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構圖、色彩、氣韻、意境、造型、筆墨等運作程式與現代動畫藝術之間有著極為深刻的聯系,但在本質上又有著微妙的不同之處。中國畫中獨特的視覺藝術表現手法和運作程式,能夠在現代影視動畫中巧妙地體現出來,形成自己獨有的藝術特點,且勝過現代動畫影片中的技法特點——中國式鏡語。
關鍵詞:水墨動畫 “蒙太奇”技法 鏡語 幀
水墨動畫中“蒙太奇”拍攝技法的優(yōu)點不可否認,但影片中所運用的蒙太奇技法不完全適用于中國水墨動畫中要表現出來的中國傳統繪畫理論中的技法。在研究水墨動畫中所應用的傳統繪畫理論中的“蒙太奇”技法時,要從東西方傳統繪畫的基本要素開始研究,尋求適用于中國水墨動畫的一套影視法則,創(chuàng)造出適應中國水墨動畫自己的“蒙太奇”。
一、中西傳統繪畫的基本要素在水墨動畫中運用之比較
通過對中西傳統繪畫理論中的基本要素進行比較,能夠充分認識并研究中國傳統繪畫理論中獨具特色的藝術特點和表現形式,在現代影視動畫的技法體系中是如何“古為今用”,如何充分展現出不同于現代影視動畫的一種表現模式。
(一)工具、材料、載體和題材方面
不同工具、材料和載體表現出的畫面效果、承載的寓意是不同的。中國畫的題材主要分為三大類,人物、山水、花鳥,這三大類是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選材,同時,也是古人用作表現藝術的一種觀念和思想,它包含了整個宇宙、自然和人生,也是古人對哲學的思考、藝術的升華。水墨動畫的題材還本著“助人倫”“成教化”的宗旨,很多經典可以給人們啟發(fā)和幫助,這也是中國畫題材在選材上的偉大之處。
(二)構圖方面
中國畫構圖上講求的是經營,它并非單純定位在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上,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于不同時空中的物象按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chuàng)作法則重新布置,構造出畫家心目中的境界。在一幅中國畫中,風晴雨雪皆可有,不同時代的人物也可以同時坐在一起,充分體現畫家的無限想象。同時,一幅畫的構圖講求虛實對比,強調留白。西方講究的是焦點透視,即一個人的視角來觀察事物,觀察到的景物有一定局限性。
(三)意象方面
這種藝術創(chuàng)造在于自由,不僅使中國畫超越時空表現永不可及的幻想,又借助物象充分揭示畫家的內心世界。使繪畫相對真實地反映了客觀物象,由于觀者產生聯想與共鳴,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作品的藝術效應。例如影片《美麗的森林》中光的運用,將一束光映射在主體上時,它不僅僅起到光的作用,而是升級到了一種表意的象征,不僅是為了凸顯主體,是一個背景,又是畫面的一種增生,也可以是一幅扇面完整的作品。它具有一定的隱喻性,而西方油畫打的光就僅僅是一束光,只為凸顯主體并沒有表意的功能。
(四)用色方面
中國畫主要表現為原色的運用,對純度的強調,對補色原理的重視及大面積的平涂。中國繪畫之原色有紅、黃、藍、白、黑五種,與西方繪畫紅、黃、藍的三原色有著不同之處,而中國畫無色之中“黑白兩色為獨立存在之色彩”,墨以黑而有光彩者為貴,墨為五色之主。在現代動畫影片《美麗的森林》中白描作背景,一是簡單,二是利用白描自身的繪制技巧、空間表現方法,運用線條的濃淡干濕,表現前后虛實,凸顯小的主體,虛化復雜背景,使背景白描化,主體實體化,它與西方的虛化鏡頭尤為相似,但在中國繪畫中運用白描和墨色的濃淡深淺——干濕枯潤來表達背景更為精妙。西方虛鏡頭的拍攝手法是與這種手法大不相同的。
二、中國畫在水墨動畫中影視性“鏡語”的特殊法則
中國水墨動畫作品中的“鏡語”這種思維源于古代人的生活習慣,是后人將其稱之為“蒙太奇”并將它與其他方式加以調和,完成對整個故事的描繪,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影視性“鏡語”各方面的分析,獲得適用于中國傳統水墨動畫的影視法則。
(一)中國畫中散點透視的“景別”化
在現代影視作品中“景別”作為一種外在的語言、畫面空間的表達形式、人與景之間構成的關系及風格,以及作為一種鏡頭和導演風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國水墨畫中是不存在“景別”這一代名詞的,它所要表達的情感與內容、時間與空間是用“散點透視”這一符號語言來表達的。
“景別”是將不同鏡號的畫面組接在一起,通過對物體的不同取舍來決定要表達的內容,它是將取景者觀察到的一個個分散的物象組織在一起,它只有一個視點,所以觀察到的內容就有所局限。而中國畫中的“散點透視”打破了“景別”這種局限模式,畫家的視點是隨意移動的,可以多點觀察,不局限于一個視點,把所有的物象有機地統一、融合在一起。它所呈現的時間與空間不是固定的,而是靈活多變的。如《清明上河圖》巧妙地運用“散點透視”的技法把幾十里的宋都城墻內外的所有景象展現在了五米多長的畫卷之中,其中包括宋代的商業(yè)、交通運輸、城市建設、文化娛樂等等。這是西方“焦點透視”無法達到的境界。
中國畫中“散點透視”的創(chuàng)作手法,利用遠近、高低的對比,制造出江山萬里、山谷深邃的效果,極具立體空間感?!吧Ⅻc透視”又稱“動點透視”“破時空透視”,指中國傳統繪畫、雕塑藝術家在生活中選取移動、分散、多面的視點觀察事物和表現對象。“散點透視”有一個特點是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所帶來的限制,使其任意發(fā)揮?!吧Ⅻc透視”的布局法則,實際上就是作者在畫面上構造出不同的觀賞視點,不同的觀察視點位置使變化不斷,從而形成一種壯觀而又細膩的景象。在現代影視動畫中“鏡語”的表達上,使用移拍鏡頭、跟拍長鏡頭等所表現出的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與中國畫中的“散點透視”所呈現出的時空關系非常相似。在西方要表達無窮天地、茫茫山海時所運用的“鏡語”便是快閃的鏡頭,山是山,水是水,不像中國畫里表達無窮的方式具有一定敘事性和自主想象的觀念性。
(二)中國畫“題款、鈐印”構圖關系與影視語言的融合性
題款、鈐印是中國畫獨具的藝術特色,它構成了整個中國畫綜合的視覺語言系統。它不僅是整個畫面的點睛之筆,也存在著一種重要的構圖關系,而且還與現代的影視語言呈現出融合性。水墨畫特別講究這種“詩書畫印”多種藝術語言構成在畫面之上。
在現代水墨動畫影視視覺語言中就可以融合傳統水墨畫中題款、鈐印這一技法,來打破畫面的單一性,就像影視作品中的旁白、獨白、字幕等。書法、印章的介入完善了中國畫的平面構成方式。這是構圖里的一種藝術形式,通過中國畫獨特畫幅的創(chuàng)造來完成藝術構成而喚起的視覺張力,能夠將繪畫藝術的所有視覺效果表現出來,同時也構成了一種畫面語言。
(三)中國畫圖幅形制的時空藝術表達與影視場景銜接關系表達
在古代中國畫中圖幅形制有很多種,有橫幅、方幅、冊頁、扇面和小品等,但是最能表現時間這一元素的是長卷,因為長卷畫在觀賞時不能一下看完,所以,要觀賞者滾動畫軸連續(xù)性地一點一點將畫面中內容展現出來,水墨畫長幅它承載著時間性,在一定時間內敘事故事情節(jié),它與動畫中的場景繪制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日常生活中,連續(xù)與跳躍,完整與分割,靜止與運動,這都是人日常正常的思維、心理、情緒具有的基本表現形態(tài)。當面對一系列個體因素時,我們在頭腦中會進行剪貼、聚合等把這些因素逐步組成一個統一的、完整的形象,而這種通過分割、離散、跳躍的思維方式將個體聚合成整體、整體又通過形象進入人們的意識與情感中的規(guī)律與方法,就是“蒙太奇”思維。
古代人就是將自己簡單的生活方式繪制在墻壁、器具上,這些載體雖然給他們帶來空間上的局限性,但是古代人卻將這些弊端轉化成了優(yōu)勢,他們想要用簡單的語言將其描繪出來,于是就在很多個有限的小物體上描繪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但每個個體之間又存在著聯系,都能夠連成一個敘事性故事,每一個小篇章都能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幅完整的畫。
在很久以前就有類似“蒙太奇”思維的技法,如《易經·離卦》中有“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它就像現代影視中描畫的場景和每個鏡頭一樣。但是在古代只是沒有一種明確的代名詞罷了。蒙太奇其實就是生活化情境式思維罷了。
(四)中國畫中“動畫影像”幀元素表現模式
中國畫一個畫面相當于動畫鏡頭中的一幀,最能體現“幀”這一元素的是中國畫中的長卷畫。長卷畫的觀看方式是人為卷動畫卷,使畫卷上的內容依次展現在觀賞者眼中,且長卷畫從內容的表達上能夠體現出時間的特點。長卷由于畫幅長這一特點,可以記錄很多內容,古代人便利用這一特點,在長卷畫上描繪和記錄下具有時間性的內容信息,而且人們在觀看時不能一下子看完,所以需要循序漸進。長卷畫上的每一幅畫面都有自己的敘事性,然后通過人們不停卷動觀看,將整個故事情節(jié)觀看完畢。動畫制作也是如此,每一幀相當于一幅靜態(tài)畫面,然后通過攝影設備依次拍攝,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它們最終表達的結果是相似的,但所制作的環(huán)境、背景是有所不同的,長卷畫講究的是完整,整個故事情節(jié)都被完整地展現在一幅畫卷中,它是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和統一性的;動畫是將每一幅單獨的畫面運用機械式的“蒙太奇”手法組接在一起,即使最終也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但也是一個機械式、分割式組接起來的情節(jié),在情感表達上面會有一個“斷點”。
三、結語
水墨動畫運用中國傳統繪畫理論中的“蒙太奇”技法是值得我們再研究的,在當代,中國傳統水墨動畫中所應用的“蒙太奇”技法是與我們中國傳統繪畫理論中的程式法則不能夠完全匹配,所以,我們通過對比、分析、總結和再研究,找到適合中國傳統水墨動畫的拍攝技法和思想理念,使中國傳統繪畫理論能夠更好地運用到當代水墨動畫中去發(fā)揮它的功能,讓中國水墨動畫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套特殊的影視法則。
參考文獻:
[1]韓瑋.中國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安中.中國古代人物畫長卷“擬影像性”研究[J].電影藝術,2007(06):39-43.
[3]鄧燭非.電影蒙太奇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
[4][俄]C.M. 愛森斯坦.蒙太奇論[M].富瀾,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黃靜,女,西安歐亞學院文化傳媒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動畫)
(責任編輯 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