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說出土于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素紗禪衣“薄如蟬翼”“輕若煙霧”,這樣輕薄的一件衣服,不知道辛追夫人當(dāng)年是怎樣穿著它的呢?
關(guān)于素紗禪衣的穿法,考古學(xué)界一直都存在爭議,其中最普遍的說法是“外穿說”,也就是像人們在夏天穿防曬衫一樣,將它罩在衣袍的最外層。根據(jù)專家研究,素紗禪衣沒有被染過色,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稍稍發(fā)黃的顏色,這是絲織品氧化以后呈現(xiàn)的顏色。想象一下,這樣一件輕薄飄逸的紗衣,辛追夫人將它套在衣袍外,走起路來微風(fēng)吹拂,紗衣下的錦衣紋飾若隱若現(xiàn),是不是別有一番美感?
但也有學(xué)者持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素紗禪衣應(yīng)該是穿在里面的衣服。證據(jù)就是,馬王堆一號漢墓里出土的其他棉袍尺寸都大于這件禪衣,辛追夫人怎么可能將一件小衣服套在大衣服的外面呢?還有學(xué)者認為素紗禪衣太瘦小了,不能用于實際生活中,它應(yīng)該是喪葬儀式上的“復(fù)衣”,是專門用來祭祀鬼神的,儀式結(jié)束后會被放入棺材。當(dāng)然,這幾種觀點目前都只是猜測,素紗禪衣真正的穿法究竟為何,還需要更多的考古資料來證明。
博物咖/陳哲涵
我最近看了一部電視劇,那里面穿著古代服裝的官員們上朝,手上都要拿著一個長條形的板子,向皇帝進言時,還會把這塊板子高高地舉起來,看上去可真有意思。請問,這塊板子叫什么名字?官員們是因為“害羞”才拿板子擋住臉的嗎?
這塊“板子”叫笏(hù),又叫朝笏、笏板、手版等。相傳從商代開始就有官員執(zhí)笏上朝的制度了,直到清代才被廢棄。
笏的作用有兩個,第一個就是充當(dāng)“提詞器”“備忘錄”:官員們在上朝之前,會悄悄把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上,以防自己說的時候緊張忘詞,當(dāng)然,空著的地方還可以記錄君王的旨意,以便回家后仔細琢磨。
而笏的第二個作用,就是用來擋住自己的臉。在古代,仰面直視君王是一種不敬的行為,所以官員們上朝時只能看笏,也是表達對君王的敬意呢。
當(dāng)官員們奏事完畢,為了方便,他們會將笏插在腰帶上,這個動作叫“縉紳(jìn shēn)”。“縉”也寫作“搢”,是“插”的意思,“紳”就是束在腰間的大帶子。
當(dāng)然啦,因為是每天要用的東西,慢慢地,笏就從單純的實用工具,變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唐代時五品以上的官員拿用象牙做的笏,而六品以下的官員就只能拿用竹木做的笏了。
清 無款萬笏朝天圖卷(局部)天津博物館藏
這卷畫被叫作《萬笏朝天圖》的原因之一就是畫中山石林立,很像上朝的官員們拿著笏的樣子。
“好奇心診所”里有無數(shù)博物“大咖”坐鎮(zhèn),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快通過“《奇妙博物館》QQ讀者群”向我們提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