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欣 彭愛芬
一、導入課題,理解課題
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段音樂。(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
師:有誰知道這首曲子的名字?
生:《高山流水》。
師: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在這個曲子的背后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文言文,講述的就是這個故事。來,我們一起寫下這個故事的名字——《伯牙鼓琴》。(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預習了課文,你對伯牙了解多少?
生:伯牙非常善于彈琴。
生:伯牙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琴師。
師:伯牙不僅能彈琴,還會作曲,當時的人們稱他為“琴仙”。
師:(手指課題中的“鼓”)“鼓”的意思是——
生:彈。
師:“伯牙鼓琴”的意思就是——
生:伯牙彈琴。
師:帶著理解齊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
【評析:教師以樂曲《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靜靜聆聽,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為后文伯牙和鍾子期因音樂而成為知音做好鋪墊?!?/p>
二、指導朗讀,感知文意
師:學文言文首先要能讀好。請同學們將課本翻到第98頁,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生自由讀課文,師巡視。)
師:大家剛剛讀得可真投入,來看看這幾個詞語能讀準嗎?(出示詞語:善哉、巍巍、湯湯、少選、破琴絕弦。)
生:……破琴絕弦(xuán)。
(其他學生糾正讀“xián”)
師:注意“弦”這個字應讀“xián”,破琴絕弦(xián)。請你把這個詞再讀一遍。
(剛剛讀錯的學生又正確地讀了一遍)
師:這里還有一個字的讀音要注
意——(手指“少選”)
生:少(shǎo)選。
師:為什么讀“shǎo”,不讀“shào”。
生:因為結合注釋我們知道“少選”的意思是“一會兒,不久”。
師:(贊許地)對啦,“少選”是形容時間很快,對照注釋,不僅可以知道詞語的意思,還可以判斷多音字的讀音。
師:(手指“善哉”)“善哉”的意
思是——
生:好啊。
師:“好啊”就是——
生:善哉。
師:齊讀詞語,每詞兩遍。
(生齊讀詞語)
師:在這篇古文里,有幾個句子不太好讀,我來考考大家能不能讀好。(出示句子:①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②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③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誰來讀讀第一句?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師:(詢問同桌)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生:我覺得他讀出了停頓。
師:他在哪個字后面停頓了
一下?
生:“乎”字。
師:“乎”是表示感嘆的語氣詞,“善哉”和“乎”這個語氣詞連在一起讀,讀得輕一點,適當延長讀音,再停頓,就會有一詠三嘆之美。聽老師讀。(出示朗讀節(jié)奏,師范讀。)
師:誰來學著老師的樣子把這句再讀一讀?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乎”讀得有點重)
師:把“乎”讀輕一點。
(生再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注意讀好“乎”后邊的停頓。
(生齊讀)
師:我們再來讀第二句“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誰能用剛剛的方法把它讀出來呢?
(師指名讀,生齊讀。)
師:最后一句誰來試試?其他同學認真聽。
(師指名讀)
師:這句中有一個多音字“為”出現(xiàn)了兩遍,分別讀什么呢?(指名說讀音及原因,提示看注釋。)
師:我們要讀出這句話的節(jié)
奏,需要先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
生:(紛紛看注釋)認為世界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師:那這句話中哪個詞是“不值得”的意思?
生:無足。
師:所以“無足”是一個整體,不能分開,(出示節(jié)奏)誰再來讀一讀?注意讀出節(jié)奏。
(師指名讀)
師:我說意思,同學們讀出這句話。
(師生配合讀)
師:同學們,這篇古文主要講了哪兩個人物?(板書:鍾子期。強調“鍾”字的寫法。)
師:請大家看這組句子,(出
示文中帶人名的句子)老師再告訴大家一個讀好文言文的小秘籍:凡是帶有人名的句子,人名的后面要稍作停頓,會更有韻味,你們一起試試。
(生齊讀)
師:大家詞語都讀準了,難讀的句子也讀好了,整篇課文能讀了嗎?大家一起讀一讀。
(師領讀第一句,生齊讀課文。)
【評析:這一環(huán)節(jié)執(zhí)教教師將朗讀指導的內容分為四組:第一組是文中易讀錯或難以理解的詞語,如“少(shǎo)選”,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辨析讀音,明確意思;第二組是文中不太好讀的句子,通過自讀、評價讀,師范讀的方式,指導學生讀出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律;第三組是文中帶有人名的句子,借機讓學生了解朗讀文言文的技巧,凡是帶有人名的句子,人名的后面要稍作停頓。至此學生基本能讀準音,讀通句,水到渠成地進入第四組:朗讀全文。四塊內容,形成了朗讀教學的四個層次,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提升?!?/p>
師:聽了大家的朗讀,我只想說一句“善哉”!請大家默讀課文想一想:這篇古文主要講了伯牙和鍾子期的什么故事?
生:伯牙彈琴,鍾子期聽琴的故事。
師:還有沒有同學補充一下?
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得更具體嗎?
生:伯牙非常善于彈琴,鍾子期非常善于聽琴,伯牙想著高山時彈琴,鍾子期說:“彈得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辈灰粫?,伯牙想到了流水,鍾子期又說:“彈得好啊,就像那浩浩蕩蕩的流水?!辨R子期死后,伯牙摔斷琴弦,終身不再彈琴,他認為世上再也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師:你真會讀書,從你的回答中我們知道了伯牙善于彈琴,鍾子期善于聽琴。
【評析: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大意,是學懂文言文的基礎。學生第一次概括時就抓住了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范老師順勢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講得更具體,為學生后面理解文章意境打好了基礎?!?/p>
三、讀中想象,感悟知音
師:我們能從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伯牙善鼓琴,而鍾子期善聽琴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
(生默讀,師巡視,指名答,出示相關句子。)
師:從這兩句你是怎么看出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的呢?
生:伯牙心里想著太山,鍾子期就說“彈得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伯牙心里想著流水,鍾子期就說“彈得好啊,就像那浩浩蕩蕩的流水”。
師:你所說的伯牙“想”就是這句話中的——
生:“志”。
(師板書:志)
師:同學們想象一下,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的時候,他的琴聲會是怎樣的?
生:高昂的。
生:氣勢磅礴的。
生:雄渾的。
師:聽到這雄渾有力的琴聲,
子期的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生:巍峨的高山。
生:雄偉的高山。
生:高峻的太山。
師:巍峨高聳的太山,請你讀出這種畫面來。
(師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請最后回答的學生讀這句話。學生讀得一般。)
師:這山還不夠高大雄偉。(出示圖片,指導朗讀“巍巍乎”,“乎”讀輕一點,重讀“巍巍”,師范讀。)請你再讀。
(生讀得有進步)
師:這是子期對伯牙琴聲由衷的稱贊。誰來把這贊嘆的感覺讀出來?
(師指名讀,相機點評。)
師:多么巍峨高大的太山呀!
誰能配上動作把這種頂天立地、聳入云霄的感覺讀出來?
(生讀,師相機點評。)
師:我們男生一起心領神會地讀一讀,讀出太山的豪邁。
師:少選之間,伯牙轉箏撥弦,將琴再鼓。(出示句子: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當讀到“湯湯乎”的時候,伯牙的琴聲又表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呢?
生:驚濤駭浪。
生:洶涌澎湃。
生:奔流不息。
生:浩浩蕩蕩。
師:這樣浩蕩的流水,子期聽出來了嗎?(出示圖片)
生:聽出來了。
師:于是子期發(fā)自內心地贊
嘆道——
(生讀得節(jié)奏有點快)
師:要表現(xiàn)流水的氣勢磅礴,
得把每個字音拉長一點。(范讀)
師:誰再來試試?
(生讀得很投入,還情不自禁地配了動作。)
師:我們一起來贊嘆一下伯牙的琴聲,全班齊讀。
(師生齊讀)
【評析:品讀文句、想象畫面、領悟知音之情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范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說說高山、流水的特點,想象樂曲的曲調,進而景聲合一,與子期共情,聽到琴聲,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巍峨的高山、奔騰的流水,達到領悟情感的效果。然后再通過指名讀、根據(jù)畫面讀、教師范讀、齊讀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巍巍”的高大雄偉,“湯湯”的波濤洶涌。】
師:無論伯牙彈奏什么曲子,
子期都能聽懂并大加贊賞(板書:善哉),可見子期是個怎樣的人?
生:善于聽琴并且懂伯牙的人。
師: 其實,高明的何止是鍾子期一個人啊!伯牙高明在哪里?
生:伯牙想到高山,就能用琴聲表達高山的畫面,想到流水,就能用琴聲表達流水的畫面。
師:是呀,伯牙鼓琴的技藝要是不好,他心里想到高山,卻表達不出太山的巍峨,想到流水,卻表達不出流水的浩蕩,鍾子期能一聽就明白嗎?
生:不能。
師:伯牙心里想到什么就表達出什么,這就是——
生:琴藝高超。
師:真是不得不讓人感慨,好
一個善聽的——
生:鍾子期。
師:好一個善彈的——
生:伯牙。
【評析:以“高明”一詞,引導學生理解伯牙的善鼓琴、子期的善聽琴?!爸簟敝夂糁觥!?/p>
師:我想問問,鍾子期說“巍巍乎若太山,湯湯乎若流水”,說的僅僅是伯牙的琴聲嗎?
生:還說出了伯牙的心聲。
師:你從哪個字看出來的?
生:“志”。
師:是呀,那巍巍太山還代表著伯牙什么樣的志向呢?
生:遠大的志向。
生:像太山一樣巍峨的志向。
師:“巍峨”形容志向不太合適吧,換個詞。
生:高遠的志向。
師:那湯湯流水還代表著伯牙什么樣的胸懷呢?
生:博大的胸懷。
生:寬廣的胸懷。
師:原來鍾子期不僅是在贊嘆琴聲,也說出了伯牙傾注在琴聲里的巍巍太山一般的志向,湯湯流水一樣的胸懷。
師:(補充資料)伯牙作為著名的琴師,琴藝絕妙天下,無數(shù)人聽過,贊嘆過,在遇到鍾子期之前,他缺少贊美嗎?
生:不缺。
師:但是他寄托在琴聲中的志向和胸懷只有誰明白?
生:鍾子期。
師:所以,當他志在太山,沒有人會像子期這樣贊嘆——
生:巍巍乎若太山。
師:當他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子期這樣贊嘆——
生:湯湯乎若流水。
師:同學們想象一下:假如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鍾子期會說什么?你能學著文中的樣子表達鍾子期的評價嗎?(出示句子:伯牙鼓
琴,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 ? ? ? ? ? 。 )(指名答)
生:鍾子期可能會說:“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師:“皎皎乎”妙哉呀,讓人仿佛看到了皎潔的月光。
師:伯牙的琴聲還可能描繪
哪些自然景物?鍾子期又是如何稱贊的?同學們照著樣子,同桌交流一下。
(師出示句子,同桌交流2分鐘。)
生: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皚皚乎若白雪。
師:“皚皚白雪”,讓人仿佛看到了一個白茫茫的世界,真美??!
生: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風。
師:“徐徐清風”,讓人仿佛感受到了清風的撫摸。還有嗎?
生:伯牙鼓琴,志在江水,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滔滔乎若江水。
師:“滔滔江水”,想象真奇特。
【評析:這一環(huán)節(jié),范老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等方法,按照文本句式的特點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通過對大自然美好景物的描寫,表現(xiàn)伯牙高尚的情操和遠大的志向?!?/p>
師:無論伯牙彈什么,子期都能聽懂,無論伯牙心里想得什么,子期都能知道。如果此時讓伯牙跟鍾子期說一句話他會說什么?
生:鍾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
師:這就是知音,這就是心有靈犀。所以正如《列子》中所說——(出示句子)
生: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師:伯牙心里想的,鍾子期一定能聽懂。同學們齊讀這句話。
(生齊讀)
師:一個所念,一個必得,別看鍾子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樵夫,但是他能真正的了解伯牙,所以伯牙才會把鍾子期視為——
生:知音。
(師板書:知音)
師:人們常說“一生得一知己,足矣”。尋尋覓覓這么多年,終于找到了與自己心意相通的知音人。請用一個詞來概括伯牙當時的心情。
生:(紛紛說)高興、激動、
興奮。
師:讓我們再讀讀這幾句,讀
出伯牙得到知音后的欣喜。
(生齊讀)
【評析:這里,范老師承接前面的理解延伸與語言表達,巧妙引用《列子》中“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一句,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領會“知音”的內涵。讓學生體會伯牙遇到知音時的欣喜愉悅,為與后文痛失知音,在情感上形成鮮明對比埋下伏筆?!?/p>
四、補充拓展,體會情感
師:伯牙和子期,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讓他們相見恨晚,他們約定第二年中秋再來相會??墒堑搅说诙曛星?,伯牙興致勃勃地來到故地,迎接他的卻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墓碑。此時此刻,伯牙是何種心情?
生:傷心難過。
生:悲傷。
生:悲痛欲絕。
師:悲痛欲絕的伯牙在鍾子期的墓碑前號啕痛哭,還寫下一首短歌,來祭奠子期。(出示短歌,師配樂朗讀:憶惜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心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師:好一個“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悲痛的伯牙,面對冰冷的墓碑,他做了什么?(出示句子)
生:破琴絕弦。
師:他做了什么決定?
生:終身不復鼓琴。
師:他為什么要破琴絕弦,終
身不復鼓呢?
生:因為鍾子期已去,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生:因為鍾子期已去,他彈再美妙的樂曲都沒有人能欣賞了。
師:這是怎樣的決絕呀!來,請你讀讀最后一句。
(生沒有讀出悲痛的感覺)
師:此時的伯牙傷心欲絕,讀
得時候聲音低沉一點,一字一頓地讀,請你再讀。
師:因為一個知音的離去,終
身都不再鼓琴,誰能讀出伯牙的悲痛欲絕?
師:齊讀最后一句——
(生齊讀)
【評析:此環(huán)節(jié),范老師通過補充資料,引導學生感悟伯牙失去知音時的悲痛欲絕,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然后通過有感情朗讀最后一句,體會“絕弦”不僅僅是不再彈琴的意思,更表現(xiàn)了伯牙與子期之間難得的情意。】
師:《伯牙鼓琴》的故事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頌,我國的古詩中也常提及伯牙和子期的這個故事,來緬懷他們的曠世友情。如孟浩然在《示孟郊》中這樣寫道——
生:鍾期一見知,山水千秋聞。
師:李白在《月夜聽盧子順彈琴》中這樣感嘆道——
生: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師:王安石在《伯牙》中這樣
寫道——
生: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師:在深深的感動中,這個故事逐漸被濃縮成一個詞——
生:知音。
師:這個詞今天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符號。讓我們再次有感情地齊讀課文,記下這最初的一對知音吧。
(生齊讀課文)
師:古人說,好的音樂余音繞
梁,三日不絕。相信好的文章也會讓你念念不忘,唇齒留香,譬如今天的《伯牙鼓琴》。下課!
【評析:“知音文化”是本課蘊含的人文價值所在。課的最后,范老師補充了孟浩然、李白、王安石的詩句,對“知音”作了進一步拓展,無聲中讓“知音”深植于學生心中,收到了以文化人的教育效果?!?/p>
(作者單位:湖北武漢市光谷第十五小學)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