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雪梅
〔摘 要〕中國植物染技藝源遠流長,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歷經上萬年的時間與考驗,仍然頑強地扎根于民間。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含有天然色素的植物極其豐富,并完整保留著多種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藝術特色的傳統(tǒng)植物染技藝。研學旅行是近年來我國積極倡導的素質教育新方式,以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為樣本,探索植物染研學旅行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路徑,通過研究性學習和體驗式教育,以期助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新的生機。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tǒng)工藝;植物染色;研學旅行
引 言
植物染色技藝發(fā)源于中國,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摸索并掌握了各類植物染材的選取、染液的萃取以及染色工藝的逐步優(yōu)化,主要是從植物的根、莖、花、葉、果實、果皮、干材等中萃取染料,通過直接染色或者間接媒染的方法,對麻、葛、絲、毛、棉等天然纖維材料進行染色,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樣的紡織品。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已經對植物染色有所描述,“終朝采綠,不盈一匊”,“終朝采藍,不盈一襜”。周朝還設有管理染色的官職,即“染草之官”,又稱“染人”。秦代設有“染色司”,唐宋設有“染院”,明清設有“藍靛所”等管理機構。1中國應用天然染料的經驗曾跟隨絲綢一同傳播到海外。采用植物染色的多項傳統(tǒng)技藝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如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楓香印染技藝、藍夾纈技藝等。很多地方還將植物染色技藝應用于食材制作中,或提升食物的美觀度,或延長食物的保質期,同時也與當地的民風民俗息息相關。
19世紀中葉,化學合成染料發(fā)明后,工藝繁復的植物染色技藝在很大范圍內被逐步取代,但與此同時,化學染色帶來的污染問題和影響身體健康的重金屬毒素問題也日益凸顯。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tǒng)工藝振興的高度重視,以及大眾環(huán)保意識的逐步提高,人類又開始重新審視植物染的價值與意義,曾經一度式微的植物染文化開始復興,成為極具國際性的熱點話題。
研學旅行是近年來我國積極倡導的素質教育新方式,主要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會資源,更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和體驗式教育。本文選取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極具代表性的2種食物類植物染技藝以及3種紡織類植物染技藝作為樣本,探索植物染研學旅行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路徑,以期助力傳統(tǒng)技藝煥發(fā)新的生機。
一、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代表性植物染技藝的類型與分布
(一)食物類植物染技藝
1.五色糯米飯染制技藝
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qū)的傳統(tǒng)風味小吃,因糯米飯呈黑、白、紅、黃、紫5種顏色而得名。壯族五色糯米飯制作技藝,源于壯族傳統(tǒng)農耕社會生產生活,依托武鳴壯族三月三、清明節(jié)等民間節(jié)慶習俗并以之為載體而傳承下來。2010年,壯族五色糯米飯制作技藝經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同意,入選第三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五色糯米飯的制作歷史悠久,明萬歷《西事珥》記載:“青精飯,用南天燭染飯作黑色,謂之烏飯……今粵人以社日相饋送,然又有染作青黃赤以相雜,謂之五色飯者?!?“五色”中的白色是糯米飯本身的色澤;黑色染料提取自楓葉(金縷梅科植物);黃色染料提取自密蒙花(醉魚草科植物)或姜黃(姜科植物的根狀莖);紅色和紫色染料均提取自紅藍草(菊科植物,又名紅花)。五色糯米飯的制作方法為:采用熱萃取的方式從上述植物中提取各色染液,稱取等量的糯米分別在不同色彩的染液中充分浸泡,待其上色后,或將各色糯米組合成預設的圖案,或將其均勻糅雜,置于蒸籠中蒸45~60分鐘。這樣做出來的糯米飯色彩鮮艷、晶瑩透亮,既美觀又美味。壯族人民把五色糯米飯視作幸福吉祥的象征,是招待客人的絕佳美食,也是祭掃先祖的供品之一。
2.艾葉糍粑染制技藝
艾葉草為菊科植物,多為野生,在我國大部分省區(qū)都有分布,可藥用。廣西靖西市舊州村等地在清明前后用艾葉制作糍粑,也叫作“麻葉饃”,其中的植物染工藝主要體現在從艾葉中萃取的色素將糯米粉染成綠色,因此不少地方也將艾葉糍粑稱為“青團”。制作糍粑所用的艾葉需去掉葉面上的筋,只取葉肉,用舂碓將洗凈的葉肉舂至泥糊狀,加入適量的糯米粉攪拌,繼續(xù)用舂碓舂至二者充分融合,達到色澤均勻,此時,白色糯米粉已完全被染為綠色。用分切均勻的艾葉糯米團包裹花生、芝麻、紅糖做成的餡料,有的還要在里面放一小塊肥肉,增加油性和口感。然后用蕉葉包好,上鍋蒸熟。③舊州村一帶還有一部分年長者習慣用一種叫作“白頭翁”的植物葉片代替艾葉制作糍粑,《神農本草經》中對其有所記載,“白頭翁,味苦溫”,“近根處有白茸狀似人白頭,故以為名”。其植物染原理與艾葉糍粑相同。
(二)紡織類植物染技藝
1.三江侗布染制技藝
侗布是侗族人使用范圍最廣、使用年代最久遠的侗族特色鮮明的染織品,由于侗布做工精細、色澤獨特,侗族人視其為珍品。在清代,侗族婦女自紡自織的侗布享有盛名,并成為皇家貢品。④如今,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少數村民還在沿用古法染織工藝。侗布的主要染材為野生板藍(爵床科草本植物),是藍色系植物染料的主要來源之一。浸泡后的板藍莖葉經過2~3天的充分發(fā)酵,提取出的沉淀物即為藍靛泥,此為我國古代先民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的固體染料制作技藝,可打破植物生長的季節(jié)性限制。待到使用時,在藍靛泥中按比例加入草木灰水作堿性助劑,以及米酒作還原營養(yǎng)劑,每天早晚各攪拌1次助其發(fā)酵,5~7天后方可達到理想的著色效果。將白胚布染成紫紅色侗布的工序較為繁復,一般的色度需浸染十數次,歷經十余天。其間還需用薯莨(藤本植物)的塊莖煮水進行套染,用牛皮膠或魚鱗片煮水進行上漿整理,用木棰反復均勻捶打進行軋光整理,并折疊置于木桶內用柴火熏蒸,曬干,反復數次,以此增加侗布的挺括度和光澤度,這些都是侗布之所以呈現紫紅色金屬光澤而被稱作“亮布”的關鍵工序。得益于三江侗族自治縣豐富的旅游資源,目前,傳統(tǒng)侗布產品依然有較好的銷售市場。
2.那坡黑衣壯服飾染制技藝
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廣西百色市那坡縣一帶,壯族男女均著上下一色純黑的對襟土布衣服,人們因其服裝的特點稱之為“黑衣壯”。⑤黑衣壯以黑為美,以黑作為穿著和族群的標記。黑衣壯服飾通常用自織自染的土布縫制,染黑布的主要染材與染侗布的相同,也是板藍或蓼藍(蓼科草本植物),染液制作和染色方法與侗布相似,但步驟更為繁復,至少需要反復浸染30遍以上,歷經2個月之久,使藍色反復疊加方可達到令人滿意的黑色。與侗布染制技藝類似的工序還有薯莨和牛皮膠的應用,同樣是為了起到套染和上漿整理的作用,不同的是在牛皮膠煮水染環(huán)節(jié),還需加入豬血或雞血,同煮2小時后將布撈出晾干,再輪回往復地交替進行熏蒸、復染、錘布等工序,輪回越多,色牢度和光澤度就越好。
3.南丹白褲瑤樹漿染技藝
白褲瑤作為瑤族的一個古老支系,因其男子常年穿著齊膝白褲而得此他稱,主要聚居地為廣西河池市南丹縣八圩、里湖瑤族鄉(xiāng)和貴州省荔波縣朝陽區(qū)瑤山鄉(xiāng)一帶。白褲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有“人類文明的活化石”之稱。1白褲瑤服裝通常用自織自染的土布縫制,樹漿染是白褲瑤目前保存下來的較為古老、獨特、精美的防染工藝。樹漿染的染料主要提取自板藍,染液制作與前述的侗布和黑布染制技藝相同。防染劑取自刺臭椿(苦木科),又名黏膏樹。每年四月至五月,白褲瑤女子用砍刀在黏膏樹距離根部1米左右的位置砍鑿,數月后,被砍鑿的地方集滿淡黃色的黏膏,將黏膏刮下來加入牛油熬煮至二者完全融合。用蠟刀蘸取熬制好的黏膏汁,在布上畫出預設的線條或圖案,再將繪制好的白布浸入染缸約2小時,取出晾至半干,再浸染、晾曬,如此反復數次。待布染至理想的色澤后,放入草木灰水中熱熔脫膏,畫過樹漿的地方就會露出土布本身的白色,顯現出清晰、精美的圖案或紋飾,這是白褲瑤圖騰文化符號得以保留并流傳的獨特方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二、植物染研學旅行的現狀與優(yōu)勢
(一)植物染研學旅行的現狀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促進旅游業(yè)改革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研學旅行要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范疇;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fā)《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研學旅行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同年,原國家旅游局公布《研學旅行服務規(guī)范》(LB/T 054-2016),從2017年5月1日起實施,作為行業(yè)標準進一步促進研學旅行健康發(fā)展。
廣西的文化旅游部門和教育部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創(chuàng)造性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比如推出《紀念湘江戰(zhàn)役——重走紅軍路 共筑中國夢》《百里巖畫 駱越神工——廣西左江科考探秘研學之旅》等研學旅行課程;評選出“十佳文博研學課程”和“十佳文博研學線路”;依托現有資源建立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據廣西旅游協(xié)會研學旅行分會統(tǒng)計,截至2021年3月,廣西已有自治區(qū)級以上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127個,其中國家級基地16個、國家級營地1個、自治區(qū)級基地103個、自治區(qū)級營地7個,此外還有市級基(營)地若干。研學旅行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公眾認知、社會環(huán)境和輿論氛圍,正處于大有可為的發(fā)展機遇期。
目前,各地博物館、傳統(tǒng)工藝工作室等相繼推出以藍靛染為主的植物染體驗活動,但尚無業(yè)已成型的植物染專題研學旅行課程,多種植物染技藝聯動規(guī)劃的系統(tǒng)性研學旅行課程就更為缺乏。大眾對植物染的認知渠道還較為有限,大都局限于各地旅游景點暢銷的蠟染、扎染等藍染工藝產品,誤以為這些就是植物染的全部表現形式,對廣西本土獨特的植物染技藝缺乏足夠的了解,對植物染的歷史和成就更是知之甚少。因此,依托研學旅行對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植物染文化進行有計劃的推廣和普及勢在必行。
(二)研學旅行之于植物染認知的獨特優(yōu)勢
植物染技藝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一方面,植物染所選用的染材有相對固定的分布范圍和生長環(huán)境,比如白褲瑤樹漿染所用的黏膏樹,僅生長于白褲瑤生活的地區(qū),且無法作為便攜式教材易地使用,如果脫離了其生長的環(huán)境本身,大眾就難以對植物染材及關鍵工序有更直觀更準確的認知。另一方面,植物染的載體也根植于當地的各種屬性特征和稟賦特色,比如五色糯米飯和艾葉糍粑通常都會在相對固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特意制作,具有食用功能之外的文化意義。植物染技藝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也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所處地域的生存現狀。因此,結合民風民俗、鄉(xiāng)土鄉(xiāng)情體驗植物染技藝,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與認同。
基于此,研學旅行對于植物染認知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可以根據區(qū)域特色,充分發(fā)揮實踐教學場地的作用,創(chuàng)造沉浸式、體驗式的認知與習得過程。學員能夠親身觀摩和體驗植物染材的生長環(huán)境、采擷方式、取用部位、染色方法以及相關的文化習俗等,以此激發(fā)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自然的親近感,樹立綠色發(fā)展理念,培育生態(tài)審美意識。同時,研學旅行將各種植物染技藝有機串聯,學員通過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相結合的探究過程,可以對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植物染文化形成更系統(tǒng)更全面的認知。
三、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植物染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構想
植物染研學旅行是集知識科普型、體驗考察型、自然觀賞型于一體的研學產品,研學是目的,旅行是手段。因此必須在研學對象、師資配備、課程設置、組織保障等方面精準定位、精心設計,從而避免重旅游輕研學、以行程代替課程的現象。
(一)植物染研學旅行的主體對象
目前,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自治區(qū)層面,研學旅行大多是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對象,包括相關文件的出臺也是面向中小學生限定范圍、制定規(guī)則。然而據筆者調研,內容豐富的研學活動在高校學生以及成年人中也有廣泛的市場需求。有的高校學生期望結合研學旅行擇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的主題,有的成年人選擇鄉(xiāng)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踐傳統(tǒng)手工技藝,并在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探索植物染的現代設計和應用范圍。因此,本文所涉及研學旅行課程的目標受眾將拓展至不同年齡層人群,以滿足更多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fā)展需要,有助于激發(fā)中小學生對傳統(tǒng)植物染色文化的興趣,豐富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的表現手法,其它專業(yè)的學生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植物染研學旅行,良好的學科交叉能為少數民族地區(qū)傳統(tǒng)植物染課題拓展更為廣闊的視野。將植物染研學旅行的主體對象拓展至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同年齡層人群,也是秉持終身學習理念,助力構建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更加便捷的終身學習體系的具體實踐。
(二)植物染研學旅行的師資配備
多元融合的師資隊伍是高質量研學旅行的關鍵要素。目前,研學旅行活動中通常配備的是導游類或者講解員類的研學導師,偏重的是知識普及、景點導覽、文娛活動組織等。對于植物染等實踐性較強的傳統(tǒng)工藝教學來說,還應針對性優(yōu)化師資隊伍的結構,按照研學實踐教育中師生比(含學校教師)不低于1:15的配比要求,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或在地村民以及設計類專業(yè)人員作為植物染研學旅行課程的研學導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或在地村民負責傳授植物染材的辨識和采集、原汁原味的染制技藝以及當地相關的民風習俗等,設計類專業(yè)人員負責指導植物染相關衍生產品的設計與創(chuàng)作,二者有機結合,接續(xù)引導學員體驗植物染技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進階課程還可以特邀文化學者同行,進一步普及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植物染技藝相關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源流,助力增強學員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三)植物染研學旅行的課程設置
本文選取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極具代表性的2種食物類植物染技藝以及3種紡織類植物染技藝作為研學旅行課程的主題。課程設置遵循如下原則:研學時間選擇植物染材生長旺盛、易于采集的時段,或者植物染載體所對應的傳統(tǒng)節(jié)慶;研學地點選擇傳統(tǒng)植物染技藝保存最為完整的區(qū)域;研學對象根據年齡結構和認知規(guī)律劃分,大致分為中小學生、高校學生及其他成年學員等學段;研學內容根據不同學段學員已有的知識儲備及生活經驗進行分眾化設計,基礎課程面向所有學段學員,進階課程主要面向高校學生和其他成年學員,合理安排研學內容的主次、難易和詳略;研學周期分為以單項技藝為單元的短周期和以同類技藝為單元的長周期,結合研學內容設定合理時段,學員可根據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自主進行單項選擇或多項選擇;研學線路需結合植物染工藝的繁復程度和大眾的認知程度循序漸進安排,以降低學員的認知負荷,促進研學成效??傮w研學旅行課程構想詳見下表:
(四)植物染研學旅行的組織保障
植物染研學旅行課程可以采取政府主導開發(fā)、學校自主開發(fā)、校企合作開發(fā)等多種模式,無論是何種模式,均須以《研學旅行服務規(guī)范》為依據,通過行業(yè)標準強化組織保障,確保研學旅行課程的可行性與實效性。安全保障方面,要探索建立研學旅行工作制度,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做好行前安全教育,為全體師生購買短期綜合意外保險;與旅游、教育、公安、交通、文化、食品藥品監(jiān)管、保監(jiān)和共青團等部門定期互動聯系,建立重大事項報告制度。資質保障方面,相關組織部門必須具備法人資質,有營業(yè)執(zhí)照及相關許可證;教職人員中持導游證、教師資格證、安全員上崗證等相關技能資質的不低于30%。人員保障方面,除了按規(guī)定比例配備研學導師之外,還可與當地群團組織合作,吸納在校大學生、退休教師(干部)、社會能工巧匠和家長等建立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研學旅行志愿服務團隊,并做到事前培訓和事后考核。經費保障方面,可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籌措研學旅行經費,探索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1成效保障方面,要建立健全研學旅行評價體系,定期進行滿意度調查和分析,投訴處理及時、妥善,切實做好跟蹤問效。
結語
植物染技藝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植物染料來源廣泛,自然界的植物很多都可以用來制作染料,且每年都可再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染料來源。廣西民間含有天然色素的植物極其豐富,除前述的植物染原料外,還有含紅色素的莧菜、落葵、蘇木、紫草、茜草、辣椒、玫瑰茄,含黃色素的虎杖、梔子、桑葚子、穿破石,含黑色素的烏欖、滇白珠、烏飯樹、旱蓮草等。2且染色技法豐富,應用領域廣泛,不僅可以應用在紡織業(yè)、食品業(yè),在書畫、家居、建筑、工藝品、化妝品等諸多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今后可在本文探索的植物染研學旅行課程基礎上動態(tài)補充完善,打造示范性植物染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形成布局合理、互聯互通的研學旅行網絡,建立植物染研學旅行活動品牌,讓更多人有平臺有渠道體味染色的智慧和勞作的艱辛,感悟文化的價值和遺產的珍貴,堅定傳承的信念和發(fā)展的責任,3助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新的生機,講好新時代廣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