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華
王老師:我們現(xiàn)階段所寫的議論文缺少論證意識,論述極少能上升到理性的層面,缺乏一種宏觀、哲學、開放的視野和胸襟。
王飛:不擅說理,不會辯證地分析問題,看不到事物的復雜性、矛盾的特殊性、問題的多樣性,無法給人以警示與啟迪,不具有任何的創(chuàng)新價值。
林芮:我們所寫的議論文,不是從一個觀點平行滑到另一個觀點,就是理不夠,例來湊,大量堆積材料。
王老師:寫議論文,必須有論證意識。下面我們來探討寫議論文如何具有論證意識。
題意共討論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有人把幸福解讀為“有”,有車,有房,有錢,有權……
也有人把幸福解讀為“無”,無憂,無慮,無病,無災……
在這世上,很多人渴望“有”,卻很少人追求“無”。其實,有,多半是做給別人看的;無,才是你自己的。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李琦:從整體上看,材料既通俗易懂,又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而且思辨性強。整個命題以直抵心靈的方式讓同學們?nèi)ニ伎际澜?、思考自我、思考人生,關注學生的成長與成熟,給了同學們較大的寫作自由度,凸顯了一定的人文內(nèi)涵與理性思考。
陸叮叮:材料由三段話組成,第一段話從總體上概述了一些人把“有”當成幸福。第二段話講另外一些人把“無”當成幸福;這樣,第一段文字和第二段文字就有了相對或相反的觀點。第三段話則揭示了當今社會的現(xiàn)狀,很多人渴望“有”,卻很少人追求“無”,同時,對“有”和“無”進行評述。對此,要求同學們寫出自己的體驗與思考。
趙杰:寫作時,要有整體意識,不能只顧一個層面而忽視其他兩個層面,要把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有機聯(lián)系并銜接起來,盡可能做到由淺入深、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對幸福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對“有”與“無”也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樣都要辯證看待。具體寫作時要選好觀點,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口,從自己的心靈出發(fā),立足真實生活,抒寫真情實感,表達真知灼見,同時,要注意多重層次的開掘,寫出深度和廣度來。
李響:這道題的立意可為:(1)“無”中生“有”,境界自在;(2)人生有無天地間;(3)“無”勝于“有”;(4)擁有自己的幸福;(5)既給別人看,又給自己看。
王老師:很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司明楊同學的這篇文章。
泰然于“無” 幸福自“有”
司明楊
人們總把幸福解讀為“有”,有車,有房,有錢,有權……其實,“無”才是真正的幸福。
很多表面上“有”的人,不一定就很幸福;而看上去一“無”所有的人,也不一定不幸福。關鍵在于你的心態(tài),你自己怎么看。1988年4月,24歲的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博士霍華德·金森向市民發(fā)出了一萬份問卷,問卷內(nèi)容是評價自己是否感到幸福。而認為自己幸福的人中只有幾十位是有錢人,其余都是普通的家庭主婦、賣菜的農(nóng)民、公司的小職員,甚至還有領取救濟金的流浪漢。為什么這些職業(yè)平凡、生涯黯淡的人,也會有幸福感呢?霍華德·金森發(fā)現(xiàn)這些人有一點相同,那就是他們對物質(zhì)沒有太多的要求,他們平淡自守,安貧樂道,能享受柴米油鹽的生活。相反的,大多有錢人卻總不滿于自己的生活,總希望有更多錢,這使他們永遠不能滿足,也難以感到幸福。多年后又一次的調(diào)查中,他發(fā)現(xiàn)那些沒有錢的人依然感到幸福,有錢的人卻只有幾位認為自己是幸福的了。由此可見,“有”并不等于幸福,“無”也不一定就不幸福。
當然能夠做到“有”,這是好事情。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有車開……這自然是一種幸福。然而,在生活當中,很多人是不甘于滿足的,他們總是渴望擁有更多的物質(zhì)財富,于是產(chǎn)生了痛苦,導致自己不幸福。如果這樣,還不如“無”,無欲望,無所求,只求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生活,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那個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東坡居士,什么都沒了,卻仍然怡然自得,這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那個被貶潮州,愛女也死于途中的韓愈,什么都沒了,卻把一腔悲嘆與寂寥化作了治國的動力,修水利、興教育,造福一方人民,這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那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什么都沒了,卻依然在南山快樂地采菊,這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所以,能夠懂得“放下”的人是幸福的,懂得知足的人是幸福的,懂得淡泊的人是幸福的,以笑臉從容地面對生活的人是幸福的。記得羅曼·羅蘭曾經(jīng)說過:“一無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獲得一切?!敝荚账寡?!
“無”雖然沒有形狀、沒有波瀾、沒有色彩,卻是對生活的最高敬意。能夠在“無”中安身立命、從容不迫、泰然自若,才是生命的大智慧,才有人生的大境界,從而擁有真正的“幸?!薄?/p>
亮點共欣賞
劉暢:文章結構嚴謹,語言優(yōu)美,文采飛揚,句式靈活,整散結合,形象生動,氣勢強烈,與作者的觀點融為一體,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楊慧:本文開頭提出中心論點——“無”才是真正的幸福,開門見山,點明主旨,照應題目。主體部分先列舉了一份問卷調(diào)查結果,證明了“有”并不等于幸福,“無”也不一定就不幸福。同時又列舉蘇軾、韓愈、陶淵明等人的事例進行事實論證,使得論證充實;運用排比和反問句式,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最后總結全文,升華主旨,強化了觀點的表達。
錢靚:這篇文章給我的最大印象就是具有強烈的“論證意識”。作者在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之后,綜合運用多種論證方法進行論證,如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述比較具體充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方法共梳理
王老師:同學們,我們總結一下,寫文章怎樣才能具有“論證意識”呢?
李琳:論證,就是證明觀點,就是分析和說明事理。論證就是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使論點和論據(jù)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的橋梁。從邏輯思路上考慮,它分為歸納和演繹兩大方面。歸納,就是通過一些個別的事例(論據(jù)),歸納其共同的屬性,綜合它們的共同本質(zhì),得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結論(論點)。演繹,就是引用一些經(jīng)典著作的原話,或者用眾所周知的科學原理與道理推斷出一個論點的論證方法,是從一般到個別的論證方法。
趙雪:要具有“論證意識”,還必須掌握各種各樣的論證方法。由于論點和論據(jù)的聯(lián)系可以有各種方式和形式,因此,論證的方法也就多種多樣了。常見的有舉例論證法、引用論證法、正反對比論證法、辯證分析法等。要有論證意識,就必須掌握這些基本的論證方法,并且做到熟練地加以運用。
江雪:運用各種論證方法時,還要注意運用的方法。如舉例論證法,引用的事例必須是確鑿的、真實的,不能引用那些道聽途說的事例。選例要恰當,用例要適量,例證要詳略結合,能做到點面結合。運用引證法時,要選取典型的名言名句等,以最充分的理解表達最鮮明的觀點,同時,引用對象要與自己的分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然天成的論證效果。在運用比喻論證時,要將比喻的含義和文章議論的內(nèi)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找準比喻物和其論述的道理之間內(nèi)在的相似點。運用辯證分析法時,要用全面的觀點去分析事物、用聯(lián)系的觀點分析事物、用發(fā)展的觀點分析事物,這樣,就會使觀點更客觀、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