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講述了這樣一件趣事:吳地有一個和尚,常在鬧市醉酒滋事,被官府拘捕,押解的衙役吳五百也是貪杯之人,押解途中,和尚趁機把他灌醉,取了鑰匙打開枷鎖,脫下自己身上的黑色囚衣套在衙役身上,剃光他的頭發(fā),再用枷鎖把他銬住,然后逃之夭夭。衙役酒醒后沒看到和尚,大驚,四處尋找不見蹤影,卻發(fā)現自己黑衣光頭,戴著枷鎖,于是恍然大悟:“和尚原來在此,只是不見了我衙役罷了!”這則故事自然引人發(fā)笑,而文中那感嘆,則更發(fā)人深省:“世之失我者豈獨吳五百哉!”
環(huán)顧蕓蕓眾生,確實不乏“失我者”。君不見,世上一些原本貧賤之人,一旦富貴得勢,便得意忘形、盛氣凌人,甚至恃強欺弱、為非作歹,與原先的自己判若兩人。這種人患的就是跟那位吳五百一樣的“失我癥”。
杭州俗語里有這樣一句話——“連自己都不認識的”,這話若是指別人,多半帶有貶義,是說對方狂妄自大、忘乎所以。此話乃方言表述,提煉為成語格言,便是“人貴有自知之明”吧。
這樣的例子在市井中常有所聞,在官場上更是屢見不鮮。一些官員起初也是盡職敬業(yè)、廉潔奉公的,有了權勢卻未能守住“善我”,而是貪贓枉法,觸犯刑律。
要使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建立嚴格的干部管理制度自然重要,但只靠外力約束是不夠的,還要用“內力”自律,在各種誘惑面前,擁有“本心”,守住“善心”,所謂“無欲則剛”。(摘自《聯(lián)誼報》 劉曉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