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告
《拓撲與物理》和《時間簡史》差不多,是那種你可能看不懂,但會很想收藏的著作。單從作者陣容來看就匯集了當下科學家中的頂尖人物,其中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羅杰·彭羅斯,理論和數(shù)學物理領域的最高榮譽狄拉克獎章獲得者張首晟、文小剛,20世紀偉大的數(shù)學家之一邁克爾·阿蒂亞,M理論創(chuàng)立者愛德華·威滕……就連翻譯和審校都是特邀專家來擔綱。
書中內容涵蓋黑洞、量子信息、規(guī)范場、引力場、拓撲絕緣體、任意子……有書評人在介紹這本書時說:“作為一門研究性質的學科,拓撲學本身并不是一門很好理解的學科,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通俗而有趣的例子卻又比比皆是。一團橡皮泥可以不停地捏,改變形狀,只要質量不變,總是可以再把它捏回原來的形狀。諸如莫比烏斯帶和克萊因瓶,也是拓撲學在幾何中兩個最常見的應用。很多有趣的幾何圖形、幾何現(xiàn)象,都可以利用拓撲學的知識進行解釋。”
如果讀者看過《復仇者聯(lián)盟4》,那你對斯塔克最后模擬時間穿梭的建模一定不陌生,那就是莫比烏斯帶,一個幫助鋼鐵俠穿越時空的模型。這僅僅是拓撲物理研究的一個表現(xiàn)。
1736年,29歲的歐拉向圣彼得堡科學院遞交了《哥尼斯堡的七座橋》的論文,證明了步行者不可能不重復、不遺漏地走完這七座橋。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入了一種新思想,即節(jié)點與節(jié)點之間的距離是不重要的,他們之間的連接方式才是重要的,這種觀念就是樸素的拓撲學觀念。這個觀點如果再稍加變化的話,我們是否也可以認為:大眾與科學之間的距離是不重要的,他們之間的連接方式才是重要的呢?那么又是什么把我們和科學連接在了一起呢?科學家、科學家的著作……還是其他什么?也許就是我們早就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身邊事物吧,因為科學早已無處不在。
從專業(yè)人士的角度來說,這本書其實是解析當今物理學界最關注的前沿問題、全新發(fā)現(xiàn),給人啟示和引領之書,在帶你探索物理的玄妙,感受新知的寬廣的同時,還能帶讀者遍尋生活每個角落中隱含的拓撲物理學,感受物理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再權威的科學家也不會認為自己說的就是金科玉律,因為科學的態(tài)度,本身就是不斷質疑。結合實踐提出各種想法,然后去驗證。而且科學家們還特別樂于發(fā)動大家去質疑,喜歡大家參與到越質疑越繁榮的科學事業(yè)中來。
作為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和《拓撲與物理》兩者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他們都是以理論解說為基礎,要把自己的寶貴經(jīng)驗公之于世,給后來者借鑒。但《時間簡史》的定位是想讓那些對宇宙有興趣的普通讀者更多地了解相關理論和原理,而《拓撲與物理》更像一個專家座談會,專家各抒己見,聽眾各取所需。無論讀者是物理學領域的學者、教師、相關行業(yè)從業(yè)人員,還是科幻迷、普通愛好者,盡管理解程度有差異,但若是真對拓撲有興趣,還是可以讀一讀的,因為這本書讓深奧的科學變得親切起來。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