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恒禎,常江,戰(zhàn)俊澎,楊馨,郭珣,劉益辛,鄒德穎,2,任洪林
1.吉林大學人獸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動物醫(yī)學學院/人獸共患病研究所,吉林長春130062;2.遼寧省盤錦檢驗檢測中心,遼寧盤錦124000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重組蛋白表達系統(tǒng)為E.coli原核表達[1],但由于蛋白表達速度過快、不正確折疊或多肽鏈疏水區(qū)域間非特異性相互作用等原因[2],該系統(tǒng)表達的蛋白多以無活性的包涵體形式存在,難以獲取可溶性目的蛋白[3]。目前,多通過縮短表達時間及降低IPTG濃度來降低包涵體表達量[4];另有研究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金屬離子,或使用麥芽糖結合蛋白(maltose binding protein,MBP)標簽等增加可溶性表達[5-6]。但這些方法均未達到理想效果,部分蛋白仍穩(wěn)定表達于包涵體中,且表達量較低,另外,制備抗體不宜加入MBP標簽蛋白,因其可能干擾目標蛋白的正確結構和功能[7],且不保證可溶性蛋白正確折疊[8]。
因此,增加包涵體蛋白的表達量及純化量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優(yōu)化包涵體蛋白表達條件及對3種常用包涵體純化方法(切膠、包涵體復性及Ni-NTA親和層析純化)進行比較,獲得最佳表達及純化方法,以期提高包涵體表達量及可溶性蛋白純化量。
1.1 菌株及質粒 感受態(tài)E.coli DH5α、E.coli BL21(DE3)、E.coli BL21(DE3)PLysS及E.coli BL21-Codon Plus(DE3)-RIPL購自上海唯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全長IL-1β與全長IL-1Ra重組質粒[9](以下簡稱IL-1β-1Ra-2重組質粒)、全長IL-1Ra重組質粒由吉林大學人獸共患病細菌室保存。
1.2 主要試劑 IPTG購自北京博奧拓科技有限公司;KCl、NaH2PO4及Na2HPO4購自北京化工廠有限責任公司;EDTA、Tris、Urea購自廣州賽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蛋白預染marker購自北京聚合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BSA標準蛋白購自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小鼠抗His標簽單克隆抗體購自北京義翹神州科技有限公司;PEG 20000購自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HRP標記的山羊抗小鼠IgG購自美國Immunoway公司。
1.3 溶液配制
1.3.1 包涵體復性純化試劑 TE緩沖液:20 mmol/L Tris,1mmol/LEDTA,pH 8.5;洗滌緩沖液Ⅰ:20mmol/L Tris、1 mmol/L EDTA,1%TritonX-100,pH 8.5;洗滌緩沖液Ⅱ:20 mmol/L Tris,1 mmol/L EDTA,1%TritonX-100,2 mol/L Urea,pH 8.5;變性緩沖液:20mmol/LTris,10mmol/LEDTA,8mol/LUrea,pH 9.5;復性緩沖液Ⅰ~Ⅳ:2 mmol/L GSH,0.2 mmol/L GSSG,20 mmol/L Tris,等差數(shù)列依次加入6、4、2、0 mol/L Urea,pH均為9.5。
1.3.2 Ni-NTA親和層析純化試劑 Buffer A:2 mol/L Urea,20 mmol/L Tris,0.3 mol/L NaCl,1%Triton-X100,1 mmol/Lβ-巰基乙醇,pH 8.0;Buffer B~E:100 mmol/L NaH2PO4,10 mmol/L Tris·Cl、8 mol/L Urea(pH分別為:8.0、6.3、5.9、4.5);平衡緩沖液:50 mmol/L NaH2PO4、300 mmol/L NaCl,10 mmol/L imidazole,pH 8.0。
1.4 包涵體蛋白表達條件的優(yōu)化
1.4.1 感受態(tài)菌株 將10μLIL-1β-1Ra-2重組質粒和全長IL-1Ra重組質粒分別轉化至感受態(tài)E.coli BL21(DE3)、E.coli BL21(DE3)PLysS及E.coli BL21-Codon Plus(DE3)-RIPL中,涂布于含卡那霉素(100μg/mL)的LB固體培養(yǎng)基,于37℃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8 h;挑取單菌落,接種于含卡那霉素(100μg/mL)的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于37℃,165 r/min振蕩培養(yǎng)至A600約為0.6時,加入IPTG至終濃度為1 mmol/L,繼續(xù)培養(yǎng)8 h,進行15%SDS-PAGE分析,同時以未誘導菌為對照。
1.4.2 IPTG誘導濃度 將10μL IL-1β-1Ra-2重組質粒和全長IL-1Ra重組質粒分別轉化至感受態(tài)E.coli BL21-Codon Plus(DE3)-RIPL,涂布于含卡那霉素(100μg/mL)的LB固體培養(yǎng)基,于37℃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8 h;挑取單菌落,接種于含卡那霉素(100μg/mL)的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于37℃,165 r/min振蕩培養(yǎng)至A600約為0.6時,加入IPTG至終濃度分別為0.1、0.2、0.4、0.6、0.8、1 mmol/L,繼續(xù)培養(yǎng)8 h,進行15%SDS-PAGE分析。
1.4.3 誘導溫度 將10μL IL-1β-1Ra-2重組質粒和全長IL-1Ra重組質粒分別轉化至感受態(tài)E.coli BL21-Codon Plus(DE3)-RIPL,涂布于含卡那霉素(100μg/mL)的LB固體培養(yǎng)基,于37℃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8 h;挑取單菌落,接種于含卡那霉素(100μg/mL)的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于37℃,165 r/min振蕩培養(yǎng)至A600約為0.6時,加入IPTG至終濃度為1 mmol/L,分別于16和37℃,165 r/min培養(yǎng)8 h;取2 mL菌液,于4℃,13 460×g離心2 min,收集菌體,超聲破碎,分別收集上清和沉淀,進行15%SDS-PAGE分析。
1.5 包涵體蛋白的純化 采用最佳蛋白表達條件對IL-1β-1Ra-2重組質粒進行誘導表達,當菌液A600達0.8時,收菌,進行蛋白純化。
1.5.1 切膠純化 菌體經15%SDS-PAGE分離后,將蛋白膠加入0.25 mol/L KCl溶液至完全浸泡,4℃反應5 min,切下目的條帶放入透析袋,加常規(guī)電泳液至完全浸泡目的條帶,密封,置放有冰水混合物的電泳槽中,于70 V電壓下作用2 h;置4℃,0.01 mol/L的PBS中透析6 h;4℃,6 080×g離心30 min,取上清,進行15%SDS-PAGE分析。
1.5.2 包涵體復性純化 用0.01 mol/L的PBS將菌體沉淀洗滌3次,按菌體濕重與TE緩沖液1∶80(質量 ∶體積)的比例加入TE緩沖液,充分混勻,超聲破碎,收集包涵體沉淀。將包涵體濕重與洗滌緩沖液Ⅰ按1∶50(質量 ∶體積)的比例加入洗滌緩沖液Ⅰ,于室溫,200 r/min攪拌洗滌2 h;4℃,6 080×g離心40 min,收集包涵體沉淀(重復該步驟1次);相同條件下采用洗滌緩沖液Ⅱ洗滌包涵體1次,溶解于變性緩沖液中,于室溫下120 r/min攪拌過夜;25℃,6 080×g離心30 min,收集上清,即變性包涵體。將變性包涵體裝入透析袋中,依次浸入復性緩沖液Ⅰ、Ⅱ、Ⅲ、Ⅳ中進行復性(變性液與復性緩沖液的體積比為1∶100),于4℃層析柜中緩慢攪拌,每次透析6~12 h;再置0.01 mol/L的PBS緩沖液(pH 7.4)中透析6 h;4℃,6 080×g離心30 min,取上清。取各步驟樣品進行15%SDS-PAGE分析。
1.5.3 Ni-NTA親和層析純化 收集沉淀,按每克菌體濕重加入80 mL Buffer A重懸,超聲破碎,收集包涵體沉淀;用30 mLBuffer A洗滌2次,6 080×g離心30 min;收集包涵體沉淀,按每克濕重加入50 mL Buffer B,室溫渦旋溶解2 h(或緩慢攪拌過夜)至溶液為半透明;25℃,6 080×g離心30 min,取上清液。將鎳柱用5~10倍柱體積的平衡緩沖液平衡柱體,待流穿后,加入4倍柱體積的上清液,于室溫,200 r/min混合1~2 h;流穿后分別用4倍柱體積Buffer C洗滌2次、0.5倍柱體積Buffer D洗脫4次、0.5倍柱體積Buffer E洗脫4次;收集洗脫液,于含6~0 mol/L Urea的Tris緩沖液中透析6~12 h,再置0.01 mol/L的PBS中透析6 h;4℃,6 080×g離心30 min,取上清。取各步驟樣品進行15%SDS-PAGE分析。
1.6 純化方法的驗證 采用最佳蛋白表達條件對IL-1β-1Ra-2重組質粒和全長IL-1Ra重組質粒進行誘導表達,當菌液A600達0.8時,收菌,采用最佳純化方法進行純化。通過Bradford法測定蛋白濃度,計算蛋白量。純化產物經15%SDS-PAGE分離蛋白后,轉移至PVDF膜,用5%脫脂奶于4℃封閉12 h;加入小鼠抗His標簽單克隆抗體(1∶2 000稀釋),于37℃孵育1 h;用PBST洗滌3次,加入HRP標記的山羊抗小鼠IgG(1∶4 000稀釋),用PBST洗滌4次,ECL法顯色。
2.1 最佳蛋白表達條件
2.1.1 感受態(tài)菌株 IL-1β-1Ra-2重組質粒轉化感受態(tài)E.coli BL21-Codon Plus(DE3)-RIPL后可見相對分子質量約10 560的目的蛋白條帶,大小與預期相符,轉化其他兩種感受態(tài)菌株后均未見該目的蛋白條帶;全長IL-1Ra重組質粒轉化3種感受態(tài)菌株后可見相對分子質量約19 770的目的蛋白條帶,大小與預期相符。見圖1(全長IL-1Ra重組質粒以感受態(tài)E.coli BL21-Codon Plu(sDE3)-RIPL為例,其他略)。因此確定采用感受態(tài)E.coli BL21-Codon Plus(DE3)-RIPL進行后續(xù)試驗。
圖1 轉化感受態(tài)菌株的優(yōu)化Fig.1 Optimization of competent strains
2.1.2 IPTG終濃度 經不同IPTG終濃度誘導的IL-1β-1Ra-2重組蛋白及IL-1Ra重組蛋白產物均可見相對分子質量約10 560和19 770的目的蛋白條帶,大小與預期相符。當IPTG終濃度為1 mmol/L時,IL-1β-1Ra-2重組蛋白表達量最高;IPTG終濃度為0.4 mmol/L時,IL-1Ra重組蛋白的表達量最高。見圖2。因此,確定IL-1β-1Ra-2重組質粒及全長IL-1Ra重組質粒最佳IPTG終濃度分別為1和0.4 mmol/L。
圖2 IPTG終濃度的優(yōu)化Fig.2 Optimal of final concentration of IPTG
2.1.3 誘導溫度 IL-1β-1Ra-2重組質粒于16℃誘導時,未表達;37℃誘導時,可見相對分子質量約10 560的目的蛋白條帶,大小與預期相符,于包涵體中表達;全長IL-1Ra重組質粒于16及37℃誘導時,均可見相對分子質量約19 770的目的蛋白條帶,大小與預期相符,可穩(wěn)定表達于包涵體中,37℃的表達量更高。見圖3。因此確定IL-1β-1Ra-2重組質粒及全長IL-1Ra重組質粒最佳誘導時間均為37℃。
圖3 誘導溫度的優(yōu)化Fig.3 Optimization of temperature for induction
2.2 包涵體的純化
2.2.1 切膠純化 切膠純化濃度極低,濃縮后才可見相對分子質量約10 560的目的蛋白條帶,大小與預期相符,純化回收量約為5.1 mg。由于蛋白回收量過少,條帶顏色較淺,見圖4。因此,切膠純化法不適用于大批量生產。
圖4 切膠純化產物的SDS-PAGE分析Fig.4 SDS-PAGE profile of purified product by gel cutting
2.2.2 包涵體復性純化 包涵體變性、復性及純化產物中均可見相對分子質量約為10 560的目的蛋白條帶,大小與預期相符,見圖5。表明洗滌過程中未過多消耗目的蛋白,且能去除90%以上的雜帶。目的蛋白于變性緩沖液中溶解率可達85%以上,純化后蛋白純化回收量約為46 mg。
圖5 包涵體復性純化產物的SDS-PAGE分析Fig.5 SDS-PAGE profile of renaturalized and purified products
2.2.3 Ni-NTA親和層析純化 包涵體溶解后可見相對分子質量約為10 560的目的蛋白條帶,大小與預期相符;流穿后洗脫,目的蛋白回收量較低,約為1.2 mg。見圖6。
圖6 Ni-NTA親和層析純化產物的SDS-PAGE分析Fig.6 SDS-PAGE profile of purified product by Ni-NTA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綜上所述,包涵體復性純化蛋白回收量最高,因此選擇包涵體復性純化作為最佳純化方法。
2.3 純化方法的驗證 IL-1β-1Ra-2重組蛋白及全長IL-1Ra重組蛋白包涵體復性純化產物于相對分質量約10 560和19 770可見目的蛋白條帶,且?guī)缀鯚o雜帶,純度可達90%以上,可溶性蛋白回收量分別約為46及63 mg,見圖7;且均可與鼠抗His標簽單克隆抗體發(fā)生特異性結合,且于相對分子質量約10 560和19 770處可見特異性結合條帶,見圖8。圖中未誘導組出現(xiàn)較弱條帶,是目的蛋白在未誘導條件下的本底表達。
圖7 最佳方法純化產物的SDS-PSGE分析Fig.7 SDS-PAGE profile of purified product by optimal method
圖8 最佳方法純化產物的Western blot檢測Fig.8 Western blotting of purified product by optimal method
感受態(tài)E.coli BL21(DE3)pLysS相較于E.coli BL21(DE3)具有降低目的基因背景表達水平的特點,但對IPTG誘導表達無明顯影響。感受態(tài)E.coliBL21-Codon Plus(DE3)-RIPL與E.coli BL21(DE3)pLysS及E.coli BL21(DE3)比較,具有減少重組蛋白的降解、提高外源基因在原核系統(tǒng)中表達水平等特點,更利于非高表達重組蛋白的誘導表達。本實驗結果表明,感受態(tài)E.coli BL21-Codon Plus(DE3)-RIPL可改善相對分子質量約10 000的重組蛋白難以在E.coli中穩(wěn)定表達,需融合表達至大型蛋白(如MBP和GST)后才可穩(wěn)定表達[10]的問題,并可獲得更高產量[11]。
本研究對3種常用包涵體純化方法進行了比較。在切膠純化方法中,根據(jù)目的蛋白大小及其表達量,選擇可游離出目的蛋白的最適電壓和反應時間,但蛋白可溶性回收量較低,若以變、復性增加回收目的蛋白的可溶性,則失去其高效、成本低等特點。有文獻表明,KCl染色切膠純化法不適用于純化低表達量蛋白[12],與本實驗結果一致。本實驗Ni-NTA親和層析純化中,蛋白純化采用變性后過鎳柱再復性的方法,但洗脫后回收量較低,與王曉娟[13]的實驗結果一致。這可能與溶解緩沖液pH及溶解效果欠佳等有關,也可能與蛋白表達量較低、相對分子質量較小有關。Ni-NTA親和層析純化法中的Buffer B與包涵體復性純化法中的變性緩沖液同用于包涵體的溶解,通過兩者對比發(fā)現(xiàn),不易與重金屬離子發(fā)生沉淀的TE緩沖液溶解效果明顯優(yōu)于磷酸鹽緩沖液。在包涵體純化過程中,有些蛋白的活性狀態(tài)需要有金屬離子,而有些蛋白含有半胱氨酸(如IL-1β-1Ra-2重組蛋白),應添加EDTA,減少金屬離子,以保證游離巰基活性[14],從而減少沉淀的發(fā)生。包涵體復性純化中,通過前期多次大量純化,發(fā)現(xiàn)蛋白純度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洗滌緩沖液Ⅰ和洗滌緩沖液Ⅱ各自洗滌的時間和次數(shù),對于高表達量的蛋白應適當增加洗滌次數(shù)。不穩(wěn)定的蛋白質可加入適量甘油,增加復性時的重折疊率[15]。另外,正確的半胱氨酸殘基自發(fā)結合需要弱氧化條件,但非正確狀態(tài)下則需要更強的氧化條件(如比率為10∶1的GSH∶GSSG)來達到最佳的天然構象[16]。本實驗通過包涵體復性純化法復性后,蛋白重折疊效果良好,無過多沉淀析出。
綜上所述,在相同表達條件下,包涵體復性純化法優(yōu)于Ni-NTA親和層析和切膠純化法,更易獲得高純度和高回收量的可溶性蛋白,適用于相對分子質量約10 000的非高表達包涵體蛋白的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