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霖璐
2019年,由福建省海峽衛(wèi)視和騰訊視頻聯(lián)合出品的微紀錄片《早餐中國》一經(jīng)播出便獲得極高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從第一季的“一朝一食,打卡幸?!钡降诙镜摹拔艺J真做,您慢慢吃”,再到第三季的“太陽照常升起”,三季《早餐中國》豆瓣評分一路攀升,最終收獲9.1分,好評不斷。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各種能指符號運用過程中會呈現(xiàn)出一定的所指意義”。微紀錄片《早餐中國》在創(chuàng)作中巧妙運用各種視聽符號,借此傳達更深層次的故事與情感。食物、場景、音樂等各種能指符號的背后,不僅表現(xiàn)了各地美食的風味特色,而且表達了更深層次的情感內(nèi)涵,傳遞時代記憶中的深刻意義,引起觀眾的思考與共鳴。
《早餐中國》以早餐為切入點,聚焦各地特色的美食小吃,以“地久天長的味道,就是中國人的理想早餐”為創(chuàng)作理念,向觀眾呈現(xiàn)最為平凡卻又極具中國地方特色的飲食,由此勾起人們的濃厚鄉(xiāng)愁。第二季在延續(xù)第一季“一集5分鐘,一個地方,一間最受本地人歡迎的市井早餐店”的模式基礎上加大了對于北方地區(qū)早餐的呈現(xiàn)比重,一共走訪了北京、天津、浙江、寧夏、福建、重慶等地,借早餐美食傳遞情感、文化與時代記憶。第三季在延續(xù)前兩季的基礎上,著重聚焦人物形象表達,著力描繪一幅幅店家與食客的美食人物肖像,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捕捉最樸素的生命哲學意義。
微紀錄片《早餐中國》定位精準,主打美食文化傳播,因此紀錄片中主要的聚焦對象便是食物。但與《舌尖上的中國》《人生一串》等美食紀錄片不同,它將鏡頭對準了一日的開端——早餐。山西蔭城豬湯、河間驢肉火燒、安徽亳州牛肉饃、洛陽驢肉湯、曲阜羊肉泡粥、大同刀削面、澳門蛋撻、淮南牛肉湯……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背后,不僅僅表現(xiàn)出食物的美味可口,更蘊含了平凡生活中的一絲儀式感和當?shù)厝霜毺氐脑绮陀洃?,勾起一個個思鄉(xiāng)游子的濃厚鄉(xiāng)愁。
五分鐘的微紀錄片,從一口麻辣鮮香的重慶小面到口感豐富的驢肉火燒,再到嫩滑爽口的山西刀削面,一組組熱氣騰騰的鏡頭,無不在挑動觀眾的食欲。然而這些美食除了被當作食物行使其果腹功能的外延之外,還具有情感層面的豐富內(nèi)涵,這一道道早餐美食更是在向觀眾傳遞一種市井生活的煙火氣息和熟悉的故鄉(xiāng)味道。在當前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開家鄉(xiāng)前往大城市打拼奮斗,而高強度的生活與工作壓力使得安安靜靜地享用一頓早餐成為一種奢望。在《人生一串》中,夜宵烤串營造了一種接地氣的生活氛圍,但早餐卻是更具儀式感與煙火氣的美食文化,一日之計在于晨,早餐是生活美學的開場白,是喚醒嶄新一天的動力。因此,《早餐中國》中各式各樣的地方早餐也是在傳遞一種生活理念:再忙也不要忘記給予自己忙碌生活里一份簡單卻又珍貴的儀式感。
紀錄片選取的早餐來自全國各地的街巷小店,極具地方特色和鄉(xiāng)土氣息,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某個地域文化的象征之物,同時也是在外漂泊的游子與遠方故鄉(xiāng)相勾連的物像符號,借此表達一種濃厚的思鄉(xiāng)愁緒,超越了其原本具備的食物意義。美食作為地域意象的傳播窗口,展示了復雜多樣的地域個性和當?shù)厥忻竦娜宋那閼?。例如,第三季第三集《河北河間·驢肉火燒》,攝影師著重拍攝驢肉的畫面,運用一系列大特寫和慢放鏡頭,突出展現(xiàn)驢肉的顏色、層次和質(zhì)感,將驢肉火燒的精髓“驢肉”的豐富口感通過鏡頭實現(xiàn)一種跨感官的表達,也給予思鄉(xiāng)游子一種從視覺到味覺再到思鄉(xiāng)之情的豐富的跨感官體驗。第三季第二十九集《湖北武漢·豆皮》中介紹了武漢獨特的早餐“豆皮”。這種豆皮與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同,它是用綠豆和大米混合磨漿制成,裹上蛋液,加入糯米、肉丁、香菇、蝦仁等,極具武漢特色,對于每一位武漢人來說,這就是能喚醒故鄉(xiāng)記憶的那份純情味道。這份魂牽夢繞的家鄉(xiāng)味道也正好呼應了紀錄片片尾出現(xiàn)的那句“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鄉(xiāng)”,《早餐中國》中的食物已不再僅僅關注早餐本身,還包含了無數(shù)游子對故鄉(xiāng)味道和故鄉(xiāng)之人的思念。
《早餐中國》作為一部講述中國早餐日志傳奇故事的紀錄片,從中華大地各色早餐美食中探尋當?shù)鬲毦咛厣纳詈臀幕诔尸F(xiàn)美味食物和經(jīng)營者態(tài)度及故事的同時,向觀眾傳遞出市井生活的平凡與幸福以及美食所蘊含的意義。這部微紀錄片中的拍攝場景豐富多樣,但多聚焦于各地的早餐小店,它多是路邊小店,有些甚至是路邊攤。然而,正是這些普通平凡的小店,真實還原了喧鬧的生活化場景。場景符號在這部紀錄片的表達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不同場景的運用、切換和組合,讓場景成為一種語言,在觀眾接收表層內(nèi)容的同時,能夠引發(fā)其更深層次的聯(lián)想。
首先,這部紀錄片的一大重要場景是食物的制作場景,這也是美食紀錄片的基礎場景。食物的制作場景是美食典型的形成符號,從原料到成品,從無到有,都需要精心制作。在第二季第七集《北京·豆汁》中,鏡頭記錄下了老板尹新安凌晨四點開始在小店里檢查綠豆發(fā)酵情況、套桶、添加老漿、熬煮熟豆汁等制作場景,整齊排布的發(fā)酵桶、熬煮鍋(如圖1)立馬讓觀眾感受到老北京豆汁的風俗文化,更深層次的是從古至今老北京人在飲食習慣上的傳承記憶。老板的用心制作,對于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細致嚴謹,透露著對其辛勤與汗水的稱贊,暗含著對匠心精神的弘揚與傳承,傳達出其對于早餐事業(yè)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及情懷。
圖1
其次,“食用美食”也是《早餐中國》中運用頻繁的一種場景。例如第二季第三十集《天津·鍋巴菜》中,鏡頭拍攝了一排人吃鍋巴菜的全景和一個人吃鍋巴菜的特寫,從老天津人吃鍋巴菜的場景中散發(fā)出一種熱騰騰的幸福感,同時也傳達了早餐能夠開啟全新一天的滿滿元氣。第三季第十五集《福建永安·粿條活肉》通過多位食客用餐的鏡頭切換,形成“食用”場景的視覺意義表達,伴隨吃飯過程中發(fā)出的特定聲音,視覺與聽覺相結(jié)合,恰到好處地實現(xiàn)“食用美食”這一場景的畫面呈現(xiàn)。尤其是其中一位小女孩的特寫鏡頭(如圖2),小女孩在吃肉過程中的動作、表情記錄,既體現(xiàn)了孩童的天真,也借此展現(xiàn)出福建永安群眾在享用早餐時的滿足感與幸福感。在每集的視覺表達中都會有許多關于食客吃飯的場景,熙攘的食客擠滿小店,他們有的面帶倦意,有的行色匆忙,但一碗帶著暖意的早餐下肚后,每個人的神色都開始變得滿足而幸福。通過這一場景符號也傳達了無論是哪種美食,享用的那刻總是幸福的,食物之中蘊藏著人們對于每日生活的幸福期許,成為在工作或?qū)W習里勇往直前的動力。
圖2
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這部紀錄片中的一個特殊場景符號——當?shù)孛癖姷氖芯町嬅?,類似于空鏡頭,具有渲染情緒氛圍的功能。幾乎在每集紀錄片的結(jié)尾部分都有十至二十秒的鏡頭聚焦于當?shù)厝说娜粘I顖鼍?,平凡且普通,但卻使得整部紀錄片更有層次和厚度。如在第二季第二十七集《廣西柳州·螺螄粉》的最后部分,鏡頭切到的是柳州大街小巷的人群、市場上賣肉的姑娘、補鞋修傘的大爺?shù)犬嬅妫蛴^眾傳遞出柳州這種小城市慢節(jié)奏的生活步調(diào)。第三季第二十九集《湖北武漢·豆皮》中,開頭與結(jié)尾部分都展現(xiàn)了武漢市民的生活場景畫面(如圖3),尤其突出了疫情之后重新恢復生機的城市景象,這些場景背后所蘊含的不僅是武漢解封后平凡卻又珍貴的日常生活,更是英雄無畏的城市精神。片頭與片尾部分場景的特別設計,實現(xiàn)了不同市井生活場景的變換組合,在講述美食之余,還原各地真實的街景風貌,將觀眾帶入百姓樸實的生活中,傳遞城市平凡生活中的那一抹騰騰升起的煙火氣。
圖3
音樂是人類最感性而又最理性的語言,音樂總能傳遞故事,也總能表達感情。每一首歌曲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承載了一些回憶與情感,而有時一首歌也代表了一代人的記憶。在《早餐中國》中每集的片尾都有一個板塊——“每個老板都有自己的單曲循環(huán)”,隨之播放的是早餐店老板手機里的一首歌。在歌曲中有著老板們對于早餐事業(yè)的態(tài)度、對于家人子女的牽掛、對于堅持夢想的感懷,在這一首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詞中共同建構(gòu)出有感染力、共情力的意象——拼搏、奮斗。
每一位老板選擇歌曲的背后都有他們對于這首歌的理解以及與自身相勾連的生命故事。例如,第二季第十六集經(jīng)營肥腸店的楊昌志老板經(jīng)歷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深刻地體會過災難面前的無助、害怕失去女兒的恐懼,因此他的單曲循環(huán)曲目選擇了潘美辰的《我想有個家》。這首歌的歌詞很樸實,“想要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簡單的歌詞中蘊含了老板對于家人的珍視以及對于現(xiàn)如今踏實生活的知足與幸福。歌曲本身的外延含義增強了觀眾對于故事人物的了解,極具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第二季第二十四集《北京·面茶》的老板王建民選擇了劉歡的《從頭再來》,這首歌對于他來說是一種動力,給予了他永遠都有從頭再來的信心。王老板面臨著年歲增長身體吃不消、合伙的小舅子由于利潤薄不想繼續(xù)干、招聘的工人干活不利索等各種困難,但是依然堅持把這家早餐店經(jīng)營下去。這一歌曲符號在反映老板樸實形象的同時也傳達了他堅持不懈地傳承老北京飲食文化的信念。
盡管早餐店老板的人生故事千姿百態(tài),他們的歌單卻呈現(xiàn)出驚人的一致性,湊到一起就是一張上世紀九十年代流行音樂金曲榜的榜單。數(shù)據(jù)顯示,《早餐中國》里的老板大多五六十歲,四十歲以下的鳳毛麟角,基本出生于六七十年代,擁有較為相似的年齡閱歷,他們喜愛的音樂也和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六零后、七零后這兩代人大多經(jīng)歷過一段國家較為艱難的時期,依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奮斗、成家立業(yè),而這一首首歌曲符號也恰好反映了他們的心境和態(tài)度,拼湊起這兩代人的時代記憶。觀看這部紀錄片的中年群體能夠從老板的歌單中找到心靈的共鳴,年輕觀眾也能從中了解父輩們的時代記憶。
《早餐中國》不僅僅是一部美食類微紀錄片,更是對美食文化的傳播、對時代記憶的傳承和對內(nèi)心情感的寄托。在紀錄片中,食物、場景、音樂等各種符號的巧妙結(jié)合,將食物與其相關的人和情感相勾連,使觀者在觀看的解碼過程中對食物產(chǎn)生新的認知,一方面讓美食具備了別樣的人文價值,另一方面也喚起了觀眾內(nèi)心的情感共鳴。美食的味道、生活的氣息、思鄉(xiāng)的情緒、個人的生命故事和時代的發(fā)展變遷都在這一集集微紀錄片中緩緩鋪開,讓觀眾感受到人間的溫情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