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娉
“我現(xiàn)在臨死之時,謹向最親愛的母親和親愛的兄弟們告別,并向你緊握告別之手,望你不要為我悲傷,希你緊記住我的話。無論在任何條件下,都要好好愛護母親,孝敬母親,聽母親的話!”
這是“四五烈士”之一劉謙初犧牲之前寫給妻子的絕筆信。在信中,他把中國共產黨比作最親愛的母親,飽含了對黨的無比眷戀和堅貞不渝的革命信念。
劉謙初(1897-1931),原名劉德元,字乾初,化名黃伯襄,山東平度人。中共山東早期領導人,毛澤東的親家,毛岸英之妻劉思齊之生父,“四五烈士”之一。
青少年時代的劉謙初就立下“掌燈苦讀為黎民”的宏大志愿,先后在家鄉(xiāng)的私塾、平度知務中學、平度師范學校讀書明志。1916年袁世凱欲復辟稱帝, 劉謙初深知“千年帝制已歸去,四億神州向共和”,于是人生中首度投筆從戎,赴青島報名參加了中華革命軍東北軍。東北軍共編五個支隊,約13000余人,劉謙初等人被編在第三支隊炮兵團,并擔任團部司書。1916年5月,他隨團先后參加了攻克濰縣、高密戰(zhàn)斗,東北軍勢如破竹均獲全勝。6月袁世凱暴病而死,山東討袁戰(zhàn)役結束。部隊在高密城舉行慶祝授獎大會,劉謙初和他的同學都是作戰(zhàn)有功者,每人都獲得了“山東第三支隊義勇獎牌”。
1918年夏,劉謙初考入濟南齊魯大學文預科學習。五四運動爆發(fā)后,因積極宣傳愛國思想被反動當局勒令退學。1922年劉謙初因文筆優(yōu)秀而有機會保送至北京燕京大學文理科深造,期間與李大釗領導的學生組織建立了秘密聯(lián)系,接受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懊钍种恼?,鐵肩擔道義”,1925年國民大革命時期,他又毅然投筆從戎,參加北伐軍作戰(zhàn)。當時他在第十一軍政治部宣傳科社會股任股長,兼任政治部刊物《血路》副主編,發(fā)表了《“二七”四周年紀念告革命的民眾》一文,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劉謙初一直在救國救民的道路上奔走。
1927年1月,劉謙初在武漢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踏上了革命征程。同年他遇到了自己的革命伴侶——24歲時任中共京山縣委副書記的張文秋。婚后僅三天,他們就各奔東西。經歷了燕大求學,廣州執(zhí)教,武漢從戎,劉謙初由學生而教師而北伐戰(zhàn)士,為了仍處于水深火熱中的黎民翻身解放而南征北戰(zhàn),在革命浪潮中自覺地接受洗禮,已成為堅強的共產黨人。
劉謙初被捕入獄后,1930年周恩來輾轉相送的毛毯
1916年劉謙初參加討袁戰(zhàn)爭時獲得的“山東第三支隊義勇獎
大革命失敗后,劉謙初根據(jù)黨的指示于1928年秋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隨后1929年2月劉謙初被黨中央調到山東,他以齊魯大學助教“黃伯襄”的身份為掩護開展黨的工作,重新組建中共山東省委,任省委書記兼宣傳部長。不久在周恩來同志的關懷下,張文秋也被調到山東,同劉謙初一起并肩作戰(zhàn)。在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下,劉謙初恢復和發(fā)展了山東黨組織,先后領導博山、濰縣、青島等地工人反帝同盟大罷工。尤其在當年7 月,他按黨中央的指示和青島市委一起,發(fā)動了持續(xù)40多天的青島大康、隆興和富士等七大紗廠工人總同盟大罷工,給反動當局和日本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8月因叛徒出賣,劉謙初與妻子張文秋先后不幸被捕入獄。
一顆紅心,忠勇為黨。在國民黨濟南警備司令部監(jiān)獄里,面對威逼利誘和種種酷刑的殘忍折磨,劉謙初的意志絲毫沒有動搖,反而以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置生死于度外??吹奖轶w鱗傷的劉謙初,張文秋傷心欲絕。劉謙初在獄中寫詩鼓勵妻子“無事不必苦憂愁,應把真理細探求。只要武器我在手,可把細水變洪流?!彼M織獄中同志學習馬列著作,并以驚人的毅力在陰暗的光線下翻譯了《反杜林論》。他更把監(jiān)獄當成了對敵斗爭的另一個特殊戰(zhàn)場,參與了領導絕食、越獄斗爭,并秘密與黨中央和省委聯(lián)絡,匯報獄中斗爭情況。
劉謙初入獄后,黨中央對其積極開展營救工作,并通過各種渠道為他秘密寄送衣物、書刊。上圖中的毛毯是周恩來同志托在上海工作的林育南購買,并設法送入獄中交劉謙初使用的。就是這條不起眼的毛毯,見證了在灰暗無邊的黑牢中共產黨人忠勇為黨的灼灼初心。周恩來曾說“謙初是黨的好干部,他像猛虎關入囚籠,無法施展威力,這是黨的損失,應當通知互救會,繼續(xù)想辦法營救?!眲⒅t初下定了為革命犧牲的決心,他給黨中央寫的信中說到“事已至此,沒有營救的可能,請不必進行營救工作,我心里很平靜,正在讀《社會進化史》,爭取時日,多懂一些道理?!?p>
1926年劉謙初在廣州執(zhí)教時所拍全身像
1930年1月,經黨組織營救,張文秋出獄。此時,她已有了7個月的身孕。臨別前,她讓劉謙初給孩子取個名字,劉謙初說:“無論男女,都叫思齊吧,齊魯自古英雄輩出,讓他記住父母戰(zhàn)斗過的地方?!?931年4月5日,劉謙初與先后擔任山東省委書記的鄧恩銘、臨時省委書記吳麗實等22人被殺害于濟南緯八路刑場。臨刑前他們高唱《國際歌》,英勇就義,史稱“四五烈士”。
張文秋曾在回憶錄中寫到:“罪惡的槍聲響了!齊魯大地上,灑下了它的忠貞兒女的斑斑碧血!烈士們倒下了,幾乎在他們倒下的同時,一輪如血的朝陽從東方冉冉升起,照耀在烈士的遺體上,他們的英靈與天地同在!”碧血悲歌寫英名,四五精神照千秋。就像鄧恩銘在獄中寫的《訣別》詩里:“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革命先驅的鮮血,喚醒了齊魯大地,激勵著一批又一批革命義士為初心和使命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