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寧,吳文如,來慧麗,黃玉樺,安鑫
2010-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鑒定學學科項目資助概況及熱點分析
譚新寧1,吳文如1,來慧麗2,黃玉樺1,安鑫1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2.廣東食品藥品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分析2010-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鑒定學學科的項目資助情況,為相關領域研究者提供參考。計算機檢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國自然標書分析系統(tǒng)、科學網、LetPub最新科學基金結果查詢系統(tǒng)和梅斯(MedSci)自然科學基金查詢系統(tǒng)等網站,獲取2010-2019年中藥鑒定學學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信息,采用Excel2016和BDP個人版在線數據分析軟件對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從資助項目總數和總資助經費分析,資助項目總數為100項,總資助經費4 239萬元,主要集中在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面上項目和地區(qū)科學基金項目;從資助項目與資助經費分析,資助項目與資助經費整體趨勢先升后降,但從2018年開始又呈現出新的上升趨勢;從獲資助依托單位分析,涉及依托單位共計40家,存在地域分布不平衡,較多分布于華東、華南地區(qū),西北地區(qū)分布較少的情況,中醫(yī)院校是獲資助主體單位;從研究內容分析,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分別以植物藥和分子鑒定居多,資助熱點集中在中藥鑒定方法與技術研究;擬解決的核心問題以辨狀論質、道地藥材品質特征及形成機理和快速鑒定居多。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我國中藥鑒定學基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資助量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平均項目相對較弱,資助地域、單位不均衡,研究方向及內容呈學科聚集趨勢。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鑒定學;資助項目;研究熱點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旨在支持基礎研究,促進基礎學科發(fā)展,發(fā)現和培養(yǎng)優(yōu)秀科技人才[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情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學科和領域的發(fā)展趨勢和最新進展[2-3]。自設立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促進中醫(yī)藥基礎研究、培育優(yōu)秀中醫(yī)藥科技人才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中藥鑒定學是鑒定和研究中藥品種和質量、制定中藥標準、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應用學科[4]。中藥的真?zhèn)蝺?yōu)劣不僅影響科研結果,對臨床療效和用藥安全也具有重大影響。中藥鑒定學相關理論、技術與方法等基礎研究不斷創(chuàng)新,為中藥標準的制定提供支持,各種評價和技術體系的構建,有利于中醫(yī)藥的應用與發(fā)展。但相較于中醫(yī)藥學相關其他學科(如中藥藥理學[5]),中藥鑒定學學科發(fā)展速度和深度稍有不足。為了解中藥鑒定學學科的發(fā)展現狀、面臨的問題及其原因,本研究對我國中藥鑒定學學科(申請代碼H2802)在2010-2019年所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情況進行分析,探討中藥鑒定學學科基礎研究的熱點及發(fā)展趨勢,以供本領域相關研究及管理人員參考。
數據來源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http://www.nsfc.gov.cn/)、國自然標書分析系統(tǒng)(http://www.home-for-researchers.com/static/index. html#/funding)、科學網(http://fund.sciencenet.cn/)、LetPub最新科學基金結果查詢系統(tǒng)(http://www. letpub.com.cn/index.php?page=grant#fundlisttable)和梅斯(MedSci)自然科學基金查詢系統(tǒng)(https://www. medsci.cn/sci/nsfc.do)。年限設為2010-2019年,對5個網站數據庫進行檢索,并結合人工篩選獲得準確的基金項目信息,檢索時間2020年4月11日。提取資料信息包括:項目題目、項目關鍵詞、項目負責人、項目年份、依托單位、項目資助額、項目類型、項目負責人職稱、項目編號、項目摘要。由2名研究者獨立提取,并交叉核對,若有不同則由第三人裁定[6]。數據采用Excel2016和BDP個人版在線數據分析網站(https://me.bdp.cn/home.html)對數據進行分析作圖。
2.1.1 總體獲資助項目量和經費
2010-2019年,中藥鑒定學學科(申請代碼H2802)獲資助項目總數為100項。資助數量于2011年達到最高值(15項),其余年份均在15項以下,2010年最低(6項),2018年又呈現新的上升趨勢(見圖1)。近10年中藥鑒定學學科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經費共計4 239萬元,整體呈現先升后降趨勢,從2010年的153萬元上升至2011年的637萬元,2012-2017年逐漸下降至277萬元。在2018年又呈現出新的上升趨勢,資助經費達302萬元,提示我國中藥鑒定學學科可能迎來了新一輪發(fā)展。2011年是中藥鑒定學學科獲資助的高峰期,其獲資助項目數量和經費均于2011年達到最高值,提示該學科在2011年受到較多重視,可能受相關政策或研究熱點影響(見圖2)。
圖1 2010-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鑒定學學科獲資助項目數量年度分布
圖2 2010-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鑒定學學科獲資助項目經費年度分布
2.1.2 獲資助項目與資助經費
2010-2019年中藥鑒定學學科獲資助項目類別包括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青年基金)、常規(guī)面上項目(以下簡稱面上項目)、地區(qū)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地區(qū)項目)、國際(地區(qū))合作與交流項目及應急管理項目。其中面上項目45項,青年基金32項,地區(qū)項目21項,國際(地區(qū))合作與交流項目1項,應急管理項目1項;資助經費分別為面上項目2 635萬元,青年基金671萬元,地區(qū)項目915萬元,國際(地區(qū))合作與交流項目8萬元,應急管理項目10萬元。
2010-2019年中藥鑒定學學科青年基金獲資助數32項,列第2位,可以看出國家對中藥鑒定學學科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視以及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青年研究人員躋身于中藥鑒定學學科,中藥鑒定學的發(fā)展繼續(xù)增添生命力。地區(qū)項目主要用于加強對部分邊遠地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等科學研究基礎薄弱地區(qū)科技工作者的支持,除2017年外,中藥鑒定學學科在2010-2019年均獲得地區(qū)項目資助。在中藥鑒定學學科,地區(qū)項目主要集中在江西、貴州、甘肅、廣西4個省份,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及貴州中醫(yī)藥大學為主要申請單位。但從總體來看,100項中僅1項為國際(地區(qū))合作與交流項目。國際(地區(qū))合作與交流項目在提高中國的科研質量和國際競爭力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7],因此,建議NSFC大力支持國際合作研究,借助國際上優(yōu)勢單位的研究力量開展聯合攻關,以有效推進我國中藥鑒定學基礎研究的快速提升,持續(xù)擴大我國中醫(yī)藥產業(yè)的國際影響力。
2.1.3 依托單位
依托單位的獲資助項目數反映該單位的基礎研究水平,也反映出人才儲備、團隊建設和發(fā)展趨勢。近10年中藥鑒定學學科獲資助依托單位共涉及40家,其中獲得3項及以上資助的單位10家。這10家單位共獲得資助項目65項,經費合計2 814萬元,分別占近10年中藥鑒定研究方向資助項目總數及資助總經費的65.00%和66.38%,詳見表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以14項獲資助項目位居各依托單位之首,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居第二位(12項),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居第三位(8項)。其余獲資助項目數較多的單位有江西中醫(yī)藥大學(7項)、貴州中醫(yī)藥大學(5項)、遼寧中醫(yī)藥大學(5項)、安徽中醫(yī)藥大學(4項)、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4項)、甘肅中醫(yī)藥大學(3項)、中國藥科大學(3項)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2010年中央民族大學獲得一項國際(地區(qū))合作與交流項目,說明我國中藥鑒定學科在國際(地區(qū))合作與交流上取得了一定突破。從事中藥鑒定基礎研究的科技隊伍逐步壯大,部分科技人員通過研究積累連續(xù)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如貴州中醫(yī)藥大學何順志教授、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彭華勝教授和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吳啟南教授于2010-2019年期間均獲得3項資助。
表1 2010-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鑒定學學科獲資助項目數排名前10位依托單位
序號依托單位項目數經費/萬元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14573 2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12548 3南京中醫(yī)藥大學8352 4江西中醫(yī)藥大學7288 5貴州中醫(yī)藥大學5237 6遼寧中醫(yī)藥大學5261 7安徽中醫(yī)藥大學4183 8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4141 9甘肅中醫(yī)藥大學3129 10中國藥科大學3102
通過對獲資助依托單位類型進行分析(見表2),可將其分為五類,分別為中醫(yī)院校、西醫(yī)院校、研究機構、醫(yī)院和綜合高校。其中,中醫(yī)院校為獲資助主體單位。同時可發(fā)現獲資助的依托單位存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平衡:較多分布于華東、華南地區(qū),西北地區(qū)分布較少。因此,NSFC應重視西北地區(qū)中藥鑒定學發(fā)展狀況,加大支持力度。
2.2.1 研究內容
2.2.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包括植物藥(如多基源植物、同屬近緣種植物、道地藥材、地方特色藥、有毒植物等)、中成藥、動物藥及混合中草藥等,關于植物藥的研究最多,見表3。
2.2.1.2 研究方法
隨著現代生物學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的飛速發(fā)展及各學科的交叉滲透,新理念、新技術的相互融合,中藥鑒定學學科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樣化[8]。近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鑒定學學科研究方法可分為性狀鑒定、顯微鑒定、理化鑒定、分子鑒定和其他,其中以分子鑒定居多,詳見表4。
表2 2010-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鑒定學學科獲資助依托單位情況
單位類型項目數單位名稱(項目數) 中醫(yī)院校55成都中醫(yī)藥大學(14)、南京中醫(yī)藥大學(8)、江西中醫(yī)藥大學(7)、貴州中醫(yī)藥大學(5)、遼寧中醫(yī)藥大學(5)、安徽中醫(yī)藥大學(4)、甘肅中醫(yī)藥大學(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廣西中醫(yī)藥大學(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1) 研究機構24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1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4)、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2)、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tài)研究所(1)、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特產研究所(1)、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1)、湖北省藥品監(jiān)督檢驗研究院(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1)、福建省中醫(yī)藥研究院(1) 西醫(yī)院校11中國藥科大學(3)、首都醫(yī)科大學(2)、中國醫(yī)學科學院(1)、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yī)大學(1)、南方醫(yī)科大學(1)、寧夏醫(yī)科大學(1)、贛南醫(yī)學院(1)、安徽醫(yī)科大學(1) 綜合高校 9中央民族大學(1)、中國海洋大學(1)、江蘇大學(1)、蘭州大學(1)、臨沂大學(1)、山東大學(1)、河北師范大學(1)、北京大學(1)、大理大學(1) 醫(yī)院 1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二醫(yī)院(1)
表3 2010-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鑒定學學科研究對象情況
類別內容(資助年份) 中藥材 植物藥雞血藤(2019)、荊芥(2019、2014)、何首烏(2019)、枳實(2019、2013)、陳皮(2019)、海藻(2019)、半夏(2019、2011)、荊芥(2019)、貝母類(2019)、桑源中藥(2019)、牛蒡子(2018、2017)、紅芪(2018)、大黃(2018)、前胡(2018)、黃芪道地藥材(2017、2015)、芡實(2017)、胡桃楸(2017)、沉香(2017、2014)、瓜馥木(2016)、蜘蛛抱蛋屬植物(2016、2013)、川芎(2016)、滇龍膽(2016)、丹參(2016、2011)、大黃(2016)、重樓(2015)、淫羊藿屬藥用植物(2015、2012)、人參屬藥材(2015)、苦杏仁(2015)、紅花道地藥材(2015)、鐵皮石斛(2015)、竹葉柴胡(2015)、肉蓯蓉(2014)、廣西產鐵皮石斛(2014)、太子參(2014、2013)、貴州產切面紅色土茯苓(2014)、陽春砂(2014)、川貝母(2014)、江西道地藥材梔子(2013)、甘肅地產藥材紅芪(2013)、黔產淫羊藿(2013)、甘肅道地藥材紋黨(2013)、澤瀉(2013)、廣西產拳卷地錢(2013)、滇重樓(2012)、黃芩道地藥材(2012)、青蒿(2012)、江西道地藥材枳殼(2012)、風毛菊屬藥用植物(2012)、青風藤(2012)、含馬兜鈴酸中藥(2011)、三七(2011)、麻黃道地藥材(2011)、五味子(2011)、翻白草(2011)、貫眾類藥材(2011)、赤芝(2011)、紫芝(2011) 動物藥海馬(2019、2015、2014)、冬蟲夏草(2018、2015、2013)、鹿茸(2017、2014)、膠類(2017)、水蛭(2016)、海龍(2015)、角類(2012)、土鱉蟲(2012)、燕窩(2011)、蟾酥(2011) 中成藥半夏成藥(2019)、龍膽瀉肝丸(2018)、金嗓清音丸(2018)、紫雪散、大活絡丸等10種散劑和丸劑(2017)、人參屬中成藥(2016)、 金龍膠囊(2015) 其他混合中草藥(2016)
表4 2010-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鑒定學學科研究方法情況
類型研究方法 性狀鑒定電子鼻技術 顯微鑒定激光顯微切割技術、冰凍制片技術、顯微切割術 理化鑒定代謝組學分析技術、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質譜聯用技術、液質聯用技術、質譜技術、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高效液相色譜、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原位檢測技術 分子鑒定組學技術:葉綠體基因組學、轉錄組學技術 條形碼技術:DNA宏條形碼技術、超級條形碼、DNA微型條形碼技術、DNA條形碼分析 測序技術:RNA-seq技術、二代高通量DNA測序技術、第三代單分子實時測序技術 基于PCR技術的分子鑒定技術:特異性PCR擴增技術、位點特異性PCR技術 其他:單細胞分析技術、氧化石墨烯熒光傳感技術、電化學基因鑒別傳感器、免疫層析技術、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圖位克隆技術、LAMP、蛋白質印跡法、TS2二級結構分析方法、G-四聚體核酸比色探針技術 其他植物脂質組學、多元統(tǒng)計分析方法
2.2.2 研究熱點
研究熱點可通過關鍵詞分析來呈現(見圖3),共獲得362個關鍵詞,頻率最高的關鍵詞為“DNA條形碼”。DNA條形碼技術是利用標準的基因片段對物種進行快速鑒定[9]。因其不受樣本的形態(tài)、部位、采收季節(jié)、形態(tài)等因素干擾[10],直接從基因水平提供鑒定依據,原藥材、飲片、粉末乃至含有生藥原型的中成藥(丸劑、散劑等)均可應用[11]??梢钥朔鹘y(tǒng)鑒定方法的局限,現已被應用于多種中藥材及藥用植物的真?zhèn)舞b定,是中藥分子鑒定方法學上的創(chuàng)新,具有可重復性好、通用性強、鑒定準確快速等優(yōu)勢,展現了其他方式難以比擬的優(yōu)勢。其次是“品質評價”“鑒別”“鑒定”“中藥材”等,說明在該領域中,中藥鑒定方法與技術研究是研究熱點,這與中藥鑒定的學科特點密切相關[12],中藥鑒定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新技術與新方法在本領域中的實踐與應用顯得尤為突出與迫切。
圖3 2010-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鑒定學學科立項項目關鍵詞云圖
2.2.3 擬解決的核心問題
分析2010-2019年獲得資助的100項課題擬解決的核心問題,可分為7類:真?zhèn)舞b定、質量評價、中藥材有效成分成因及品質形成機制研究、不同藥用部位優(yōu)劣評價、道地產區(qū)地理尺度研究、品種考證及其他。具體內容又以辨狀論質、道地藥材品質特征及形成機理和快速鑒定最多。
2.2.3.1 辨狀論質
謝宗萬教授[13]提出了中藥品種傳統(tǒng)經驗鑒別之精髓在于“辨狀論質”的觀點。“辨狀”的內容包括辨藥材的形狀、大小、色澤、表面特征、質地、斷面特征及氣味等;“論質”則有兩方面的結論:一是藥材的真?zhèn)?,二是?yōu)劣評判,即有效性[14-15]。其研究思路是將性狀特征與顯微組織結構、化學成分、藥效、基因表達相結合。①性狀-化學成分,如地區(qū)項目“基于‘氣’的江西道地藥材枳殼人工智能鑒定機理研究”利用電子鼻系統(tǒng)模仿生物嗅覺功能客觀、精確地研究枳殼的“氣”,通過建立量化的各類枳殼“氣”的質量標準和人工智能識別辦法并采用氣質聯用、液質聯用手段研究枳殼的化學成分,進一步闡明枳殼“以氣香濃者為佳”的科學內涵。②性狀-基因,如面上項目“基于關聯分析法對不同葉型半夏遺傳多樣性與品質的相關性研究”將不同葉型半夏的藥用活性成分與特異性EST-SSR標記相關聯,從而明確4種葉型半夏內在基因的差異性和與藥材質量的相關性:4種葉型中以芍藥葉型半夏的產量高、質量優(yōu)良且安全、性狀穩(wěn)定。③顯微-化學成分,如面上項目“中藥顯微特征常數與化學成分相關性研究”通過闡明顯微特征與化學成分相關機制,建立一種基于顯微特征常數測定的、新的中藥材質量評價方法及技術,該方法簡便、快速,結果可靠性強,實驗成本低,近年來被應用到中成藥的定量分析中。④性狀-顯微-化學成分,如面上項目“應用激光顯微切割和液質聯用技術進行中藥組織化學研究”基于外形性狀特征、顯微組織結構與化學成分的相關性,應用激光顯微切割器準確分離青風藤不同組織和細胞,并進一步采用超高效液質聯用技術分析不同組織和細胞中的化學成分,結果發(fā)現,青藤堿等生物堿成分主要分布在木質部,推斷并證明中藥青風藤直徑較大者品質較佳,建立了青風藤性狀特征與內在質量的相關性。同樣,面上項目“基于荊芥腺毛生物學特性的藥材品質形成機理研究”依據次生代謝產物的組織特異性,通過分析荊芥不同生長時期腺毛的形態(tài)組織學特性、化學成分及關鍵酶表達的差異性,探索揮發(fā)油中萜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徑,揭示了荊芥腺毛分子生物學特性與藥材品質形成之間的關系。⑤性狀-化學成分-藥效,如地區(qū)項目“基于‘性狀表征-物質基礎-藥效’關聯的江西道地藥材梔子質量評價研究”通過計算機圖像技術、電子鼻和電子舌等對梔子的形、色、氣、味等主要性狀進行定量描述,采用色譜技術對梔子各性狀特征的內在化學成分進行評價,以利膽抗炎為藥效指標,以偏最小二乘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統(tǒng)計方法分析梔子“性狀-化學成分-藥效”的相關性,最終建立以梔子藥材性狀作為質量控制標準的方法。
2.2.3.2 道地藥材品質特征及形成機理
道地藥材是指經過中醫(yī)臨床長期應用優(yōu)選出來、產在特定地域、與其他地區(qū)所產同種中藥材相比質優(yōu)效佳、具有較高知名度的藥材[16]。目前,道地藥材形成機理研究方法大體可分為:①以基因組、轉錄組、代謝組等為核心技術用于解析“優(yōu)形、優(yōu)質”相關基因及其基因調控網絡,如面上項目“黃芪道地藥材‘金井玉欄’的科學內涵研究”,應用分光密度儀與代謝組學分析技術對根不同組織結構進行顏色、次生代謝產物測定,再用激光顯微切割和轉錄組學技術,構建不同組織轉錄組文庫,從組織結構、代謝組學和轉錄組學層面闡明“金井玉欄”的“組織結構-化學成分-基因表達”的外在表現與形成機制。又如面上項目“地理格局及生態(tài)驅動揭示肉蓯蓉品質生態(tài)型機理”整合空間分子生態(tài)學、代謝組學及生物信息學方法,分析居群空間遺傳變異結構,發(fā)掘影響品質變異的分子地理標識,揭示關鍵驅動生態(tài)因子,為道地藥材生態(tài)型變異及生態(tài)適應的生物學本質提供新視角。②以DNA分子標記、基因克隆、基因表達、基因體內或體外功能驗證為核心技術用于解析“優(yōu)形、優(yōu)質”相關基因及其基因調控網絡,如地區(qū)項目“廣西產拳卷地錢遺傳差異與藥材品質相關性的研究”分別從居群和個體的水平分析拳卷地錢的SSR分子標記與拳卷地錢有效成分含量及組成的關系,尋找與之相關的SSR分子標記。為今后拳卷地錢優(yōu)質品種的鑒別、種質資源篩選、遺傳多樣性研究提供技術支持。隨著生命科學的發(fā)展,表型組分析、單細胞測序、基因編輯技術等新技術、新方法在生物表型特征研究上的應用將助力于道地藥材形成機制的深入解析。
2.2.3.3 快速鑒定
2010-2019年獲得資助的100項課題中,快速鑒定類研究內容涉及的快速鑒定技術包括Ultrafast-VPCR技術、免疫層析技術、G-四聚體核酸比色探針技術、電子鼻技術、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AMP)和特異性PCR擴增技術等。如青年基金“基于LAMP和特異性PCR擴增技術沉香即時鑒定分子標志物譜的研究”,基于LAMP和特異性PCR擴增技術,研究以屬、種為分類層級的質基因和核基因的特異性片段,篩選涵括26種沉香植物且特異性強、專一性高的種屬分子標志物譜,并結合熒光顯色實現對沉香即時可視化鑒定,以此作為沉香藥材真?zhèn)慰焖勹b定和國際貿易海關執(zhí)法的技術手段。針對重樓及其形態(tài)高度趨同而化學成分交叉重疊9種同屬植物,面上項目“整合G-qudruplex核酸比色探針和化學表型分析的重樓混偽品遺傳特征可視化檢測與質量控制研究”引入G-qudruplex(G-四聚體)核酸比色探針技術,對非保守的ITS區(qū)序列進行比對分析,設計特異性比色探針,獲取法定種的特征DNA片段的可視化識別信號,從而構建一個可靠、快捷、直觀、成本合理的重樓真?zhèn)舞b別可視化基因檢測體系;并基于重樓甾體皂苷的種間分布規(guī)律開展化學表型分析,優(yōu)化其質控指標成分。該研究顯著提升重樓真?zhèn)舞b定和質量控制的技術水平,并為探索“同屬近緣種”入藥的中藥品質評價共性問題提供借鑒。青年基金“基于沉香形成機理對‘奇楠’沉香真?zhèn)舞b定的方法學研究”采用DNA條形碼、木質部顯微結構特征、倍半萜和2-(2-苯乙基)色酮化學成分特征及其分析技術,建立了“三步法”沉香鑒定技術體系,實現了對天然形成以及各種人為造假的沉香的快速、精準鑒別。
據中藥鑒定學學科的發(fā)展趨勢,以及2010-2019年中藥鑒定學學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項目情況,中藥鑒定學研究應關注以下問題:①中藥鑒定方法與技術研究,如中藥現場鑒定技術研究[17];②辨狀論質的現代闡釋,如中藥質量標準評價研究[18-20];③道地藥材品質特征及形成機理、道地產區(qū)地理尺度研究,如道地藥材的鑒定[21]、藥材產地判定等;④中藥材有效成分成因及品質形成機制研究、不同藥用部位優(yōu)劣評價,如中藥活性成分的靶點鑒定[22-23]、藥材生長期分析[24]、藥材儲藏年限研究等[24];⑤多基源植物、同屬近緣種植物、道地藥材、地方特色藥、有毒植物、中成藥、動物藥及混合中草藥等的真?zhèn)舞b定、快速鑒定、質量評價、品種考證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金的穩(wěn)定支持有利于人才隊伍的培養(yǎng)壯大和高質量產出,重大科學問題的突破離不開基礎研究的長期積累。我國正在大力加強中藥研究、加速中藥現代化,中藥的準確鑒別在確保中藥科研結果和中藥質量可靠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中藥鑒定學是中藥領域的基礎學科,其發(fā)展是其他中醫(yī)藥學科發(fā)展的基礎和保障。
2010-2019年,中藥鑒定學學科雖然獲批了一定數量的NSFC項目,但仍存在項目數和獲資經費較少、國際合作研究少、資助地域和依托單位發(fā)展不平衡等問題。因此筆者建議,NSFC應加大對中藥鑒定學學科的支持力度,尤其是重視西北地區(qū)中藥鑒定學發(fā)展狀況以促進西部地區(qū)發(fā)展,促進中國內地各個省域均衡協調發(fā)展。同時,有必要增強行業(yè)領先高校、科研機構與相對薄弱地區(qū)單位互相開展更多的交流與合作。對于中藥鑒定學學科的科研人員而言,應該增強科研能力,關注具有戰(zhàn)略和根本意義的關鍵科學問題,結合自身的工作基礎和學科優(yōu)勢認真選題、積極申報。
[1] 王起,孫洪贊,曹河圻.1999-2019年法醫(yī)學科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情況[J].法醫(yī)學雜志,2019,35(6):754-758.
[2] 馬帥,周登博,王尉,等.2006-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香蕉領域資助項目情況分析[J].農業(yè)科技管理,2019,38(6):22-26.
[3] 牟燕,許海云,王敏,等.衛(wèi)生政策與管理領域2005-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情況及研究趨勢[J].中華醫(y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5, 24(9):17-26.
[4] 康廷國.中藥鑒定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6:1.
[5] 韓嵐,張純剛,林朝展,等.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藥理學研究方向項目申請與資助情況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20,45(1):209-213.
[6] 朱正剛,尹雨晴,潘曉彥,等.2016-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醫(yī)學學科項目資助概況及熱點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20,27(1):98-102.
[7] LIU Y, GAO Z, WANG H, et al. Analysis of project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during the years of 2014-2018[J]. Ann Transl Med,2019,7(12):267.
[8] 肖續(xù),楊娜,藍洋,等.我國昆蟲學領域研究競爭態(tài)勢分析——基于2009-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視角[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58(6):775-783.
[9] HEBERT P D, CYWINSKA A, BALL S L, et al.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s through DNA barcodes[J]. Proc Biol Sci,2003, 270(1512):313-321.
[10] XIONG C, SUN W, LI J, et al. Identifying the species of see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ing DNA barcoding[J]. Front Pharmacol,2018,9:701.
[11] 黃璐琦,袁媛,袁慶軍,等.中藥分子鑒定發(fā)展中的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19):3663-3667.
[12] 劉學偉,趙培源,賀明,等.2015-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西醫(yī)結合學科神經與精神疾病領域資助項目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20,40(6):740-745.
[13] 謝宗萬.中藥品種傳統(tǒng)經驗鑒別“辨狀論質”論[J].時珍國藥研究,1994,5(3):19.
[14] 秦雪梅,漆小梅,白云娥,等.不同商品規(guī)格三七藥材的質量研究[J].中草藥,1999,30(3):222-223.
[15] 肖小河,陳士林,黃璐琦,等.中國道地藥材研究20年概論[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5):519-523.
[16] 袁媛,黃璐琦.道地藥材分子生藥學研究進展和發(fā)展趨勢[J].科學通報,2020,65(12):1093-1102.
[17] 胡曉宇,楊馨玥,姚金劍,等.中藥現場鑒定技術研究進展[J].藥學研究,2019,38(12):724-728.
[18] LIU X, JIANG W, SU M, et 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based on fingerprinting[J]. J Sep Sci,2020, 43(1):6-17.
[19] WU X, ZHANG H, FAN S, et al. Quality markers based on biological activity:a new strategy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Phytomedicine,2018,44:103-108.
[20] ZHANG T, BAI G, HAN Y, et al. The method of quality marker research 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drug properties and effect characteristics[J]. Phytomedicine,2018,44:204-211.
[21] 趙凌云.中藥川芎的鑒定及臨床安全用藥研究進展[J].中國處方藥, 2019,17(4):20-21.
[22] 李根,曹世杰,張繼超,等.點擊化學在中藥活性成分靶點鑒定中的應用進展[J].中草藥,2019,50(4):984-991.
[23] WANG J, WU M Y, TAN J Q, et al. High content screening for drug discovery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Chin Med,2019, 14:5.
[24] 馬文鳳,許浚,韓彥琪,等.仿生技術在中藥五味辨識研究中的進展與實踐[J].中草藥,2018,49(5):993-1001.
Analysis on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view of Projects in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from 2010 to 2019
TAN Xinning1, WU Wenru1, LAI Huili2, HUANG Yuhua1, AN Xin1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ers of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y analyzing the projects funded for this fiel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from 2010 to 2019.Related projects about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from 2010 to 2019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official websites of NSFC, NSFC Analysis System, Science Net, LetPub Latest Science Fund Results Inquiry System, and MedSci Natural Science Fund Inquiry System. Excel 2016 and BDP personal edition online data analysis software were used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the retrieval results.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number and amount of projects funded, the total number of funded projects was 100, with a total funding of 42.39 mill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youth science fund projects, general projects and regional science fund projects. From the analysis of funded projects and funding, the overall trend of funded projects and funding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but it has shown a new upward trend since 2018.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funded supporting units, there were 40 supporting units involved, which were unbalanced i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ostly in East China and South China, and less in Northwest China.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the main units receiving fund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research content, the research objects were mostly botanical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were mostly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The funding focus were on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nd techniques; the core issues to be solved were mostly in qua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geo-authentic and superior medicinal herbals, and rapid identification.With the support of NSFC,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basic research of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ut the amount of funding was still below the average projects of NSFC, and the funding regions and units were not balance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content showed a trend of discipline aggreg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funded projects; research hotspots
R2-05
A
1005-5304(2021)08-0022-07
10.19879/j.cnki.1005-5304.202006096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項目(GZY-KJS-2018-004);全國中醫(yī)藥創(chuàng)新骨干人才培訓項目(2019年);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S202010572075)
吳文如,E-mail:wuwenru@gzucm.edu.cn
(收稿日期:2020-06-05)
(修回日期:2020-07-23;編輯:季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