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河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后,人們以各種方式向這位人民科學家默哀、致敬。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學習袁隆平“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于創(chuàng)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和“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崇高風范”。
論文寫在大地上,精神長留天地間。袁隆平盡管已經離我們而去,但他的科學成就鐫刻在遼闊大地上,他的光輝名字印記在人民心坎上。袁隆平留給世間彌足珍貴的遺產,不僅體現為造福中國和世界的雜交稻研究成果,更體現為其身上折射出來的可貴的科學家精神。
何謂科學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9月主持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黨中央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 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xié)作的協(xié)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袁隆平一輩子潛心研究雜交稻,畢生扎根在稻田之間,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科學家精神的深刻內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號召,紀念和致敬袁隆平的最好方式,就是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使之光耀三湘四水、燭照美好未來。
民以食為天?!笆澜缟鲜裁词伦畲螅砍燥垎栴}最大”。從年輕時義無反顧報考農學專業(yè)、下定決心“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起,袁隆平一生專注田疇,堅守雜交水稻研究半個多世紀,其孜孜以求的夢想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其不懈探索的背后是胸懷天下、為國為民的情操。他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把愛國精神融入培育雜交水稻的科學追求之中,不僅破除了“21世紀,誰來養(yǎng)活中國人”的質疑,而且讓雜交水稻技術惠澤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靶脑谧罡咛?,根在最深處”。向袁隆平學習,就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把實現自身價值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湖南發(fā)展之中,從“國之大者”中找方向,從省之大計中找坐標,從民之大業(yè)中找落點。全省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像袁隆平一樣,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yè)績,就能匯聚起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湖南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不日新者必日退??茖W家精神最鮮明地體現為敢為人先、攀登高峰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袁隆平的骨子里,永遠澎湃著一往無前、永不言敗的探索熱情和奮斗豪情。他生前經常跟人說起“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即為科學家創(chuàng)新精神的最好印證。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到第三代雜交水稻,從畝產突破700公斤、800公斤到1100多公斤、1500多公斤,在潛心科研的道路上,沒有什么可以阻擋袁隆平前進的腳步。直至生命的最后時光,袁隆平依然奔波于湖南、云南、海南、廣東等地的試驗田。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向袁隆平學習,就要發(fā)揚科學家的創(chuàng)新精神,矢志不渝、勇于攻關,抓住科技自立自強這個戰(zhàn)略支撐,瞄準國家戰(zhàn)略需求以及湖南產業(yè)發(fā)展制高點,著力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提高自主可控能力。湖南作為“雜交水稻的故鄉(xiāng)”,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實現“中國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作出更大貢獻,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緊緊圍繞湖南雜交稻、生豬、水產等優(yōu)勢物種抓好種業(yè)創(chuàng)新,培育更多優(yōu)質新種,助力國家打好種業(yè)翻身仗,確保種業(yè)安全和糧食安全。當前,湖南正在著力打造“三個高地”、踐行“四新”使命,每一個高地的打造、每一項使命的踐行,須臾離不開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加持和賦能。我們要緊扣“三高四新”戰(zhàn)略實施,以創(chuàng)新精神推進補短板、強弱項,持之以恒破除各類瓶頸問題。只有讓一切創(chuàng)新源泉在湖湘大地充分涌流,讓一切創(chuàng)造活力在湖湘大地競相迸發(fā),方能在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zhàn)略的征程上不斷攀登高峰、創(chuàng)造精彩。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科學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實的追隨者。面對雜交水稻難題,袁隆平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依據事實、發(fā)現真理、驗證真理伴隨其一生。這種求實精神,體現在他沖破經典遺傳學束縛,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雄性不育研究上;體現在他從選種、試驗、失敗,到再選種、再播種、再觀察的不懈探索中;體現在他挽起褲管、行走于阡陌稻田的串串腳印里。正如袁隆平自己所說,“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袁隆平是泥土里刨出來的人民科學家,“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為其駐留世間的偉岸形象。向袁隆平學習,就要學習他的求實精神,把求真務實、真抓實干作為自覺追求。從湖南來講,“三高四新”戰(zhàn)略怎么落到具體項目上?長株潭一體化怎么推?擴大內需的突破口在哪里?怎樣抓大保小、激發(fā)市場主體活力?如何真正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這些都需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一項一項認真謀劃、抓好落實。全省廣大黨員干部要大力發(fā)揚科學家的求實精神,不慕虛榮、不務虛功、不圖虛名,察真情、說實話,出真招、辦實事,下真功、求實效,緊盯戰(zhàn)略目標、狠抓戰(zhàn)略執(zhí)行,腳踏實地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見效,努力把習近平總書記為湖南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袁隆平經常說,“人除了吃飽肚子,還需要一股子精神”“如果老想著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袁隆平詮釋的科學家精神,也體現為淡泊名利、濟世育人、德藝雙馨的崇高精神風范。這位“看上去更像農民”的科學家,一生樸實無華,深藏功與名。講奉獻,傾其一生為民謀稻粱,心無旁騖、矢志不渝,把全部心血和智慧獻給了黨和人民,在生命最后時刻脫口而出的仍是詢問水稻的生長情況;他一輩子燃燒自己、燭照后學,注重培養(yǎng)雜交水稻科研人才,捐出獎金設立科研基金和農業(yè)科技獎勵基金,展示出了熠熠生輝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其留下的精神財富,將為全省人民奮斗“十四五”、奮進新征程提供豐沛道德滋養(yǎng)和精神力量。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學習袁隆平,就是要繼承和發(fā)揚他的優(yōu)秀品格和崇高風范,自覺踐行和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砥礪“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毅擔當,激揚“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創(chuàng)造豪情,不斷推動實施“三高四新”戰(zhàn)略、建設現代化新湖南邁出新步伐,見到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