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愷
恒河上的民眾
最近說起印度,很難不想起新冠疫情的肆虐、變種的Delta病毒,以及諸多新聞畫面里,不顧瘟疫彌漫,依舊在“母親河”恒河中密集地沐浴、祈禱、舉行葬禮、漂流尸體的印度人。
很多國家都擁有自己代表性的河流。它們孕育過古老文明、流淌著時代肌理,是民族、國家的精神象征。但很少有一條河流如恒河,對內(nèi)承載了那么多盼望與哀傷,對外覆蓋著被誤解、戲謔的層層面紗。
而在大名鼎鼎的恒河之外,印度還有一條與國同名的“印度河”。印度的中央平原身處印度河和恒河之間,組成了印度糧倉的主體部分—但印度河的大部分,又不屬于印度。多年來,這條河流受著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兩國管轄,矛盾層出不窮。
一內(nèi)一外,一神秘一紛爭,是兩條重要河流代表著的印度現(xiàn)實:那是國內(nèi)撕裂的等級社會,也是國際上無法回避的不息紛爭。
恒河上漂浮的垃圾
印度人認為恒河的圣水能洗刷污點和壞運氣
和世界上許多被尊為“母親河”的河流一樣,恒河蜿蜒綿長、水量豐沛,為印度帶來了極為重要的恒河平原。這個面積約52萬平方公里的平原土地肥沃,匯聚了海量的人口,也承載著印度諸多主要城市,比如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北印度重要的工業(yè)中心坎普爾等。
而在哺育生存之外,恒河更是印度人心中的圣河,是“神中之神”濕婆神的化身。在傳說中,為了救贖一位國王,濕婆將頭發(fā)散開,讓河水順著自己的頭發(fā)流淌各處,成為恒河的涓涓支流。
既然恒河能洗刷古印度國王的罪孽,救贖6萬個無辜的生靈,那么自己人生中的小污點與壞運氣,又算得了什么呢?這也是如今印度人普遍熱愛到恒河中洗澡、祈禱的原因。
“給我一捧恒河水,濕婆神就會在天上注視著我,讓我不敢撒謊、不敢做壞事。”
從前的恒河確實可以洗刷一切。早在英國人殖民印度的時候,恒河水便作為遠洋船隊的補給淡水,經(jīng)久不變質(zhì);1980年代之前,在雨量充沛的季節(jié),恒河水甚至能夠達到飲用水標準。
恒河超乎尋常的自凈能力,在世界范圍的河流內(nèi)也首屈一指—它似乎天然含有比其他河流更多的溶解氧和有益微生物。這種神奇的“不腐”,確實值得人們頂禮膜拜。
1980年代之前,在雨量充沛的季節(jié),恒河水甚至能夠達到飲用水標準。
恒河水真正開始變臟,是在1990年代以后。隨著工業(yè)文明的高歌猛進,以及人口大量增長,恒河沿岸城市坎普爾,開始大肆發(fā)展原有的制革業(yè)—一個用水量極大、污染超高的行業(yè)。分布在河邊的家庭作坊,毫無節(jié)制地向恒河排放工業(yè)污水。即便恒河真的是神靈護佑之河,怕是也難以承受當代工業(yè)的排山倒海。
在工業(yè)化之下,印度人過往的生活方式弊病開始凸顯出來:將逝者的尸體拋入恒河中漂流,滋生大量細菌;將視為神物的牛的尸體拋入恒河,病牛的細菌尋到了溫床;傳統(tǒng)的喪葬習俗需要在河邊焚燒禱告,又產(chǎn)生大量的廢物與污染……最終,恒河里的這些細菌又會被印度人以“喝圣水”“河中沐浴”的方式帶回體內(nèi),引發(fā)各式水源性和腸道性疾病,比如霍亂、痢疾、甲肝、傷寒等。
于是,越來越臟的恒河開始令外界望而生畏。它不再是溫婉的母親河,而是猙獰的霍亂故鄉(xiāng)。
如今,新冠疫情又為恒河、為那些貧苦的印度人帶來了新的災難。工業(yè)文明用環(huán)境換來的財富并非人人都能享用,而那些漂流在河水中發(fā)臭的尸體,或許才意味著印度貧富差距懸殊的現(xiàn)實—作為信徒,如果沒有足夠的錢買上一把焚燒自己尸身的柴火,便只能這樣漂蕩,承擔著“污染母親河”的種種罵名。
恒河邊沒能燒盡的遺體、沒有柴燒的火葬堆、漂流的浮尸與不再清澈的河水,是古老神話與虔誠信仰也無法拯救的哀傷。
印度河流域
如果把視線拉到流經(jīng)印度北部一隅的“印度河”,會發(fā)現(xiàn)關于河流的另一種悲歡。
印巴矛盾紛爭已久,其中克什米爾問題和印度河歸屬問題,可以算是最重要的兩大矛盾點了。
1947年印巴分治,富饒的印度北部地區(qū)旁遮普也一分為二?!芭哉谄铡?,是“五河之地”的意思。顧名思義,這里匯聚了印度河的5 條支流。巴基斯坦境內(nèi)有“旁遮普省”,印度境內(nèi)有“旁遮普邦”。
印巴之間沖突頻繁,但沒有哪一次真的因為水源大動干戈。
這場“分治”割裂了印巴境內(nèi)的種種,也同樣割裂了這個地區(qū)的種植與灌溉、土地和水源—巴基斯坦獲得了絕大部分的灌溉田,但用于灌溉它們的河流—印度河五大支流及其干流的上游,又都在克什米爾或者印度境內(nèi)。也就是說,如果巴基斯坦想要用這些河流的水,需要印度的同意。
認為巴基斯坦整個國家就“不該出現(xiàn)”的印度,自然不會放棄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拿捏”機會。
1948年4月1日,是兩國簽署的“維持分治之前原有供水格局不變”到期的日子。處于上游的印度,把水斷掉了。巴基斯坦100多萬英畝的土地無水灌溉,幾近干涸,對當年的收成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此后,雖然經(jīng)過談判,印度打開了水源,但這種時不時的“斷供”常常發(fā)生,巴基斯坦不得不看印度的臉色,甚至還得為這自然的河流交水費。
如果巴基斯坦不指望印度河,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掣肘,也可以避免無窮無盡的爭吵?
沒有印度河的巴基斯坦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翻開地圖看巴基斯坦的地理結構,會發(fā)現(xiàn)其東南部地區(qū)幾乎都是沙漠,巴基斯坦全年水資源總量的90%都來自印度河流域。
印度河之于巴基斯坦,如同尼羅河之于埃及,不止是尊嚴,更是命脈。
巴基斯坦的“救命之水”,也是印度亟須擁有的源泉。印度人口、領土龐大,水源自然是最重要的。截留印度河,給各邦的發(fā)展更多的水源賦能,印度的做法看起來“缺德”,倒也能被理解。
面對國際法庭,印度和巴基斯坦各執(zhí)一詞。在印度看來,對待河流應該以“絕對領土主權論”看待:上游屬于印度,印度就可以自由調(diào)水,自由截留;在巴基斯坦看來,既然是一條流淌著的河,那就應該是以河流的完整為考量,流到哪里,使用權就共享到哪里。
終究不能一直這樣拉扯下去。1960年,在國際組織的斡旋之下,《印度河用水條約》簽訂,它將印度河流域分成東西兩塊,“西三河(印度河干流、杰赫勒姆河、杰納布河)歸巴基斯坦全權使用,每年獲地表徑流1665億立方米”,印度則擁有“東三河(拉維河、比亞斯河、薩特萊杰河)每年分水約407億立方米的使用權”。
位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支流吉爾吉特河
河水流到哪里就屬于誰,但要遵守幾項約定:不能對河水有害利用;每月交換一次河流數(shù)據(jù);開發(fā)水利前要彼此知情;成立印度河常設委員會負責處理兩國爭議事項……
《印度河用水條約》忠誠地行使了它的職責:印巴之間沖突頻繁,但沒有哪一次真的因為水源大動干戈;條約中規(guī)定的調(diào)水工程,兩方也盡量配合,使水源真正造福于沿岸的百姓。
只是雙方依然矛盾頻發(fā)。位于上游的印度,常常還是為了更徹底地“榨干”《印度河用水條約》而建設一些蓄水過量甚至改變河流流量的水利工程;位于下游的巴基斯坦,也在規(guī)矩的邊緣“試探”,在爭議地區(qū)修建大壩,希求引入更多的水力資源……
人類的爭吵固然喧囂,但在自然的面前,似乎又顯得微不足道。印度河及其支流的源頭,是我們熟悉的喜馬拉雅山冰川。而近20年來,冰川正在迅速“枯萎”。一項研究顯示,喜馬拉雅山“90% 的冰川正在消融,有些冰川的消融速度每年接近40米”。此外,南亞氣候的干旱少雨、印巴主要城市肆無忌憚的水污染、對地下水無節(jié)制的開發(fā)……如此種種,都是對包括印度河在內(nèi)的河流水源沉重的打擊。
恒河之殤源于無止境的污染,而印度河紛爭背后是不斷消失的水源。從印度的河流里,我們或許得以窺見人類若無節(jié)制地使用河流,終將面對的殘酷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