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靜
播出兩周多,收視屢屢登頂,豆瓣8.4分,諜戰(zhàn)劇《叛逆者》在一眾獻禮劇中殺出重圍,引發(fā)熱議?!案咂焚|(zhì)”“注重細節(jié)”“尊重觀眾智商”,成為觀眾的廣泛共識。如今,此劇已收官,但各種話題和討論依然不斷,將其熱度持續(xù)推高。
國產(chǎn)諜戰(zhàn)劇的形成,離不開兩個因素:一是中國現(xiàn)代史的歷史史實,此為故事基礎(chǔ);二是越來越多觀眾對強情節(jié)、高懸念等具有智力門檻的文藝作品的喜愛,此為市場需求。兩者碰撞融合之下,這一類型誕生并在各種題材中闖了出來。也因為此,傳統(tǒng)諜戰(zhàn)劇的故事背景,常常選擇1937—1945年的抗日戰(zhàn)爭,或是1945—1949年的解放戰(zhàn)爭,在封閉穩(wěn)定、陣營分明的環(huán)境中,展現(xiàn)臥底與反間的重重諜影。
《叛逆者》卻將時間起點設(shè)置為1936年。正值中華民族風雨飄搖之時,國民政府堅持“攘外必先安內(nèi)”,主人公林楠笙投筆從戎,成為國民黨諜報人員,選擇當時認為的“主流之路”保家衛(wèi)國。從1936年到1949年,他的諜報能力日益精進,但面對民族危機、黨國貪腐,他陷入迷惘,歷經(jīng)掙扎后頓悟,并重新做出選擇。
謀略較量、心理博弈,當然是諜戰(zhàn)劇為觀眾帶來的第一層快感。而《叛逆者》突破時間界限,嘗試用1937年與1945年國共兩黨合作與分立的歷史大背景,構(gòu)建起主人公在成長中的“再選一次”的關(guān)鍵轉(zhuǎn)折。觀眾從一開始就知道林楠笙會“叛逆”,但看著他從歧途一步步走向正路,“人生抉擇”超越“任務完成”,由此得到更高一層的滿足。
《叛逆者》引發(fā)的好評高潮是最好的證明。不是成功刺殺敵軍頭目的“爽”,也不是男女主人公重逢相依的“甜”,而是林楠笙在收音機電波中聽到《論持久戰(zhàn)》所感受到的震撼。當時,身負重傷、流亡香港的他,經(jīng)歷著人生的至暗時刻,不知國家民族前路何方。《論持久戰(zhàn)》如一盞明燈,讓他在幽暗中頓悟。他與好友在日軍和漢奸滿街的香港海岸,緊握雙拳,低聲而堅定地說出“中國必勝”。整個故事由此觸底反彈。
對觀眾來說,特別是年輕一代觀眾,這是一次特殊的觀劇體驗:主旋律獻禮劇的主人公,不是因家庭的影響、師長的引導,不是因戀人的追慕,而是懷著赤子之心與獨立思想,自我覺醒,選擇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自己的信仰。洗去革命的附麗與情節(jié)的機巧,純?nèi)槐弧墩摮志脩?zhàn)》所感召,網(wǎng)友幽默地稱之為“省去中間商”的“BOSS直聘”。
一直以來,主旋律影視劇對主人公動因的闡述,常訴諸文學化的技巧,這當然容易讓人物立得住,但卻也容易使人物取舍流于個例?!杜涯嬲摺穼φ檻?zhàn)劇的開拓,在于讓人物的選擇從歷史的血肉之中生長而出。這樣一來,觀眾可以超越簡單的快感,與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在共情中感受歷史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