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錢難掙,掙錢難!其實(shí),與其仰天長嘆,不如俯首掘金。低處果真有金?是的,只要肯掘,金子總會有的,不信請看這三個唐朝人的掘金路線圖。
陜西有個人名叫竇乂,腦子很活。他看到人們穿破的麻鞋都隨手扔到街上,影響市容。還有許多殘破的瓦片,被頑皮的孩子扔來扔去,很不安全。于是,他想出一個好主意,用三雙破麻鞋就可以在他這兒換取一雙新麻鞋。幾天的時間,他就收購了許多舊麻鞋。他雇人將這些舊麻鞋洗凈、曬干,又花很少的錢收購殘破的瓦片,同樣雇人收拾干凈,接著又采購了一批油靛和加工工具。
他買來這些東西干什么呢?他讓人將舊麻鞋切爛,將碎瓦片搗碎。用篩子篩過后,將麻鞋、瓦片碎末與槐樹籽、油靛混合到一塊熬煮,攪成乳狀,用模具制成長約三尺,直徑三寸的長棒,共有一萬多根,并起名法燭。
到了夏天,京城長安連降大雨,好多人家都沒有干柴做飯。竇乂就將他做的法燭拿出來賣。由于法燭易燃,做飯燒火特別好用,盡管每條售價一百文,但還是供不應(yīng)求。竇乂以低得不能再低的成本卻賺了好多倍的利潤。后來,他年紀(jì)輕輕就成了長安城中的首富。
山西人裴明禮的發(fā)家,就純粹是靠笨功夫。他的生意就是收廢品,也去撿廢品。當(dāng)時,很少有人看得起這個營生,不就收破爛嗎?!可是,就這個從地上摳錢的被人視為低賤的生意,竟然使他成了巨富。他后來還當(dāng)上了太常卿這樣的高官。
羅會的職業(yè)是替人掏茅廁,清除干凈后,他留下糞便,積攢多了后,再賣給需要肥料的戶主們。這個又臟又臭的營生能掙多少錢???就算它掙錢,想終生為之的又有幾個人???可是羅會不僅天天干,而且他的祖上幾輩都是干這個的。就是這個“下賤”的行業(yè),竟然使他成了大富翁。他家的房屋建造裝修得別墅一般,他的妻兒也衣著華貴,家中陳設(shè),應(yīng)有盡有。
這三個唐朝人,資質(zhì)不同,致富的路數(shù)也不一樣,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diǎn)就是目光向下,在最為人們忽視、不屑,甚至不恥的最低處掘金,結(jié)果,他們成功了。(摘自《特別關(guān)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