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留言讀者
耳熟能詳?shù)母枨锻辍分谐剑骸翱偸且鹊剿X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總是要等到考試以后,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相似的場景:鬧鐘響起再睡五分鐘;明天就要上交的報告卻遲遲沒有動筆;應該睡覺的時間卻不能放下手機……可見,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無論孩子還是大人,“拖延行為”并不少見。
有人把患了拖延癥的人戲稱為“拖拉機”或“l(fā)ast?minute?person”(最后一分鐘家伙)。明知道拖延的后果有害,卻仍把計劃一推再推,表面上看是時間管理失敗,其背后卻有著復雜的情緒和心理問題。嚴重時也可帶來不可避免的煩惱。
我們本期的互動話題就圍繞“拖延癥”展開,聊一聊工作生活中的你有哪些拖延行為,又是為什么拖延?拖延給你帶來了哪些負面情緒?你又是如何解決和應對的?
@且行且思:
工作中,雖有計劃,但總是找借口拖延,躺著不費力,沒有損失,不了了之。之后,追悔莫及。拖延是為了獲得暫時的滿足,逃避失敗的恐懼。
總是遲遲不肯睡覺,白天又不想起床,拖拖拉拉,老是被父母罵,這種行為從小時候就開始了,因為喜歡難得安靜的空閑時間。無憂無慮地獨處才是最快樂的時光。
有時候孩子做事慢,不是不想做,而是沒自信怕挨批,所以做事時總是畏畏縮縮、瞻前顧后,自然也就快不到哪里去。如果大人這時不停催促孩子,孩子就會越發(fā)慌亂,做事越來越慢。
拖延的本質是即時享樂。排除干擾、設定時限、尋求監(jiān)督都可以幫我們戰(zhàn)勝拖延。TED演講里有一段內容是關于拖延癥的,有句話特別打動我:拖延的是自己的時間和生命。
我可以說是資深的“拖延癥晚期患者”,尤其是工作中的一些時候,比如說寫文書或者領導安排我去做一些我的能力不能完成的工作等。我在沒辦法推掉我的能力達不到的工作時,拖延癥就犯了。我只有在最后要跟領導匯報的時候才會腦洞大開,快速完成領導安排的工作。
我感覺拖延癥給我的負面情緒并不多,我在工作拖延的時候,也是在思考的過程,在思考如何快速高效完美地完成工作。拖延,只是我思考的過程。
拖延癥重度患者,面對每日的日常工作能正常開展,可是一遇到總結、匯報、論文等較大的、需要寫作的工作時,我這種寫作水平有限的人,就會一拖再拖,不會寫,不想寫,直到最后期限前才緊趕慢趕地寫出來一篇不太滿意的東西。其實,就是在我們不擅長的領域或沒興趣的事情,以及被強迫做的一些工作中,我們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內驅力,自然就會想著拖、拖、拖。歸根結底,還是我們的心態(tài)沒有擺正,我們的認知太局限,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不愿意觸碰新的、難的事情,內心的小鬼在偷懶。
@我思故我在:
我理解的拖延癥是:還是沒有勇氣面對,還是在逃避現(xiàn)實。面對拖延,我們要做的就是勇于面對現(xiàn)實,將任務、事情分解成小塊,逐一、從簡單的做起,逐漸形成自我成就感,才可以慢慢解決拖延的問題。
找個小本子,把待辦的事情寫上,寫完一個勾一個,做的時候心里難受,但完成那一瞬間神清氣爽,甚至慶幸自己沒拖延。所以當我的同學還在寫作業(yè)的時候,我早就完工了,可以放心地休息啦!
很高興能收到這么多的讀者留言,從大家的留言中不難看出:“拖延行為”的確很普遍地發(fā)生在我們的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多數(shù)的成年人雖有拖延的想法和行為,但能夠正確地識別和看待它們。很多讀者朋友都能夠和小編一樣,在最后時限完成任務,并未因“拖延”帶來有害后果,“拖延行為”也未對情緒產生不良影響。
有的時候,人們刻意地選擇“拖延”,也許是因為有些事情并不重要,或者因為他們想要在做出決定或者付諸行動之前好好地思考一下?!巴涎印敝皇菫榱死眠@段時間好好想一想,讓自己的選擇更為慎重、做法更為妥帖,或者想要將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拖延者往往有一些頑固的信條,例如:我必須要做到完美,否則寧愿不做;我做每件事都應該輕而易舉、不費力氣;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敗的風險更為安全……這些語句可能聽上去很熟悉,也許它們就是讓我們拖延下去的真實想法,但是即使再熟悉而真實,它們也都不是真理。我們可以通過識別自己的想法,判斷其真實程度進而改變我們的拖延行為。
“拖延”形成的心理因素有很多,每個人的情況也不盡相同。要弄清拖延有沒有成為你的一個待解決的問題,有一個辦法就是:看它是不是讓你煩惱不已,當它沒有成為你煩惱的源頭,我們可以嘗試接納它、包容它。但當它造成的后果是我們不能承受的,甚至認為“拖延”是情緒上的折磨,產生惱怒、后悔、強烈的自我譴責和絕望,這時我們需要尋求專業(yè)的心理援助,幫助我們走出拖延困境。
感謝讀者朋友們對本期話題的關注,期待更多朋友關注我們雜志的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xinliyujiankang),并參與到互動話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