棕色的,中華鬣羚更偏灰黑色。
臺北動物園對動物的關(guān)注,并非只集中在了鳥、獸這樣的大動物上。對于各種被大量動物園忽略,但卻占據(jù)了自然界物種種數(shù)大頭的大昆蟲,他們的展現(xiàn)方式也很棒。
鬣羚是一類山地動物,喜歡爬高。針對這個特點,臺北動物園建了一座人造假山讓它們爬。更漂亮的是,他們還結(jié)合中國臺灣的環(huán)境特點,在假山上接了流水,制造人工瀑布,在山石間種上了滴水觀音,似乎讓人一眼就看到了中國臺灣的原生山林。
為了能讓游客觀察到動物,飼養(yǎng)員特地把喂食桶放在了展區(qū)的前方。這樣臺灣鬣羚進食時就離游客比較近了。
另一邊,還展示了亞洲黑熊和獼猴。這兩種動物在動物園里特別常見,但在這里也被當成展區(qū)的主角,為什么呢?因為臺灣獼猴和人的沖突時有發(fā)生,園方希望通過展示臺灣獼猴,讓民眾先認識到這個物種的生態(tài)習性,讓人覺得獼猴有趣,想再多了解一點兒。之后,通過一些介紹和活動,帶出人猴沖突的議題:為什么人跟猴會有沖突?癥結(jié)在哪邊?人類應該要有的心態(tài)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用人的行為來減少人猴沖突?
這就是本地物種展示的意義。
臺北動物園對動物的關(guān)注,并非只集中在了鳥、獸這樣的大動物上。對于各種被大量動物園忽略,但卻占據(jù)了自然界物種種數(shù)大頭的大昆蟲,他們的展現(xiàn)方式也很棒。
臺北動物園昆蟲館中最吸引眼球的是蝴蝶園。臺灣省內(nèi)有很多種蝴蝶,蝴蝶園里飼養(yǎng)的都是原生的物種,從幼蟲展示到成體。數(shù)種蝴蝶中最有意思的當數(shù)枯葉蝶,它的翅膀背面是枯葉的輪廓和紋路,合起來之后還會微微顫動,就像是一片隨風顫抖的枯葉。如果它受到驚嚇,枯葉蝶張開翅膀,正面鮮艷的顏色很可能會讓你嚇一跳。在獵食者吃驚的瞬間,枯葉蝶就逃走了。
這里的志愿者也讓人印象深刻。我們曾在昆蟲館里遇到了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爺爺做志愿者,他對昆蟲館里的各種蟲子如數(shù)家珍。比如有種木棍一樣的蟲子,第一眼看到,還以為是樹枝,再看以為是竹節(jié)蟲,這時志愿者拿著一根小棍,碰了碰它長長的腹部,小蟲張開了八條腿。嚯,原來是蜘蛛??!這種奇怪的小蟲是蚓腹蛛,它的特點就是長長如蚯蚓的腹部。這樣的外觀,真的是會顛覆你對蜘蛛的認識。
如果大家去臺北,特別建議去逛逛這座臺北動物園。交通很方便,地鐵可達。在動物園內(nèi),還可以坐纜車到貓空景區(qū)游覽、飲茶。
臺北動物園穿山甲的科普展示道具
紅山森林動物園的豹
紅山森林動物園的猞猁伸懶腰
最近幾年,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異軍突起,建設了一批先進的新場館,與之配套的飼養(yǎng)、管理水平也高了一大截。
紅山最新的幾個展區(qū),分別是虎館、熊館、狼館、中國貓科館和亞洲靈長館。前面幾個食肉猛獸的展館靠得比較近,可以一同參觀。這其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貓科館。所謂中國貓科館,自然飼養(yǎng)的是中國的貓科動物。在這個展區(qū)中,生活著豹、猞猁、豹貓3種中國原產(chǎn)的貓科動物。
從外舍環(huán)境來看,這些動物的外運動場建在山坡上——山是動物園的寶貝,相同的占地面積,山坡的表面積會更大。而且這些山坡不是水泥底,能夠見土,種植著南京本土的喬木、灌木和花草,如果在開花季節(jié)來,光看植物就很有意思。
山坡上,點綴的是石塊。石塊不是白放的,有的石塊,構(gòu)成了動物站高高的位置。在野外,各種貓科動物特別喜歡高高突出的石塊,它們會站在上面觀察下方的環(huán)境,并在石頭上排便,留下自己的氣味信息,把顯眼的大石塊變成自己的廣告牌。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展舍都有山坡,也有幾間是塊平地。在這些平地環(huán)境中,園方在其中放置了大量豐富環(huán)境的實體,有高大的爬架、倒伏的死木、面積不大但搭配有水邊植物的水潭……這樣的環(huán)境,給動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它們能躲到某個角落里,也能突然蹦出來,能夠在水里玩耍,也能爬到高高的棲架上面,全憑心情。
如果你來到這個展區(qū),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奇特的結(jié)構(gòu):似乎是一個管道,在空中連通著兩個籠舍,紅山稱其為天貓通道。主要是做什么的呢?在動物園行業(yè)有一句話:一成不變的豐富等于不豐富。即使給動物塑造了非常棒的展區(qū),但如果日復一日,動物都待在同樣的環(huán)境里,也會對各種東西失去興趣。要盡可能地給動物更多的正面刺激,讓它們感受不同。
紅山森林動物園的豹
紅山森林動物園里靈巧的黑熊
那么,能不能通過某種結(jié)構(gòu),讓動物們每天進入不同的外運動場呢?只需要設計好通道,選擇讓動物如何進出、從哪兒進出就可以了。紅山的天貓通道正是如此。讓動物們串籠的過程很有意思,特別像華容道。但是,讓它們移動的過程可沒有華容道那么容易,這需要依靠飼養(yǎng)員日復一日的正強化行為訓練,讓動物對廊道脫敏,愿意走過去?,F(xiàn)在,無論是中國貓科館的天貓通道,還是虎展館的天貓通道,以及亞洲靈長館的轉(zhuǎn)移通道,游客們都能看到動物們在面前通過,甚至是當著人腦袋撒尿。天降“甘霖”,敬請注意!
紅山的熊展館也可以顛覆你對動物園里的熊的認知。師承蘇聯(lián)的中國動物園行業(yè),繼承了蘇式設計中的優(yōu)缺點。最壞的一個,就是坑式展示,各地的熊山,通常是個坑??邮秸故居心男奶帲凯h(huán)境單調(diào),動物無聊;視野太開闊,動物壓力大;俯視讓人傲慢,擋不住投喂。
那么,紅山的新式展區(qū)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這個新展區(qū)構(gòu)建了非常復雜的爬架。日常就可以看到黑熊在爬架上上下下地玩,讓人對黑胖子的靈巧程度有了全新認識。展區(qū)還借用原有的山勢和土地。山是動物園的寶貝,能夠加強展區(qū)環(huán)境的復雜程度。而土地呢,那就更是寶貝了。只要展區(qū)見土,環(huán)境就容易變得豐富,因為土里能夠長植物,有植物就有更多可能。
有啥可能性呢?如果你在這個展區(qū)蹲一蹲,就能看到黑熊上爬架。如果運氣好,還能看到黑熊爬樹。很多動物園不允許熊爬樹,一方面怕樹被玩死,另一方面怕熊借樹跑出展區(qū)。但只要展區(qū)設計得夠好,管理到位,這些都不是問題。熊爬樹不比乞食有意思一萬倍?
最有趣的是,當游客看著高高爬上樹的熊還能領(lǐng)會:“熊爬樹這么快,看來野外碰到熊不能爬樹逃命了??!”
除了大樹,地上生長的各種草本、灌木植物,能讓整個環(huán)境更豐富,看起來更好看。當然也有破壞力強的動物,比如棕熊,展區(qū)地面幾乎一點兒綠色都沒有,據(jù)說棕熊進展區(qū)的第一天,就把所有的竹子挖了出來。
此外,還有一個暴露導致壓力的問題。如果把人放到一個四周都是玻璃窗的房子里,一直有動物在旁邊觀察,人的壓力會很大,動物也是一樣。熊還是不太知道害羞的動物,如果是豹之類的動物那可就麻煩了。為了解決“視野太開闊,動物壓力大”的問題,紅山的黑熊展區(qū)雖然很大,但只有5個展窗。5個展窗面對5個單獨的場景,每一個展窗,都無法把整個展區(qū)看透。這樣一來,熊在哪兒,都能找到不會被游客四面環(huán)視的位置。但是,設計者在設置展窗的時候,又考慮到了游客看動物的需求,因此,例如爬架、水池之類會產(chǎn)生精彩自然行為的點位,都放在了展窗前面。這樣一來,游客雖然需要找動物,但只要想肯定能找到,而且看到自然行為的概率非常大。
同時,這也解決了俯視的問題。游客在這些展窗前,面對動物都是平視或者仰視的,無形中拔高了動物的地位。除了展窗,游客和動物的距離較遠,展窗又全封閉,也阻止了投喂。有這樣的展區(qū),紅山讓人又對國內(nèi)動物園充滿了希望。
火烈鳥展區(qū)有巨大的水池供它們嬉戲
洛杉磯動物園位于洛杉磯市中心,建于1966年,占地113英畝。園內(nèi)飼養(yǎng)了270多種、超過2200只動物,其中58種為瀕危動物,每年接待180萬游客。洛杉磯動物園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典范,為了解決園中部分食草動物飼料問題,同時也在最大限度上為園中的動物們打造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園內(nèi)種植了超過800種類型、7000多株的植物。豐富的植物種類讓動物和參觀的游客都仿佛進入了城市中的森林。2002年,官方名稱正式改為洛杉磯動物園和植物園。
在洛杉磯動物園,想要了解感興趣的動物有很多方式。園區(qū)內(nèi)的飼養(yǎng)員解說每天都會有所變化,官網(wǎng)可提前查詢演出日程。有些園區(qū)還有機會在飼養(yǎng)員指導下與動物們互動,例如在鳳頭鸚鵡的籌款箱面前獻出你的愛心。此外還設置了很多寓教于樂的互動區(qū)。猛禽救助區(qū)是一個專門為小朋友設置的娛樂區(qū),在這里,小朋友們可以扮演成“神鷹”,四處尋找隱藏在各處的“食物”,還可以扮演醫(yī)生,救助受傷的小“神鷹”。這樣的角色扮演極有意義,小朋友和家長都能學到鳥類救助的知識,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受傷的鳥類時,也不會手足無措。在夏天,這里一周七天都對外開放,周末還需要提前預約。
熊貍正在休息,游客走過籠舍都靜悄悄的
最受歡迎的“咆哮音樂之夜”是為21歲及以上的人群舉辦的音樂派對,通常在夏季舉行,有現(xiàn)場樂隊和裝滿食物啤酒的卡車,伴隨著夏蟲的鳴叫奏響音樂,游客仿佛身處一場森林劇場的音樂會。此外,洛杉磯動物園每個季度還有各種夏令營和家庭派對活動,任何人都能在動物園里盡情享受一場“Party”。
動物園游客的行為歷來是動物園爭論的焦點,游客的投喂會造成野生動物對人的依賴,而投喂面包之類的食物還會對它們的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噪聲、拍打玻璃等不文明行為也會爆發(fā)人和動物之間的沖突。洛杉磯動物園是美國第一批禁止投喂動物的大型動物園之一,如果游客違反公園的規(guī)定向動物投喂食物,就會立即被毫不客氣地請出動物園。洛杉磯動物園有很多動物展示區(qū)都不是籠子,而是半開放的狀態(tài),良好的秩序完全是靠強制的禁令來維持的。
黃金箭毒蛙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物種之一,不過在兩爬館里,還是可以透過玻璃仔細端詳下美麗的它
拍玻璃、大聲嚷嚷的行為也被嚴厲禁止。洛杉磯動物園理解人們都希望看到“活躍的動物”,因此會在網(wǎng)上給大家一些提示,比如,如果想看到活躍的袋獾,盡量要在早上去,因為下午它們可能就休息了;再比如雪豹在日頭正曬時會打盹兒,所以你可以傍晚再去看看它。我們?nèi)タ囱┍臅r候它正在睡覺,等了大約3分鐘,它就起床了,疑惑地伸了個懶腰,再次睡過去了。
在毛鼻袋熊的展區(qū),你能夠見到動物園盡人之能事的布置。整個展區(qū)偏黑暗,還原了它本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位置也偏僻,內(nèi)部有很多躲避的設施,毛鼻袋熊不易發(fā)現(xiàn);因它又是怕被打擾的個體,所以展區(qū)還有禁聲標志,參觀的游客安安靜靜,大大減少了動物的應激反應。
動物園繁育和養(yǎng)殖野生動物長久以來飽受詬病,有人主張,用強有力的干預手段延續(xù)野生動物的生命和數(shù)量,同20世紀五、六十年代相比,動物園不再僅僅是展示和介紹野生動物的場所,而是和保護區(qū)一樣,在動物保護工作中扮演核心角色。世界上一些大型動物園甚至將動物救助和物種繁衍放在頭等位置,在游客們看不到的地方履行他們新的使命。
兩只雪豹正在午睡
家族成員覓食時,會有一只狐獴主動站起來肩負起放哨的任務
1981年,西方多家動物園聯(lián)合發(fā)起囊括超過500種瀕危物種的“物種生存計劃”項目。動物園之間共享物種信息庫,一旦某個物種進入發(fā)情期,動物園會從信息庫中找到一個具有“新鮮”基因的個體與之配對,以此避免近親繁殖引發(fā)遺傳病,哪怕需要遠距離借調(diào)也在所不惜。經(jīng)過多年的付出,動物園已經(jīng)積累了大量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在瀕危物種繁育領(lǐng)域,洛杉磯動物園和圣地亞哥動物園一起,拯救了加州神鷲。
加州神鷲是美洲大陸最大的鳥類,體長超過1米,壽命長達50年。在印第安原住民看來,它如有神力,被寫進很多神話故事里。然而由于棲息地被破壞和非法獵殺,加州神鷲數(shù)量急劇減少,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鳥類之一。20世紀80年代,野外僅僅剩下22只加州神鷲;1987年,最后一只野生加州神鷲被帶到洛杉磯動物園,圈養(yǎng)繁殖計劃也隨之開始。動物園里的每只神鷲鳥蛋在養(yǎng)殖過程中都被密切監(jiān)控,即便是保育人員,和它們的接觸也會受到嚴格的限制,而其他人則必須要有一份聯(lián)邦許可文件才能接觸這些鳥蛋。
籌款箱由鳳頭鸚鵡來“站臺”,所有籌款都會用來鳥類救助
自1991年起,加州神鷲被重新野化放歸到山林里,這個項目是美國迄今為止最昂貴的物種保育項目之一。洛杉磯動物園在圈養(yǎng)過程中不斷完善繁育神鷲的方法,他們發(fā)現(xiàn)有些鳥在被放歸自然后并不畏人,這在野外可不是個好習慣,因此保育人員也需要做出改變。動物園特意制作了與成年加州神鷲造型相似的手套進行喂食,以避免雛鳥對人類產(chǎn)生親切感。
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努力,投入超過4000萬美元(截至2017年),洛杉磯動物園成功將瀕危的加州神鷲從滅絕的邊緣拉了回來,如今野外種群已經(jīng)恢復到幾百只。
洛杉磯動物園花費了巨大資金和努力,在瀕危動物繁育領(lǐng)域?qū)崿F(xiàn)了幾乎不可能的神話,但在繁育之后,將神鷲重新放歸野外,成了更大的挑戰(zhàn)。位于洛杉磯北部的霍珀山是圈養(yǎng)神鷲的放歸地之一,被放歸的神鷲們在這里會繼續(xù)被洛杉磯動物園嚴密監(jiān)控,因為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干預,其種群數(shù)量會在短時間內(nèi)再度驟降。
得益于良好的環(huán)境,這只野生的橡樹啄木鳥也來洛杉磯動物園游覽
一只從野外帶回來的帶病神鷲,表明了人類活動正在危害放歸計劃。在放歸山林里,獵戶經(jīng)常使用鉛制彈藥,這會對獵物的身體造成傷害,而神鷲作為腐食動物,以這些尸體為食,容易導致中毒。一只年僅10歲的神鷲已經(jīng)連續(xù)鉛中毒3次,自洛杉磯動物園的加州神鷲放歸項目啟動之后,幾十只神鷲都死于鉛中毒。離開動物園的野生動物要怎樣生存,是一個更加嚴峻和值得探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