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聰
今年,我接手了一個新班級。接班不久,我發(fā)現(xiàn)這個班級有一些學生經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時間久了,與其他同學形成了尖銳的對立,破壞了班集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面對這些班級小團體,我必須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
思來想去,我認為,既然強行拆散和制止會讓他們的對立情緒愈發(fā)強烈,我何不順水推舟,承認小團體的存在?于是,第二天,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告訴他們:老師同意你們的組合,肯定你們討論的內容。如此一來,這些長期被否定的學生見我允許他們“建團”,反而開始與我拉近距離了。
雖然我承認了小團體的存在,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小團體就可以在班級里為所欲為。幾個熟悉且友好的同學聚在一起,肯定有志趣相投的方面。因此,我抓住這一特征,對他們說:“既然大家志趣相投,干脆成立一個團隊,要有團隊名、隊長、目標、計劃……”聽了我的一席話,這些平時聚眾聊八卦、聊游戲的孩子頓時來勁了,他們沒有想到,自己會被老師委以重任。
于是,在我的引導下,他們絞盡腦汁為自己的團隊取名。幾個游戲高手組成“科技天團”隊,幾個喜歡夸夸其談的孩子組成“快樂書迷”隊,平時午休偷偷跑去打籃球的男生組成“籃球小將”隊,還有“天才畫家”隊,“我是貝多芬”隊……一時間,班級小團隊如雨后春筍,紛紛出現(xiàn)。
當然,最重要的變化是他們不再碌碌無為、毫無規(guī)矩,而是根據團隊中的發(fā)展愿景制訂目標和計劃。
當孩子們的興致被提高時,我決定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通過開展小團隊活動,原來一群懶懶散散、群龍無首的孩子,儼然成了一支支有組織、有紀律的小團隊。接下來,我便要在合適的時機,指導他們在活動中各盡其能、展現(xiàn)團隊風采。
比如,學校要舉行運動會,我立刻想到“籃球小將”和“鐵人N項”兩個小團隊,其他沒有參加的同學則自動成為啦啦隊、后勤團,為兩個小團隊的同學加油助威;學校每個月都有“文明班級”的評選活動,這是班級文化評選中重要的一環(huán),我立刻組織“天才畫家”和“快樂書迷”兩個團隊強強聯(lián)手,為班級爭光。
慢慢地,這些看似各自發(fā)展的小團隊在每次集體活動中緊密配合,久而久之,不僅增進了彼此的友誼,更提升了集體的向心力。
其實,每個小團體也有各自的特點與優(yōu)勢,每個被認同的小團體也能有大作為。當班主任圍堵、拆散都收效甚微時,不妨試著允許他們存在,積極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在活動中取長補短、相互合作,從而提升集體榮譽感和班級凝聚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英林鎮(zhèn)英埔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