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1955年4月11日傍晚,一架飛機在馬來西亞北婆羅洲沙撈越附近海面上空爆炸起火,機身墜入海中。機上參加亞非會議的中國代表團成員和隨同采訪的中外記者11人遇難,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遇難者中包括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黃作梅。
視死如歸
1955年4月18日,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周恩來總理將親自帶隊參加。得知這一消息,臺灣特務策劃炸掉中國代表團的包機“克什米爾公主號”,對周總理實施暗殺。在出發(fā)前,新華社香港分社已接到外交部緊急通知,黃作梅等安排工作人員數(shù)次與飛機的運營商印度航空公司交涉防范飛機被破壞事宜。
黃作梅的五弟黃作材當時也在新華社香港分社工作。他曾回憶說,4月10日登機前的晚上,他和黃作梅通宵未眠。在談到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時,黃作梅對其他人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共產(chǎn)黨人就是要視死如歸!”
不忘囑托
畢業(yè)于香港皇仁書院的黃作梅,在七七事變爆發(fā)后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1941年6月,黃作梅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香港被日寇侵占后,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活躍于香港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與香港的黨組織共同營救被困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文化人士及盟國人員。黃作梅是國際工作小組的組長??箲?zhàn)勝利后,黃作梅重返香港,任東江縱隊駐港辦事處主任。1947年,黃作梅受新華社派遣前往倫敦,創(chuàng)辦新華社倫敦分社并擔任社長。駐布拉格的新華社記者吳文燾在1985年曾這樣描述黃作梅:
那時,他在倫敦和另外兩位同志在一起,以私人企業(yè)名義印發(fā)新華社每天的英文廣播稿。他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強調在紙醉金迷的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作,就要格外注意“慎獨”,時刻不忘黨和人民的囑托。
死無遺憾
1949年,黃作梅調回香港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新中國成立后,新華社香港分社從初期單一轉發(fā)總社文稿到向總社發(fā)回稿件,黃作梅還常在報章上撰寫社論、文章和國際評論。
黃作梅犧牲后,喬冠華和夫人龔澎寫的一封慰問信最能代表那一代人的信念。信中說:
作梅終于是犧牲了,犧牲在外交戰(zhàn)場上他的崗位上。作為一個革命者,我相信作梅在入黨的時候早有準備,而且在十多年的斗爭中一直是樂于為革命獻出他的生命的。他死無遺憾。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20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