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世伊語
80多年前,一對出生于徽州休寧五城鎮(zhèn)的姐妹,從上海來到革命圣地延安。姐妹倆先后在延安生活8年和10年。她們是我的兩位有著傳奇經(jīng)歷的敬愛的姑婆。
大姑婆從小聰慧,從小聽過她的祖母講到俠義故事,深受影響,對勞動人民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同時由于自己在家庭里也處在受壓迫的地位,所以不滿意舊社會的不平等、不自由、貧富懸殊的現(xiàn)象。后來她在上海讀大學,接受了更多的進步思想,走上革命道路。1936年3月,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根據(jù)黨組織的安排,1936年前后在抗日會擔任宣傳教育工作;1937年在楊樹浦工人子弟小學當校長;1938年,她被黨組織派往武漢,在武昌第一紗廠當工人,同時搞工人運動。不久,黨又派她奔赴延安抗大學習。從武漢到延安有二千多里,沿途要跋山涉水,還要穿越日偽封鎖線。她身邊出生僅五個月的女兒無法一起長途跋涉。為了完成黨的任務,她思來想去,最后決定忍痛把女兒丟棄在育嬰堂,然后含淚踏上了征途。到達延安后,她進入抗大受訓。沒有想到,更令人痛心的事發(fā)生了。她的愛人從抗大畢業(yè)后,被黨派到河南新四軍根據(jù)地工作。1939年11月國民黨頑固派進攻根據(jù)地所在地竹溝,發(fā)生了“竹溝慘案”,她的愛人和二百多名新四軍將士都在這場慘案中不幸犧牲了。剛經(jīng)歷了骨肉分離的痛苦,又傳來愛人遇難的噩耗。但是堅強的她從未質(zhì)疑過自己的選擇,對革命事業(yè)矢志不渝的信念,使她抹干眼淚,又回到革命崗位上努力奮斗。后來,她去了馬列學院學習,又到南泥灣八路軍359旅和延安陜甘寧邊區(qū)高等法院擔任文化教育工作。解放后,一直在教育部和高教部從事機要秘書工作。
小姑婆從小看到家中孤兒寡母在封建大家族中受欺凌的情形,也立志要努力讀書學本事。轉(zhuǎn)到上海讀書后,受到已讀大學、思想進步的大姑婆影響。1936年,她參加了“國難教育社”,進行抗日救亡活動。大姑婆和其他地下黨員來家中開會時,她和她們的母親就會坐在房屋門口,為他們站崗放哨。大姑婆帶回家的黨的秘密文件,也是她和她們的母親幫助收藏起來。為了更好地開展救亡工作,大姑婆建議小姑婆,應該學習一種專門學識,可在社會上獲得一定的職業(yè)。于是她就去報考上海民治新聞專科學校。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18歲的她在國難教育社內(nèi)的共產(chǎn)黨員召喚下,毅然奔赴延安,進入陜北公學學習。陜北公學畢業(yè)后,她于1938年3月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并由組織分配到陜甘寧邊區(qū)高等法院從事書記員、秘書等工作。1939年春天,在董必武主持下,她與陜甘寧邊區(qū)高等法院院長雷經(jīng)天結婚。延安的老同志謝覺哉和林伯渠等參加了婚禮,年輕的同事在延河邊采摘了花朵,扎成花環(huán)獻給他們。這場婚禮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放后,她基本上都在上海的高等學校從事人事和組織方面的領導工作,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醫(yī)科大學的黨委組織部長。
新安江發(fā)源于休寧六股尖,源頭之水養(yǎng)育出清純婉約女子,而馳騁明清三百年的赫赫徽商,又奠定了這片土地上“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良好風尚?!耙簧V絕處,無夢到徽州”。人杰地靈的徽州,孕育出無數(shù)優(yōu)秀兒女。從這塊土地出發(fā)的姐妹倆明辨世事、洞察人生,讓她們走上革命道路。建黨百年之際,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對徽州革命姐妹花的名字:姐姐(大姑婆)吳梅影,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妹妹(小姑婆)吳樹琴,骨灰安放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她們是無數(shù)革命者中的一員,是時代洪流中兩朵美麗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