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蕊
刺客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職業(yè)之一。在我國,刺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但同時,刺客也是一個高危職業(yè)。成功了,是職責(zé)所在;倘若失敗了,那么性命難保。歷史上失敗的刺客并不在少數(shù),雖然結(jié)局都是一死,但行刺的初衷和經(jīng)歷又無一相同。
鉏麑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力士,受晉國國君晉靈公的派遣,前去刺殺卿大夫趙盾。
國君要殺正卿,還是暗殺,這其中必有特殊的原因。晉靈公荒淫無道,貪圖享樂,為一己之私搜刮民脂民膏。而趙盾是正直之人,沒少為此勸諫晉靈公。晉靈公不僅沒有一絲悔過之意,反而對趙盾起了殺心。奈何晉靈公找不到一個可以堂堂正正殺趙盾的理由,這個時候就該刺客出場了。
武藝高強的鉏麑被晉靈公選中,他倒也沒辜負晉靈公的期盼,輕而易舉就進入了趙府,甚至到了趙盾的房間。這一刻,趙盾的生死完全掌握在他手上了。然而身為刺客的鉏麑卻遲遲沒有下手,因為他看到勤于政務(wù)的趙盾已經(jīng)做好上朝的準備,因為時辰尚早正在閉目養(yǎng)神,絲毫沒注意到危險的逼近。
一邊是荒唐的國君,一邊是正直的卿大夫,哪一個才是可以為民做主的人,高下立判。鉏麑動搖了,他本該是個無情的殺手,偏偏他又正義感很強,終究沒能忍心下手。
于鉏麑而言,違反國君命令是為不忠,而殺害趙盾這樣的忠良是為不義。兩難之下,他不禁慨嘆:“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彼x擇了自殺,一頭撞在槐樹上,結(jié)束了自己作為刺客的一生。
戰(zhàn)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讓也是晉國人,為給家君智伯報仇而欲行刺趙襄子,從此踏上了坎坷而漫長的復(fù)仇之路。
也怨不得豫讓一心想要報仇。原本氏室間爭名奪利是很常見的,智伯也是因此而死在趙襄子手上。然而趙襄子覺得不解恨,把智伯的頭蓋骨刷上油漆做成了酒具。這就太不厚道了,所謂士可殺不可辱,殺人不過頭點地。更何況智伯將豫讓看作國士,有知遇之恩。士為知己者死,這仇說什么也得報。
然而這仇并不好報。
豫讓改名換姓,混進趙襄子的宮室中打掃廁所。只等著趙襄子現(xiàn)身,他便可以掏出藏好的匕首,為智伯報仇。原本一切都很順利,但或許是“趙不該亡”。趙襄子走向廁所時,突然感覺心動不安,遂令人搜查,抓獲了豫讓。
此時的豫讓一定已經(jīng)做好了心理準備,不成功便成仁。于是他供認不諱,承認自己就是來給智伯報仇的。衛(wèi)士們拔出刀來,想殺了豫讓,卻被趙襄子攔住了。趙襄子倒是欣賞起豫讓來,能為智伯報仇,也真是個義士,因此放了他一馬。不知道當(dāng)時的豫讓對趙襄子有沒有過一絲感激之情,即便有,也遠遠比不上他想為智伯報仇的決心。
豫讓從來沒有放棄復(fù)仇,僅僅改名換姓已經(jīng)沒有用了,必須連面容都改了才行。他不惜在身上涂上油漆,弄成中毒的樣子,扮作乞丐。他以這副模樣走到家門口,連結(jié)發(fā)的妻子都認不出,只是覺得這人聲音很像她丈夫。豫讓連這一點點破綻也沒留下,他吞下火炭,弄啞自己的嗓子。
如此大費周章地使自己面目全非,豫讓的復(fù)仇之心可謂感天動地了,然而天地并沒那么容易被感動。豫讓潛伏在路上,準備刺殺途經(jīng)此地的趙襄子??上?,“趙不該亡”的戲碼再次上演。趙襄子的馬車按照預(yù)定路線,眼看就要走到豫讓面前了。突然間,馬驚了。豫讓的計劃再次失敗,他也再次被擒。
第一次行刺未遂,趙襄子敬他是位義士,放了他。第二次又來,還又失敗了,這一次,再沒有什么理由放過他了。
豫讓自知必死無疑,卻仍面無懼色,甚至向趙襄子提出了最后的心愿。既然無法刺殺趙襄子,他希望可以行刺趙襄子的外衣,就當(dāng)是為智伯報仇了。趙襄子對豫讓也算是仁至義盡了,竟然真的讓其刺穿了自己的外衣。刺過三劍之后,豫讓便自殺了,作為一個刺客,體面地死去。
荊軻是個出場自帶背景音樂的男人。一提到這個人,不少人腦中已經(jīng)回響起“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悲壯,是荊軻的關(guān)鍵詞。
比起鉏麑的忠義和豫讓的執(zhí)著,荊軻刺秦王卻帶著幾分不情愿。荊軻在燕國的時候,被好友舉薦給太子丹,并被尊奉為上卿,也為他刺秦王這件事拉開了序幕。
荊軻對燕國的存亡應(yīng)該并不是很在意,刺殺秦王也并非主動請纓,而是太子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或許更重要的是“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換句話說,就是一場交易。我出錢,你辦事。
太子丹出手闊綽,排場也夠大。百金取得趙國徐夫人的匕首,讓工匠以毒淬之。最鋒利的匕首,再配上毒藥,算是雙重保險了。這樣還不夠,又派了秦舞陽做他的副手。秦舞陽也是位勇士。
在太子丹一再催促下,荊軻出發(fā)了,帶著匕首和副手,以及用來取得秦王信任的樊於期首級和燕國督亢地圖。荊軻是不情愿動身的,所以一拖再拖,他大概也明白前路為何,卻又不得不去。所以才會有“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才會有“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壯士這一去,就真的不復(fù)還了。
接下來的發(fā)展,是我們所熟知的。咸陽宮中,圖窮匕見。然而鋒利的匕首并未能傷到秦王分毫。殿上的侍從和大臣都是不能攜帶武器的,赤手空拳也不可能制伏荊軻,更何況荊軻還有一個作為助手的秦舞陽,結(jié)果他還是失敗了,并且一敗涂地。
如果說趙襄子幾次躲開刺殺是因為“趙不該亡”這種迷信的原因,那么荊軻功敗垂成也是因為“秦不該亡”嗎?
荊軻眼看大事不成,于是罵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敝詻]有成功,是因為荊軻想生擒秦王,讓他和諸侯訂立契約,以此報答太子。但是想想他的匕首吧,誰會帶著一把淬了毒的匕首去挾持人質(zhì)呢?
歸根結(jié)底,能力不足才是失敗的關(guān)鍵。荊軻喜愛讀書、擊劍,憑借劍術(shù)游說衛(wèi)元君,但沒有得到任用??梢娝膭πg(shù)并不十分出眾。荊軻刺秦失敗后,和他有過交情的著名劍客魯句踐曾感嘆:“惜哉其不講于刺劍之術(shù)也!”也是他劍術(shù)不精的證明。
然而這并不影響荊軻的故事流芳百世。易中天教授曾說:“人們對嬴政有多痛恨,對荊軻就會有多敬重;對弱者有多少同情,對荊軻就會有多少謳歌。”
于是,即便功敗垂成,荊軻卻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也算是雖敗猶榮吧。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