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力明
“從1950年8月調(diào)到外交部工作開始,直到1991年9月離休,我在新中國的外交戰(zhàn)線整整戰(zhàn)斗了41個年頭。外交工作,成為我畢生從事的事業(yè)。外交生涯,成為我一輩子生活的特色?!边@短短三句話,來自一位共產(chǎn)黨員,一位共和國外交的鋪路人。他的外交生涯,始于新中國成立初期,舉步維艱;又在中國向世界重展泱泱大國之風采時,遲遲吾行。他的名字,叫周明基。
作為從衢州走出去的新中國第一代職業(yè)外交官,周明基與浙江省立衢州中學有著不解之緣。作為后來人的我,雖只能從校史博物館里幾件珍貴的實物資料和網(wǎng)上有關他的只言片語中,窺見這位可愛的“老學長”的偉岸身姿,領略他在外交領域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風采,但這足以讓我在心中樹立起敬仰之情,即使歲月流逝,仍久久不能忘懷。
周學長出生于動蕩的1929年。在孩提時期,他目睹了堂堂華夏“不齒于列邦,被輕于異族”之局面;少年時期,又面對“四島倭寇,亡我國家,滅我種族”之境遇。我想,在衢州求學的那段日子里,他肯定跟那時所有的青年一樣,懷著滿腔報國熱情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刻苦學習,勤奮鉆研。即使生活的那個年代物資短缺——一日三餐難以為繼,還要時不時提防日軍的空襲與掃蕩,周學長依然沒有放棄心中的信念。他不放過一分一秒的空閑時間,如饑似渴地閱讀當時能找到的一切書籍資料。晚上沒有足夠的光亮來讀書,周學長就一家一戶地借油燈,為此也沒少吃閉門羹。好不容易借到了,但油燈所提供的光亮微弱,只有把書湊得很近,才能看清上面的字,一不小心,書便會被火燒出個洞,幾乎每隔幾天,周學長的課本上就會多出幾個“嶄新”的黑窟窿。即使如此,他每天仍堅持到油盡燈滅,才不舍地合上書。當身邊無書可讀時,他窮盡所能,四處尋找,老師和同學都是他詢問的對象。每每聽聞衢州城里新到了幾本英文原著、小說散文,他都會不惜趕上十幾里山路,從位于石室的臨時校區(qū)走到城區(qū)。常常早晨出門,傍晚才趕得回來,遇到下雨天,他的衣衫濕透,但書卻完好無損。
我想,這正印證了教育家徐特立的一句話:“一個人有了很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艱苦困難的時候,也會感到幸福?!敝苊骰鶎W長深知,身為那個時代的中國青年,于黑夜之中,需思索祖國的出路,背負時代所賦予的為祖國謀富強、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重任,只有砥礪前行,才能不負韶華。
1950年夏天,周明基正式踏入外交領域。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他升任非洲司司長,積極推動坦贊鐵路建設,更為我國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做出了卓越貢獻。隨后,他又先后出任中國駐緬甸大使、中國駐贊比亞大使,傾心奉獻幾十年積累的全部外交才華,致力于中國與亞洲、非洲國家的友好交往。在國際舞臺上,在使團活動中,他用鏗鏘有力的聲音,充分展現(xiàn)了新中國外交官的儒雅風采。
我想,正是因為有無數(shù)個如周明基一樣的外交官,今日之中國,才有了遍及五湖四海的真心老友,才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外交底氣,在包括我在內(nèi)的無數(shù)中國青年的心中,種下了“外交夢”的種子。一代又一代的外交官,已交出屬于他們的滿分答卷,而新時代的我們,定會譜寫出更為輝煌的外交史詩!
指導老師:楊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