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輕評
栗園暮雨
流落著,居然到了栗園。以前的栗園,現實的栗園。夏日的云,的確豐富。深藍、墨藍色的云,一團、一道、一片、一綹,這些大有深意的云,拒絕象征,大道至簡,在云之中,云雀閃電般飛過,一些風微微吹來,便是每日短暫的雨。雨使得栗園更加詩意濃深,飽含離別的情愫,異鄉(xiāng)的人終日站在栗園,看云,看雨,看園中萬千栗樹櫛風沐雨。
前日的雨下得時間長了些,已是暮色中了,黃花與油蛉是我為其命名的兩條狗,就臥在我的腳下,它們看大門外有了動靜,運輸四輪平車開著進來,它們就跑過去看看,然后又回來。而這個時候,小雨點打在土地上,打在園中的苗圃上,栗樹發(fā)出雨的呼嘯。黃花大,帶著油蛉一起回到門廳外,它們避雨的最好的地方。我讀了一會兒書,雨開始滴落時,早已收好書,回到廳內,栗園外是一條窄的公路,僅兩車道,要步行至鎮(zhèn)上街里,不遠,但經常被大卡車逼至路側土道上,很臟,兼下雨,更是不能出行。栗園,真成為我的最后屏障,在這里,長時間地整日地看外面的雨,看天空的云,看著暮色漸漸襲上一縷鄉(xiāng)愁。
栗園周圍全是栗樹,野生的,濃密而且旺盛。這個時候,綠色的樹葉遮去小小的雛果,到秋天才能成熟。萬千栗園有各種動物在奔跑,有村中人的墳地,有各種飛鳥的歌唱,有昆蟲細心地維護著洞穴,而栗園中間,這個居住人的小院,早年是一所學校。我住的屋子便是教室邊一處小屋子,窗子被鐵皮擋住,透不進光,我一般夜里才鉆回去睡覺,而這個現代化的廳堂便是我長時間看云看雨的地方。沒有雨的時候,我會走到院中,雜草默頌,紅墻殘瓦,廢棄的過去展覽般提示我歲月的痕跡。你來自遠方的電話,是我與現實唯一的聯系。栗園的一切,將我置身于植物與動物的天地。深居不出,我確實帶著《金剛經》,每日誦上一段,僧人般修行緘默,諸相非相,諸法非法,我時刻意會著,這是深山老林,這是隱世獨自。伴著我的,是萬畝栗園的樹木,等待著成長與結果。
院中的大門里,是三棵高大的樹,一棵是核桃樹,闊葉遮蓋著光陰,讓院中充滿往昔的氣息,另兩株年輕一些,是楊樹,瘦,且高出別樹。我偶爾會走到樹下,一般是陽光初晴的時候,幾只蜻蜓的鮮紅,奪目地飄揚來回,夏日的色彩令人安靜,令人生出美的所有想象。我可能還在懷抱著詩歌,懷抱著絕世的孤獨的情感。簡衣素食,栗園還我一個清靜的田園,仗劍飄零,懷沙哀郢,且吟且書,寄掛山水。我的空間在天邊,我的空間又在此刻。安靜極了,安靜,靜。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梢哉{素琴,閱金經。
昨日的雨是暮雨,急促,零亂,打在栗樹之上。夜色悄然,萬籟俱寂,得到一卷宣紙素箋冊頁,趁舊帖,我想著《與山巨源絕交書》,用駢體,這久已為人棄絕的方式,描述栗園的生物,描述這一段旅途客舍,描述我的閑靜與盈實,細細告知你。栗園以放縱,給予著我。它甚至忘記了果實,忘記了尋常人們的世俗。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采蓮南塘
興致所至的造訪,在此刻真屬不易。我到的時候,畫室早已茶香四溢。喝的是烏龍芽尖,一眾正簇清洲師說禪。盛夏天,一墻剛剛寫就的蓮花,兀自開放出馮畫家的禪心筆意。這些畫或剛剛成就,或正添重墨,不染一塵,剔抉蜂蝶,安靜地,把畫室渲染出一個寧馨遠達。
我與大家說到最近讀經,說到無著相。諸法皆空,空中無色。自然,說到荷花、馮先生的畫、這個7月、荷與佛的清潔。
下午的時候,又來幾位好友。這一次話題居然從邢臺漿水鎮(zhèn)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說到抗日戰(zhàn)爭,可能是因為7月是盧溝橋事變發(fā)生的時候。說到當時的國民革命軍,說到一個遠隔現代文明的當時中國,怎樣成功地走向國際社會,在戰(zhàn)爭中,贏得全世界的關注與支持。如此,我們的話題也就有些隨性,說到太行山的抗日,說到武漢抗日,說到長沙保衛(wèi)戰(zhàn)。說到一個抗日戰(zhàn)爭中的話題:漢奸。是的,一個很大的國家,一群正在堅定信仰的民眾,時刻應該有自己的判斷,是非判斷是極其要緊的,也是現如今網絡時代極其脆弱的。這樣地說著的時候,有人便又提到荷花,指著滿室的畫作,說荷花的一塵不染,說她的出淤泥而不染。
進入7月,蓮開圣心,蓬結沉果,自來文章,其最為宋時周敦頤先生的《愛蓮說》:“吾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p>
南北朝時期的民歌《西洲曲》,為清華《荷塘月色》名篇注引。這民歌原來是情歌。
我們選擇的酒館也正好是這座城南端一個大院式的餐廳。院中有一荷塘,我們便稱其為南塘了。繼續(xù)酒話,居然說是采蓮。采蓮南塘,那一晚,來自法國的地道紅酒,居然把我灌醉了。真是蓮意。大家說的都是當下的愛憐之意啊。
次日,老師來電話詢問究竟,我回說已安然。想起去年在大開元寺,院中也有一南塘,蓮花7月正好??上Ы衲?月想要采蓮,要到別的地方去了。
好在哪里也會有一塘青蓮,7月的荷花。哪里,又沒有南塘呢!
路邊木槿
翠峰山上得過幾回,都在多年前了。盛夏再入此山,全新的芬芳撲面。霧氤氳,水潺潺,林深幾許,野花奔放。下榻翠峰賓館,木槿花繞著小路,直送我至樓間。這鄉(xiāng)間溫情,這脈脈花語,這些年遇的野蠻人事加多,卻更增添我見花落淚。靜下來,聽鳥鳴山澗,隨身帶的幾本書也更逸幽古之情。
《宋代筆記》已讀至七卷,宋這個時代居然能產生這樣多的知識。筆記是個人化的,體現為閑散、日常,更貼近于文學與人性。這一次在仔細讀到蘇軾之后,偏于讀歐陽修與王安石。歐陽修的自戀情結屬于中國文脈中讀書人共有的巨大倚重,他從來沒有像別人一樣懷疑過文心,也由此而自然樹起宋代文人的中心審美,屬于旗手。雅,凈,清。讀著筆記,強烈感受這一種格局的缺失,是生活的粗糲使然。中國歷史上向來有堅持才學而為世詬病者,此刻的蘇軾便是。能有“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的深刻感喟,實在得益于生活給予的苦難。換到佛學層面,便是度一切苦厄。歐陽修顯然回避了這一部分,或者是他故意為之,就沒有到了尼采說的“用血寫就的詩”一般宏重交疊。清幽自然高妙,但激越更屬于生命。文學在很大程度上是悲壯顯出崇高。優(yōu)美則是另一種寧靜。
而王安石便得意了許多。游褒禪山如何奇秀雄險,都不及石鐘山的家仆己身。王安石與蘇軾在政治主張上有分歧,并且以王安石的觀點得皇帝點贊而終結。史書上關于改革家一條自然是王安石為重,但縱觀中國古代史,猶不及商鞅使得秦合六國而統(tǒng)一。倒是成就了蘇軾在文學上的沉郁頓挫,一代大家真正擎旗。
苦難,是為現代人誤讀的戰(zhàn)國時屈原的,是被現代俄國流放的蒲寧的,是遭禁閉的帕斯捷爾納克的。
取一卷來院中花叢下讀,伸過來的是木槿。白色、粉紅色、紫色的木槿花,平常,閑散,像一卷筆記,與我親近著。疑心這花也是千百年間的血液澆灌過的。在山中半月之后,有一天,山主帶我出去拜訪一商界朋友,這一帶我們走了一段不太遠的高速公路,居然在高速公路邊,也搖曳著夏日進入伏天的木槿的浪漫!
讀書知草木。在一個沒有了書店的城市里,如同在山間長居。這一次擁書靜讀,更加珍惜夏日的草木,也更加在意始終愛著的木槿花。
夜宿松林
元代劉貫道有一幅《夢蝶圖》,世藏。那畫中臥榻居中,人物橫躺,松葉遮陰,一派寧靜。這一次,待得魚童領著我從山前入寺時,師父早已為我安排了起居用處。禮拜之后,小居偏處,一扇南窗映進初月,夜就這樣來臨。古寺靜謐,山間偶有巨鳥的鳴叫,聲裂長空。隨即,一場陣雨便激切注下,雨珠打在樹葉上,狂飆般,又迅疾,片刻,雨霽。
雨攪到我的夢,無法再睡。起身,真想出得門外觀山,又恐冒犯佛家規(guī)矩,便坐起,推窗納風,不敢開燈,開燈容易招蚊蟲進窗,就在月白夜,憑窗察月色與山貌,領受古寺之生活。這樣枯坐看窗外約兩個時辰,忽魚童敲門而入,原來是他在我隔間,聽我動靜,知我未曾睡,便開燈,是將白日里師父給我的七八卷經書,送至我案前。也不留駐,他簡言幾句,就退去。好,照他所囑,我可以夜讀經文,不違平素夜貓子的惡習。
讀到《指月錄》,洞山良價禪師隨云巖師學法,有一天,當家和尚出去游石室,拜訪石室禪師,回來后云巖師便問他:你去到那邊沒去多遠,怎么就回來了?這個當家人無法回答,洞山良價就出來代為回答:那邊已經有人占了,所以回來了。云巖仍對當家和尚說:那你還去干什么?洞山說:不可人情斷絕去也。就是說,有人也要看一看,不要斷絕了人情嘛。
曹洞宗對禪宗的興起傳遞功莫大焉,日本的佛教基本是走曹洞宗一路。指月,本是尋光明。在今夜這山中古寺,別有意味。
擱書再觀窗外,白夜,山中松林森然,風處有松濤起伏。松是樹中偉丈夫,高岸仁德,此刻,窗外松林越千百年的古樸勁力,慈悲萬物,月沐松,松報月,如母子般情深,何處無情,何處能斷絕?山壑從容,松靜松動,一山巨松早已將古寺圍成指月的擎伸。我知道,這子夜,雨露葳蕤,百草生長,松林以萬千慈悲給我以般若。
何時睡著,竟不覺。前幾年身體狀況下降,睡時鼾聲大作,力避而終不大見效,今夜,把心攪擾寺中千年安靜,側身又不忍睡,就如此,松林之下的夜窗未閉,松香伴著雨后的清新。被晨間的掃院聲驚醒,才知道師父進來過,給我加了一層薄毯,盛夏日,山中還是清涼浸身。而月亮,是要退去了。
這一夜,古寺,山中。
這一夜,松林,雨后。
合歡晝夜
這一次,無意間走進芙蓉鎮(zhèn)。三十多年前,謝晉導演的電影《芙蓉鎮(zhèn)》,由劉曉慶與姜文主演,是根據古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我們白天在芙蓉鎮(zhèn)漫逛,晚上便想辦法找到這一部舊電影,在朋友的豪宅庭院里放了一場露天電影。一段不久的歷史,一段真實的慘痛的歷史。謝晉導演的電影語言激起大家對經典的贊嘆,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樣一批電影,一批揭露“文革”罪行的文藝作品,卻悄然間,不知什么時候漸無消息了。張賢亮的小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靈與肉》,其中,《靈與肉》同樣被謝晉拍成電影《牧馬人》,朱時茂與叢珊剛剛出道,就演繹了一對患難夫妻,成為中國電影表演的無出其右者。還有從維熙的《大墻下的紅玉蘭》、馬烽的《淚痕》……光說電影,就有《天云山傳奇》《巴山夜雨》等一個系列,這個系列曾被列為“傷痕文學”“反思文學”,一批在浩劫中幸存下來的“右派”“現行反革命”,用劫后余生,把生命中被無辜奪去的時光,把一生的屈辱與痛苦傾訴于文學藝術。中國的文學藝術也在其時出現“井噴”式的繁榮。這繁榮非但沒有影響經濟發(fā)展,更是刺激經濟騰飛,使古老中國從落后中抬頭,以開放的胸襟擁抱世界。
什么時候起,我們的“傷痕”結痂了,忘疼了?什么時候起,我們不愿、不便,或者不能反思了?
朋友其實是當年的學長。他安排我們住的地方,外面是一條小街,街邊是一株株合歡樹,夏日粉紅色的絨花,裝點著這座小城略帶夢幻的天空。每到夜里,我總習慣一個人在這條街上散步。合歡的葉片白天張伸著,到了夜晚便合攏了。這種美麗的植物,似乎比人更懂得作息。當它們在夜晚閉合的時候,也會對白日里的種種進行反思嗎?
“月兒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卻留著她的黑斑給她自己?!边@是印度詩哲泰戈爾的詩句。冰心當年讀到時,愛到驚奇,她擔心再譯會毀了其中的詩意,固執(zhí)地沿用了鄭振鐸先生的翻譯版本。我上學的時候,書店哪里像今天這樣什么書都有。在異地一位老師的家里讀到《飛鳥集》,也是愛到驚奇,用一天時間,把全書手抄在一個筆記本里。而這位老師的《飛鳥集》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版本,正是鄭振鐸先生的翻譯,“文革”中被紅衛(wèi)兵抄家撕毀了。是八十年代以降的新時期,落實政策,送回部分沒有散佚毀棄的書籍,包括這一本撕毀成四半的《飛鳥集》。書的主人含著淚,一頁頁重新糊好,才得以有我的閱讀與抄寫。我想象不出,今天的讀者,是怎樣隨意從書架上取出《飛鳥集》,審慎地挑剔它的商業(yè)價值,僥幸列入自己書單的呢?
就在早餐時,與學長說起我的《飛鳥集》情結。學長初時很輕松,繼而凝重起來。他的觀點是,現在人們在追求“現代”,人人都唯恐自己落伍,紙質書已過了黃金時期,中國人據說都開始閱讀手機小說了。詩,已經與“遠方”綁定一起,成為“夢”一般的物事,都屬于邊緣化的非現代遺留了。
我又走在夜間的合歡樹下。莫非,我們的反思真的早已到家了?莫非,也只有像我一樣的“遺老”,才會偶爾取來巴金的《懷念蕭珊》,孤獨地讀上幾行?
是誰,真的在笑話,笑話落伍,笑話傷痕,笑話反思?是誰,能把詩與遠方綁定在一起,從喧嚷叫囂中拔出,又掉入銅臭的泥淖中?是誰,失去了歷史與族譜,玄談空與國學,自以為是,隨意地妄評天地呢?
人,在很多時候,在更多時候,沒有“道法自然”。這幾天,我一次一次徘徊在這一條南地小街,芙蓉鎮(zhèn)距這里實在不算遠。街邊是一株株合歡樹,合歡的葉片,白晝時張伸著,吸取著陽光與氧氣,土地與雨露,而到了晚上,葉片就自動合攏。我想起一些詩句,比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更多地想起的是大自然,這偉大的大自然,不斷給予著人類啟發(fā)。
月照枇杷
在揚州,從新月到漸圓,每晚,我在房間窗前,會聽到枇杷的傾訴。微風輕掠,夜色如醉,院中的枇杷帶著久遠至古老的情愫,把對月亮的愛戀,歌唱到慟哭。一開始我就聽出無望,聽出微弱的心思,聽出終生不渝,聽出只有愛才會產生的唯一的馨香。
滿院枇杷,一株一株,長在闊大的小區(qū)院里,她們互相獨立,互相應答,把日光給予的成長,用來進行夜晚的愛的傾訴。淺黃色至深黃色的果實,同樣淺黃色至深黃色的月亮。這些枇杷樹,學會了躲藏,把濃烈的愛情,藏進密實的滿樹葉子里。一叢一叢,從綠葉中微露出害羞的黃果。每晚,月亮總是把柔軟的光,投在這些黃果之上,空氣中彌漫著甜蜜的氣息。
世界總是這樣美好。美好得能夠遮掩去一切丑惡與不幸,美好得只有夏天,沒有了四季。樹葉徑自歌唱,隨風低吟,把果實的心愿,灑向大地。
這是揚州一處居民小區(qū),朋友親接,約我至此,安排一應生活。安心地,在這里,居處到忘記讀書。屋內是一盆蘭花,枝條紛披的鈴蘭,夜深時仍然潛心生長,也偶爾出神地似乎在與我交流,我的內心,是蘭一樣的清潔與寧靜。每天朋友會過來一會兒,他怕我寂寞,但說的是想與我談事,我們的確無話不談,時光會悄然地,在蘭花的寧靜中滑去。
想到這是流亡的日子。像普希金說的,“在絕望的憂愁的苦惱中,在喧囂的虛榮的困擾中”,但是,枇杷映月,令我安然,聽到久違的熱切,聽到人間至愛的情誼。紛紛的小聲的嘟囔,在我聽來都是低唱,唱著我生活中一直稀有的愛與關懷。
沒有帶太多的書籍,沒有帶音樂,沒有帶更多的換洗衣服,在揚州,朋友說,揚州,慢,這里還沒有通動車,但誰能說揚州不是最現代的中國。它有承接,它有傳遞,它的承接與傳遞是樹葉完成的,是從古老的土地上,從古老的樹葉間完成的。廣大的植物,雜樹生花,我在夜晚,聽著枇杷微語,微風輕輕吹進窗戶,朋友微信說,明天要偕我去高郵鄉(xiāng)下采鴨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責任編輯: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