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妮 董新宇
摘? ? 要:在鐵嶺縣新臺子鎮(zhèn)進行水稻旱作試驗種植成果顯著,能有效緩解水稻種植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問題,生產出具有一定功能的純陽旱稻米,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可推廣性較強。
關鍵詞:水稻;旱作;應用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9-0003-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11? ? ? ?文獻標志碼: B
1? ?試驗種植情況
1.1? ?試驗地點
試驗地點為鐵嶺市鐵嶺縣新臺子鎮(zhèn)八里莊村。
1.2? ?試驗面積
試驗面積為6.7 hm2。
1.3? ?試驗品種
試驗品種為綏粳18。
1.4? ?試驗時間節(jié)點、天氣情況及相關信息
水稻旱作明細見表1。
2? ?試驗結果
2.1? ?試驗產量
收割后產量約為356.46 kg/667 m2。
2.2? ?經濟效益分析
水稻旱作技術省去了傳統(tǒng)水稻種植過程中的育苗、插秧步驟,直接用傳統(tǒng)水稻品種進行播種。生長過程中無須長期灌溉和泡田,節(jié)省種植成本,主要花費用在草情的控制上,農資成本為345.2元/667 m2、土地成本為560元/667 m2、種植成本為254元/667 m2,總成本為1 159.2元/667 m2。但生產的旱稻米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其市場價值高于普通水稻30%,產量達到356.46 kg/667 m2,以4元/kg價格銷售,銷售收入為1 425.84元/667 m2,達到266.64元/667 m2的收益。具體見表2。
2.3? ?種植注意事項
水稻旱作將普通水稻種子同玉米或小麥等旱田作物種子一樣直接種植在旱田地里,省去育苗、插秧、返青緩苗階段,讓水稻種子直接接觸土壤,吸收土壤中的養(yǎng)分;植物莖上,不用泡田,完全享受陽光的滋潤。水稻旱作的稻谷一般有效分蘗數為2個,不超過3個,而普通水稻的有效分蘗數為6~8個,分蘗率比普通水稻低60%左右,所以水稻旱作通過增加播種量來增加產量,水稻旱作的產量一般可達到普通水稻的2/3。但銷售價格上,水稻旱作生產的旱稻米由于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銷售單價高于普通水稻,加上種植成本的節(jié)省,總體來說,水稻旱作的效益要好于普通水稻。
2.3.1? ?曬種
通過曬種提高種子中酶的活性,促進氧氣進入種子內部,同時利用太陽光譜的短波光,如紫外線的殺菌能力,能起到一定的殺菌作用。
2.3.2? ?整地
整地精細,以平整到≤3 cm的土塊為準。
2.3.3? ?播種作業(yè)
為保證土壤具備良好墑情,最佳作業(yè)流程為旋地之后馬上播種,播種后立即鎮(zhèn)壓,或旋地、播種、鎮(zhèn)壓作業(yè)同時進行,最大限度地保證土壤墑情適宜種子萌發(fā)。播種后,保證土壤表層為灰墑狀態(tài)。
2.3.4? ?漫灌
在地溫13 ℃以上,要保持土壤處于灰墑狀態(tài),極度高溫、無有效降雨時采用漫灌或噴灌設備輔助。
2.3.5? ?草情控制
根據試驗田實際情況,從封地開始控制草情,雨水過于頻繁時也要注意草情控制。
2.4? ?節(jié)水效果顯著
農業(yè)灌溉消耗了我國60%的可利用水資源,平均每年消耗水資源3 400億~3 700億m3,其中90%的水分在水稻種植中被利用,而用水效率僅為30%~40%,遠低于發(fā)達國家70%~80%的水平。農業(yè)農村部明確提出“一控兩減三基本”,“一控”即嚴格控制農業(yè)用水總量,“兩減”即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要求大力發(fā)展節(jié)水農業(yè)、發(fā)展現代生態(tài)循環(huán)農業(yè)。這就為水稻旱作技術的推廣提供了機遇[1-2]。
該項種植技術突破了東北特有的氣候條件,鐵嶺地區(qū)每年水田需水量為600~800 m3/667 m2,年平均降水量在400 mm以上時,水稻旱作需水量為300~400 m3/667 m2,可節(jié)省1/2的用水量。2020年鐵嶺縣種植水稻面積約為1.6萬hm2,采用水稻旱作技術,可至少節(jié)約農田用水量1億m3,減少的灌溉動力電或柴油的量也不言而喻。
3? ?應用范圍推廣
旱稻米由于其特有的種植特點,長期接受陽光沐浴和土壤養(yǎng)分,屬于純陽性米,能有效改善濕氣重人群體質;其pH值呈弱堿性,改變了普通水稻弱酸性的特點,更適于胃酸人群食用。經長期食用旱稻米的消費者反饋,連續(xù)食用旱稻米3個月以上,其胃酸情況有明顯改善,胃部疾病逐漸得到緩解。經檢測,旱稻米中鋅的含量(16.2 mg/kg)遠超普通大米,而鋅的作用之一是參與構成唾液中的味覺素,可促進食欲。其中氨基酸特別是賴氨酸的含量較高,一般谷物食品中的賴氨酸含量較低且在加工過程中易被破壞而缺乏,被稱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賴氨酸可以調節(jié)人體代謝平衡,還能促進高鈣的吸收,如果缺乏賴氨酸,會造成營養(yǎng)性貧血,致使中樞神經受阻、發(fā)育不良。
本試驗采用的品種為黑龍江品種,在鐵嶺地區(qū)生長期縮短早熟,經過本年的試驗得出在鐵嶺地區(qū)可以進行水稻旱作的種植技術,且可以選用當地品種進行種植,其種植過程關鍵點為控制草情和保持土壤濕潤狀態(tài),因此凡是具備漫灌或噴灌條件的水田,均可嘗試進行水稻旱作。其生產的旱稻米因避免了水稻長期在水中泡田的弊端而呈弱堿性,富含水稻中含量較低的賴氨酸,被稱為純陽性米,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時減少了常規(guī)水稻種植過程中育苗、插秧、耙地等過程。水稻旱作產生的稻稈既可直接回收作為飼料喂養(yǎng)牛、羊等牲畜,又可以制成生物炭有機肥代替普通化肥還田,節(jié)省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深入貫徹了農業(yè)農村部《關于打好農業(yè)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的“一控兩減三基本”要求,做到真正的有機、達到最佳的生態(tài)效果,對于東北水稻種植行業(yè)來說是大勢所趨,更是一場創(chuàng)新革命。
參考文獻:
[ 1 ] 張燕之.北方水稻旱作栽培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 2 ] 趙家銘,王昌華,張燕之,等.我國北方發(fā)展水稻旱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6):2274-2275,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