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關切生命意義:歷史教育的價值意蘊

2021-07-29 05:31:17夏陳偉
中學歷史教學 2021年1期
關鍵詞:妻書黃花崗林覺民

夏陳偉

歷史教育不是“歷史學的教育”,而是以人格為“總開關”,用歷史幫助學習者健全成長的教育[1],尤其要關切生命意義。歷史教育對“生命意義”的關切,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具體史實的考察反思個體生命的價值、社會和國家(民族)認同以及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本文以拓展課《舍身·覺民》為例,探討以微觀視角引導學生關切生命意義的價值意蘊。

一、立意:感悟辛亥英烈的家國情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開啟了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2]。教材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敘述偏重于宏觀架構,而歷史教育的宗旨卻在于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歷史發(fā)展基本線索的基礎上,對歷史“附隨一種溫情與敬意”。因此,《舍身·覺民》的教學立意在于:回歸人性視角,體驗林覺民等革命志士在“生與死”“愛與義”兩難抉擇中的心路歷程,感悟其家國情懷。

歷經列強入侵的民族災難和現(xiàn)代文明的洗禮之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家國情懷融入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家、主權和民族等核心政治認同,上升為對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人民福祉的向往與追求。“在近代,一大批志士仁人為救亡圖存所做出的包括犧牲個人在內的各種努力,是他們的家國情懷?!盵3]

辛亥革命者“以革命求共和”,志在創(chuàng)建一個中華民族的“民族的國家、國民的國家、社會的國家”[4]。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奮不顧身。那么,怎么認識這些辛亥英烈的家國情懷呢?以黃花崗起義為例,參加者多為同盟會的中堅分子。這場起義,成敗的結局早在意料之中,令人動容的是革命者赴義時的從容與慷慨。赴死,只為了中國人活得有尊嚴,只為尋求更公正的社會。林覺民《與妻書》、方聲洞和李晚的絕命書,都把這種為國舍家、為義舍身的心聲表達得淋漓盡致,在生與死、愛與義的抉擇中慷慨赴義。個體生命的結束,恰恰是他們所追求的理想的涅槃重生。只有充分感受到革命者對家的眷顧與不舍、對親人的真情與摯愛,才能深刻領悟到這種“舍家”“舍身”行為所彰顯的大愛,對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人民福祉義無反顧的使命感。

二、呈現(xiàn):以林覺民《與妻書》為敘述中心

(一)妻子的哀怨:你如何舍得?

課前播放歌曲《覺·遙寄林覺民》,歌曲唱盡了陳意映對林覺民哀怨卻又執(zhí)迷的愛戀。

任務1:除了革命者之外,林覺民還有什么身份?

出示材料:

材料一:林覺民像;林覺民故居(圖略)

材料二:林覺民,福州名仕之子,與民國司法總長林長民、革命烈士林尹民為堂兄弟。從小聰慧,有過目不忘之能,精通英、德等國語言,擅長演講。1907年赴日留學,留日期間加入同盟會。1911年春,同盟會策動廣州起義,林覺民得知后,毅然回國參加了這場起義。

——摘編自鄒魯《廣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

材料三:起義失敗后,兩廣總督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林覺民。林覺民慷慨陳詞,綜論世界大勢和各國時事,宣傳革命道理。滿庭皆震動,張鳴岐嘆道:“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

——改編自華字日報《革命黨一少年就刑前從容寫供詞》(1911年5月4日)

結論1:青年才俊、陽剛帥氣、才華橫溢;出身名門,家境殷實。

出示材料:

材料:陳意映,耽詩書好吟詠,著《紅樓夢》人物詩一卷。

《與妻書》節(jié)選1:意映卿卿如晤……吾至愛汝……吾與汝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其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象汝,吾心甚慰。

結論2:夫妻間相知相愛,膝下兒女承歡,家庭幸福美滿。

承轉:英俊瀟灑、出身名門、才華橫溢、幸福美滿,這就是林覺民個人所擁有的。但是,這位青年才俊最終卻拋家舍業(yè)地選擇了革命,并決然地走向犧牲。

(二)丈夫的抉擇:舍身為“覺民”

出示材料:

得知林覺民被捕后,林家賤賣房產,偷偷地遷往偏僻小巷內,深居簡出。他的戰(zhàn)友千方百計找到后偷偷將信塞到他家門縫里……意映讀完這封信,當場昏倒。醒來后,一心求死,公婆跪下求她,她才勉強生下孩子。兩年后,她還是抑郁而死。兒子依新9歲時也不幸夭折。

——改編自博雅人物網《林覺民傳》

任務2:從家庭的角度,你如何評價林覺民?

結論:林覺民的革命行為導致他的家庭遭到了致命打擊;從家庭的角度看,這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

出示材料:

《稟父書》節(jié)選: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

《與妻書》節(jié)選2:吾家后日當甚貧……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

任務3:想象林覺民赴死之前的心理活動。

結論:林覺民在赴死起義之前,分別給父親、妻子留書,拳拳之心,情意繾綣。

承轉:明知將給自己幸福的小家?guī)碇旅臑碾y,林覺民為何要毅然決然地參加黃花崗起義?

出示材料:

《與妻書》節(jié)選3: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

任務4:合作探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林覺民對于局勢的認識是否符合歷史事實。

結論:20世紀初期的中國,面對列強的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民族危機更加深重。清政府罔顧民意、倒行逆施,對外賣國對內專制,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承轉:總結前人失敗的教訓,孫中山認為:非革命無以自強。

出示材料:

材料一:同盟會成立后,先后組織了8次武裝起義,均告失敗。由此產生了嚴重的氣餒情緒。孫中山針對這種錯誤思想提出:“今日吾輩雖窮,而革命之風潮已盛,華僑之思想已開,從今而后,只慮吾人之無計劃、無勇氣耳。”為鼓舞士氣,他向黃興提出在廣州再次發(fā)動起義的建議。

——摘編自章開沅《辛亥革命運動史稿》

材料二:林覺民先生,科學程度及其高深,當未發(fā)動之先,即寄絕命書與其夫人,又告同人:“吾輩此舉,事必敗,身必死,然吾輩死事之日,距光復期必不遠矣。”

——黃興在黃花崗起義一周年紀念會上的發(fā)言

任務5:孫中山發(fā)動黃花崗起義的用意是什么?林覺民為什么認為這是一場必然失敗的起義?

結論:籌劃中的黃花崗起義,主要目的在于喚醒民眾、鼓舞士氣。林覺民等革命者從起義的組織和規(guī)模、歷次起義的失敗教訓中,已經看到了其必然失敗的結局。

任務6: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場注定失敗的起義有什么意義?

出示材料:

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有力地推動了當時革命形勢的迅速發(fā)展。在美洲,華僑“紛紛向革命陣線邁進,加入同盟會者已將近萬人,成立同盟會機關者已有49埠之多”,贊助革命的捐款籌餉活動更為踴躍。許多海外的革命志士主動回到祖國,在當年的武昌起義中,在廣州、云南迤西地區(qū)以及福建城鎮(zhèn)的光復中,都作了貢獻。在國內,革命風潮更加激蕩。

——摘編自吳智棠《論孫中山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和華僑對是役的重大貢獻》

結論:黃花崗起義使壓抑的民眾情緒得以爆發(fā),促成了民眾的覺醒;海外華僑更加同情革命、支持革命,捐助不斷增加,革命力量不斷壯大。“斯役之價值,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孫中山語)。

(三)時代的意志:救亡與復興

出示材料:

《與妻書》節(jié)選4: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岢湮釔廴曛模煜氯藧燮渌鶒?,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煜氯瞬划斔蓝琅c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shù)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任務7:林覺民是怎樣看待小家與天下的關系的?其堅決“赴死”所追求的精神價值是什么?

結論:沒有國家強盛、民族復興,就不會有個人的真正幸福。為了天下人的覺醒、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而犧牲小家;以愛妻之心去愛天下人。這也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家國情懷。

承轉:林覺民是千千萬萬革命者中的一個。黃花崗一役,犧牲者還有喻培倫、方聲洞、李晚等,號稱七十二烈士(實際上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

出示材料:

據(jù)羅家倫統(tǒng)計,在烈士名單中有9個留學生,28個海外僑胞,3個記者,2個教師,12個工人,14個農民,14個軍人,他們來自社會各界,完全超越了某個階級的局限,都轟轟烈烈地犧牲在一起。

——傅國涌《風蕭蕭兮易水寒:黃花崗90周年祭》

任務8:參加黃花崗起義的革命者有什么特點?這些不同身份的人,因為什么匯集到這場起義中來?

結論:他們有共同的理想——救亡圖存與民族振興。因為這個理想,他們超越了階級的局限,共同匯聚到救亡圖存的戰(zhàn)斗中。

承轉:黑格爾說,偉大的人物是這樣一種人,他能用言辭把時代的意志表達出來,他能用行動把時代的意志建構起來。那么,林覺民和黃花崗烈士是不是偉大的人物?這樣的人物還有誰?

結論:救亡圖存、民族復興是近代中國的時代意志。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奮斗在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上,前赴后繼,艱辛探索。這些偉大的人物所體現(xiàn)出來的時代精神,其核心就是家國情懷。

三、視角:宏觀格局下的微觀演繹

對于初中生而言,關切生命意義的歷史教育,要以喜聞樂見、易于理解的形式呈現(xiàn),尤其需要在教學中豐富具體而微的歷史細節(jié),促發(fā)學生的共情與內化。但是長期以來,歷史教學存在著一種弊?。焊拍罨?、結構化的宏觀解讀,概括性、模式化的解釋模式。尤其忽視小人物的生活視角,缺乏意義情境的闡釋。在這方面,微觀史學理論或許可以克服其弊。他們認為,研究歷史的視角不應局限在對遼闊地域、長時段和大量民眾的宏觀研究,而是應該注意個別的、具體的事實,一個或幾個事實,或地方性事件。[5]

通過描述微細的事件和平常人物來呈現(xiàn)史實,關切個體生命的意義,是歷史教育凸顯價值意蘊的必然選擇。在長時段、遠距離、寬視界的宏觀格局下選擇微觀史料、運用歷史細節(jié),不僅可以從中透視大歷史,還可以借其還原歷史復雜、具體的真相,從而回歸歷史思維客觀理性,幫助學生形成歷史多元認知,達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渡嵘怼びX民》以林覺民《與妻書》為敘述中心,不斷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然后運用已有知識和補充史料,合理化解沖突,提升思辨能力。首先,凸顯林覺民個人生活之美滿、前途之光明。其用意在于引導學生從自身經驗出發(fā),制造認知沖突——這樣美滿的人生,林覺民為什么要拋家舍業(yè)去參加革命?結合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探尋林覺民“赴死”的重要動機,彰顯出林覺民等革命者的大愛情懷。其次,在清政府專制腐敗和革命形勢萬馬齊喑背景下,林覺民明知“事必敗,身必死”,卻依然選擇堅決“赴死”。通過林覺民《與妻書》中的自我表白、孫中山對起義目的及影響的認識、黃花崗起義后革命形勢的發(fā)展等材料的分析,彰顯出“覺民”的意義。黃花崗起義并非革命黨人逞一時之勇的匹夫行為,而是基于革命信念的理性之舉。

關切生命意義的歷史教育,既要從宏觀視野俯瞰歷史全貌,把握歷史特征,探尋歷史規(guī)律,形成“通古今而觀之”的歷史意識,也要以“個別的、具體的事實”為敘述節(jié)點架設時間縱軸,將其放置于社會變遷的橫軸上,從而解讀其發(fā)展的內在邏輯,體悟其獨特的價值意蘊。

【注釋】

[1]任鵬杰:《關于新時代歷史教育發(fā)展的沉思》,《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年第12期,第1頁。

[2]胡錦濤:《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1年10月10日第1版。

[3]徐藍:《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幾個問題》,《課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10期,第34頁。

[4]劉學照:《辛亥革命研究略議》,《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第150頁。

[5]陳啟能:《略論微觀史學》,《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第1期,第22頁。

猜你喜歡
妻書黃花崗林覺民
浩氣長存黃花崗
“意映卿卿如晤”,學生聽《與妻書》掩面流淚
黃花崗起義張朝烈士史事考
廣州文博(2020年0期)2020-06-09 05:15:28
林覺民:不負家國卻負卿
百家講壇(2019年15期)2019-11-27 03:42:30
謝良坤(二首)
文史雜志(2019年3期)2019-04-29 01:51:40
鐵血柔情林覺民(節(jié)選)
與妻書
長江文藝(2017年3期)2017-03-10 16:06:29
大唐『放妻書』
愛你(2015年13期)2015-11-15 00:38:17
辛亥革命
三槍
衡阳市| 自治县| 托里县| 青浦区| 屏东市| 尼木县| 北安市| 通江县| 高雄市| 平潭县| 望谟县| 清涧县| 班玛县| 吴堡县| 亚东县| 武宣县| 易门县| 弋阳县| 河间市| 平罗县| 克拉玛依市| 察哈| 弥渡县| 太白县| 成都市| 如皋市| 凉城县| 河源市| 四平市| 丹寨县| 阿荣旗| 嵩明县| 务川| 东乌珠穆沁旗| 双鸭山市| 方城县| 铜梁县| 东丽区| 赞皇县| 边坝县|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