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今年吃粽子了沒?最近各位的朋友圈里多了很多曬粽子的圖片。
上哪找一次性那么多好吃好玩的粽子呢?我下意識地就想到“粽子一條街”。
在成都,如果說哪樣食物能在一年中哪怕只是短暫的日子小小挑戰(zhàn)一下火鍋的江湖地位,那它一定是粽子。
從端午節(jié)前的半個來月開始,位于市中心不遠(yuǎn)馬鞍東路上的商戶,就像是商量好了集體搞快閃一樣,變身“粽子一條街”。原來各司其職的店鋪門面——郵局、小賣部、串串香、火鍋店,此時的主業(yè)全是賣粽子。
這里可以滿足你對粽子的所有想象與需求:想現(xiàn)場嘗鮮,有各種口味不間斷現(xiàn)煮現(xiàn)賣熱氣騰騰出鍋。要買回家或送禮,有抽真空包裝配各種款式的禮盒,瞬間讓粽子變得很高級。
在街上,你可以見證粽子制作的全過程:粽葉、糯米和各種配料擺在忙碌不停包粽子的人面前,后者身手麻利地拿起粽葉塑形、填餡兒、裹緊、扎牢……無論他們一年中多數(shù)時候的主業(yè)做什么,此時都忘我地沉浸在包粽子這個千年傳統(tǒng)手工藝?yán)铩?據(jù)說熟手的大姐一分鐘能包好幾個,一天能包2000個。
“粽子一條街”可不是近些年被人為炒熱的網(wǎng)紅景點(diǎn)。它形成氣候至今已有超過30年的歷史。 今年94歲的馬婆婆還記得,當(dāng)年自己和另外3位退休的婆婆為打發(fā)時間和補(bǔ)貼家用,端出粽葉、糯米在自家門前開始包粽子賣粽子的情景。從那之后,每年都有新的婆婆加入。如今,已經(jīng)形成氣候的粽子一條街上,包粽子的婆婆和多數(shù)店鋪名字里包含的“婆婆”二字,是這條街上的“活招牌”。
如今,4位“創(chuàng)始婆婆”中的只剩下身體硬朗的馬婆婆健在,子孫們忙不過來的時候,她會親自下場幫忙包粽子,一出現(xiàn),成為整條街上的“網(wǎng)紅人物”。 全國其他地方的粽子可以在這條幾百米的街上覓得蹤影。中國飲食文化的多元與博大精深,在“粽子一條街”上的一個個粽子中得以體現(xiàn)。
一圈逛下來,活脫脫游走在中國粽子地圖上。
首先,“南甜北咸”的常規(guī)飲食概念在粽子面前顯然行不通,且恰恰相反——北派粽子都以甜為主,盡管有內(nèi)蒙古奶皮粽子很倔強(qiáng)地表示不服,但金絲小棗、豆沙、白粽的三劍客總是孤零零地代表著北方人民在粽子這件事上想象力的匱乏。
相比之下,南派粽子大小個頭、形態(tài)樣子甚至包扎造型琳瑯滿目之外,多數(shù)是以咸味為核心元素,無論四川本地臘肉粽,還是品類更為豐富的江浙、廣東、云南,哪個地方單獨(dú)拿出來都可以無情地碾壓北方。
拋開“萬物皆可包”的豐富內(nèi)涵,光是打開綠色表皮后的粽子顏色,南方粽子就有著無窮的變化:在吃貨大省廣東,從潮汕到雷州,從肇慶到東莞,各式各樣的粽子可謂包括萬有,萬物皆可“粽”。
因?yàn)榭诟杏邢逃刑?,能滿足絕大部分吃貨口感,潮汕的粽子又被叫做“好人粽”。裹蒸粽是廣東最具代表的人氣產(chǎn)品,它不僅有“蒸蒸日上”的好彩頭,還有濃濃的富足口感:滲入糯米的五香粉、咸蛋與一同包入其中的鮮肉味道完全融合,一口咬下,甚至一時分不清肉和米的邊界。
而在江浙地區(qū),糯米中混合草木灰是浙江遂昌粽子的特征,這個叫做麗水的小縣城以粽子而聞名周邊,草木灰不僅將粽子變成了栗色,其堿性與糯米中和,生成炭燒的香味。 更為夸張和直接的要數(shù)溧陽烏米粽,糯米被烏飯葉染得漆黑,帶著斑紋的粽葉就地取材于竹筍皮。這粽子總讓人想起萬里之外的意大利墨魚汁面飯。
今年同樣上了熱搜的另一條關(guān)于粽子的消息,卻來自財(cái)經(jīng)板塊:賣粽子的百年老號吹響IPO號角,準(zhǔn)備以“粽子第一股”的身份在端午到來之際上市。
我對它印象深刻,因?yàn)樵谇嗌倌陼r,這個牌子曾改變我這個北方佬對粽子的淺薄認(rèn)知。記得那次去某南方小城旅行,在清晨的長途汽車站覓得滿街唯一一家開著的鋪面,便是這一品牌的粽子店。
成都“粽子一條街”。
現(xiàn)包的粽子,新鮮熱辣。
粽子有咸甜,受不同人的青睞。
熱騰騰的粽子還沒剝完就香氣撲鼻。一口下去,軟綿的肥肉幾乎融化在糯米中,瘦肉纖軟入味,兩者的沖撞讓我第一次吃咸粽子就立即愛上了這一口。
那天,我知道了兩件事:一是粽子可以是咸的,并且很好吃;二是粽子可以在一年的任何時候吃到——在南方的很多地方,粽子并非只現(xiàn)身端午,而是作為日常食物全年供應(yīng)。
在南方地區(qū),粽子甚至可以是一日三餐, 而季節(jié)性頗強(qiáng)的粽子似乎很適合成為消費(fèi)話題,每年都可以橫空出世,吸引消費(fèi)者/游客們的眼球。
從要上市的百年老號到新晉人氣品牌,無論是賣咖啡的賣奶茶的還是其他,在此時紛紛樂此不疲把粽子玩出花樣,每年粽子銷售主力軍還有星級酒店和老字號品牌等,什么國潮設(shè)計(jì)燙金盒加皮革拎袋、什么內(nèi)置保溫隔層的真皮拎包、禮袋禮盒……有了這樣的食材加包裝,價格不菲是自然的事。不過市場買賬是檢驗(yàn)商品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
潮牌也好,聯(lián)名也罷,各種鋪天蓋地的各種粽子禮盒里,食材每年都花樣翻新地迎來新趨勢,早些年就被追捧的名貴東方傳統(tǒng)食材鮑魚、燕窩等已經(jīng)司空見慣,舶來的松露、魚子醬也不算新鮮,還有創(chuàng)新的榴蓮芝士、螺螄粉粽子等等“韻味十足”的粽子品種。
這還不夠,plus版本重口味的折耳根、螺螄粉臭豆腐粽子也來湊熱鬧!
要說今年的話題爆款,還要數(shù)植物肉。我是個從小無肉不歡的人,所以很難理解素食主義者們對于“黑椒植物牛肉粽”和“菌菇植物豬肉粽”的追捧,不過號稱相比普通肉粽熱量減半、脂肪減半,并做到零膽固醇、零反式脂肪酸這些賣點(diǎn),足夠讓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士買單。
就算還沒有超前地用植物肉做食材,也并不代表粽子商家不關(guān)心健康的話題。
最直觀而“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粽子越做越小。記得早年間家里包的粽子,都150克一個起跳,手下稍微不留神,200克一個也是有的,巨大的粽子要在水中翻滾半小時才能全部熟透。粽子,餡料要好吃,還必須管飽!
從前無論南方包著肉的還是北方蘸白糖的,這樣的一個下肚,頂上兩碗米飯,妥妥的一顆碳水炸彈。而如今,主流粽子通常都身材玲瓏,100克是標(biāo)配,而五六十克一個的迷你粽,更是大行其道很受歡迎。
珍惜糧食,少攝入碳水,又吃到美味的滿足感,享受傳統(tǒng)時令,給食客找好這樣的平衡,似乎是如今每一個粽子應(yīng)盡的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