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鵬
1821年,一位倫敦居民寫信給英國《泰晤士報》,講述了自己一家人的不幸經(jīng)歷:這位市民看到商店里水果形狀的糖果賞心悅目,就買了一些回去和家人分享,結果家人吃后腹痛不止,上吐下瀉,不得不趕緊去醫(yī)院。
這封信中所反映的只是當時倫敦食品安全問題的冰山一角。
工業(yè)革命之后的倫敦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城市面積擴張,常住人口膨脹,流動人口來來往往。消費群體的不固定、廉價勞動力的增多、化工行業(yè)的發(fā)展以及生產鏈條的延長,使得食品摻假成為可能,并且更難發(fā)現(xiàn)。
1818年,英國檢察官起訴了一名雜貨店主。這名店主曾雇一批人采摘黑刺李的葉子,然后雇第二批人清洗樹葉,用加了染料的水煮過之后烤干,隨后再雇第三批人將樹葉加工成卷曲的茶葉形狀。工人不知道自己往水中添加的是什么,更不會想到自己正在加工的東西最終會被堂而皇之地擺上雜貨店的柜臺。雜貨店主向顧客介紹說,這是新到的“中國茶葉”。
在18世紀之前,白面包是一種奢侈的食品,大部分人日常所吃的是黑面包。而進入19世紀之后,偌大的倫敦要想找個黑面包反而不太容易。倫敦市民心滿意足地吃著松軟的“白面包”,而面包店主則笑容滿面地偷偷數(shù)著多賺的鈔票。
這些食品是怎么做出來的呢?黑刺李葉的顏色看起來像綠茶,是因為在煮樹葉的水中添加了硫酸銅;而面包又白又松軟是因為面粉中摻入了白礬。當時化學工業(yè)蓬勃發(fā)展,一些不法商人為了使食物看起來香甜可口,各出“奇招”,如用人工色素掩蓋糖果中添加的黏土,在變質的牛奶中加入木薯粉做成奶酪,用廉價的酒石酸勾兌檸檬汽水,在胡椒中摻入塵土,在普通白蘭地中加入葡萄干石酊劑冒充上等白蘭地,在橄欖油中摻入便宜的罌粟油等,絲毫不在乎添加物是否會損害消費者的健康。
騙人的把戲不可能一直演下去。1820年,一本名為《論食品摻假和廚房毒物》的小冊子在倫敦公開發(fā)行,該書的作者英國德裔化學家弗雷德里克·阿庫姆在書中揭露了倫敦食品行業(yè)的種種黑幕。
但當時英國政府并未采取措施,他們奉行自由經(jīng)濟的原則,認為當前的食品問題會通過市場優(yōu)勝劣汰的方式自行得到解決。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倫敦人接受了阿庫姆的觀點,在購買食物時小心謹慎,唯恐中招。著名醫(yī)學雜志《柳葉刀》專門組織醫(yī)生對食品進行了長期的調查研究,寫出了詳細的調查報告,論述摻假食品的危害。媒體、專家和大眾的反應越來越強烈,英國政府終于不得不進行整治了。1872年,英國出臺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案——《禁止食品、飲料和藥品摻假法》,強調“任何人不得使用對健康有害的物質”;1875年又通過《食品和藥品法》,授權政府委員會監(jiān)督行政機關規(guī)范執(zhí)法。這些法律的制定與實施使英國成為現(xiàn)代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先行者,而英國的食品安全系數(shù)也因此大大提升。
此后的100多年間,英國政府又陸續(xù)出臺了多項法令,以應對不斷出現(xiàn)的新的食品安全問題。如英國肉牛養(yǎng)殖場為使肉牛長得更快,在飼料中加入動物蛋白,導致1985年英國瘋牛病爆發(fā)。為此,英國于1999年頒布《食品標準法》,制定了食源性疾病檢測通報及動物飼料的生產與安全等條款,并根據(jù)該法成立了英國食品標準局??梢姾褪称沸袠I(yè)的造假行為斗智斗勇,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
(責任編輯:葉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