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珍,鐘麗雁,龍朝陽,梁 艷,李 妮,蔣桂江,李新明,王苑儷
(廣西國際壯醫(yī)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201)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為臨床常見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與人類白細胞抗原B27(HLA-B27)相關,多發(fā)于13歲~31歲人群,患病率約為0.25 %,男女比例2~3∶1[1]。主要表現(xiàn)為骶髂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隨著病情的進展,可造成脊椎及脊旁肌肉纖維化,伴四肢關節(jié)及心肺、肌肉、腎臟的病變,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本病與遺傳、免疫及環(huán)境等因素相關。目前尚無根治方法,臨床以緩解疼痛、僵硬,改善機體活動度,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本研究以壯醫(yī)理論為指導,給予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結合辨證內服壯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并與辨證壯藥內服治療做對照,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脊柱功能狀態(tài)、CRP、ESR等,進行比較,尋找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治療令扎(強直性脊柱炎)的優(yōu)勢,為臨床推廣應用提供客觀依據(jù)。
研究對象均為2018月1月~2019年12月我院門診和住院患者120例,西醫(yī)診斷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準[2],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60例,男58例,女2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42歲,平均(24.06±2.35)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6 a,平均(6.45±3.14)個月;其中壯醫(yī)辨證為陽證25例,陰證35例。對照組60例,男57例,女3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43歲,平均(23.36±2.63)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7 a,平均(6.26±3.38)個月;壯醫(yī)辨證為陽證28例,陰證32例。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辨證分型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①符合西醫(yī)AS的診斷標準,同時符合壯醫(yī)診斷,活動期陰證、陽證者;②年齡在16歲~55歲之間;③骶髂關節(jié)X線分級≥Ⅱ級;④疾病活動指數(shù)BASDI≥4;⑤不能耐受西藥非甾體抗炎藥物治療。
①不符合病例納入標準者。②年齡<16或>65歲的患者。③妊娠或哺乳的女性患者,或對本療法不能耐受者,或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晚期嚴重關節(jié)畸形、殘廢的患者。⑤同時有其他血清陰性脊柱關節(jié)病、或合并有其他風濕病的患者。
給予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結合辨證內服壯藥湯劑。
2.1.1 壯醫(yī)藥罐療法
選穴:壯醫(yī)“梅花穴+關常穴”,先取壯醫(yī)梅花穴,再視所受累關節(jié)取相應的關常穴。壯醫(yī)梅花穴選穴方法:在疼痛或腫脹或麻木最明顯的部位取穴,然后以此穴為中心上下左右旁開各取一穴,成梅花之形。關常穴:患處關節(jié)周圍的特定穴位;脊椎關常穴:夾脊穴;髖關常穴:環(huán)跳、髀關、居髎;肩關常穴:肩髃、肩貞、肩前;肘關常穴:曲池、肘髎、曲澤;腕關常穴:陽池、大棱、外關;踝關常穴:解溪、沖陽、丘墟。藥罐方:藤杜仲50 g、三錢三30 g、八角楓50 g、腫節(jié)風50 g、五爪風50 g、伸筋草50 g、臭牡丹50 g、雞矢藤50 g、五加皮50 g,加水5 000 mL煎成藥液,將竹罐投入藥液中,煮沸5 min備用。根據(jù)拔罐部位選合適的竹罐,甩凈水珠,迅速趁熱扣拔于選定的治療部位上,約5 min~10 min取下,可配合壯醫(yī)刺血療法,即在拔罐部位常規(guī)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針頭在拔罐部位皮膚上淺刺1針~3針,以少量滲血為度,在針刺部位再次拔罐,約10 min后取下竹罐,用消毒棉球抹凈針刺部位的血跡,常規(guī)消毒皮膚,可配合壯醫(yī)熱藥敷3 min~10 min。療程:2 d 1次,4周為1療程。
2.1.2 辨證內服壯藥湯劑
①陽證:清熱除濕解毒,活血通絡兼補腎強筋為主,用忍冬藤20 g、桑枝30 g、兩面針10 g、伸筋草30 g、透骨草15 g、骨碎補20 g、徐長卿10 g、秦艽15 g、藤杜仲15 g,每日1劑,水煎服。②陰證:補虛活血、解毒通絡止痛為主,用飛龍掌血10 g、倒水蓮10 g、牛大力10 g、雞膠骨12 g、藤杜仲10 g、紅藥10 g、寬筋藤15 g、透骨消15 g、徐長卿10 g,每日1劑,水煎服。療程為4周。
給予壯藥湯劑內服,辨證用藥同治療組,療程為4周。兩組在治療期間均可根據(jù)具體情況使用非甾體類藥,不加治療本病的其他藥物。
3.3.1 主要療效性指標
BAS-G,患者健康綜合指數(shù),BASDAI,疾病活動指數(shù),BASFI,功能指數(shù)、全身痛(VAS)、脊柱痛(VAS)、晨僵時間、醫(yī)生總體評價(VAS)[3]。
3.3.2 次要療效性指標
枕墻距、指地距、頜柄距、胸廓活動度、Schober試驗、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3]。
3.3.3 安全性指標
血、尿、便常規(guī)檢查、肝、腎功能,心電圖。
參照1998年昆明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風濕類疾病學術會議修訂通過的療效標準和《中藥新藥治療(AS)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療效標準判定。臨床緩解: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活動功能基本正常,各項觀察指標恢復正常者;顯效:7項主要療效性指標中有4項改善超過50 %,ESR、CRP恢復正常者;有效:7項主要療效性指標中有4項及ESR、CRP改善超過20 %者;無效:未達到上述有效標準或加重者。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比較
兩組治療后主要指標的改善情況組間相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3.4.3 兩組治療后次要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次要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3.4.4 兩組治療前后ESR、CRP改善情況比較
兩組ESR、CRP比較,治療后1周、2周、4周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CRP(mg/dL)、ESR(mm/h)改善情況比較
3.4.5 安全性分析
3.4.5.1 實驗室指標及心電圖
兩組治療后血、肝、腎功能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尿、便常規(guī)、心電圖檢測未見明顯異常。
3.4.5.2 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
令扎(強直性脊柱炎)屬于壯醫(yī)學“發(fā)旺”(風濕病)范疇[5]。根據(jù)壯醫(yī)理論,本病緣于先天稟賦不足,身體虛弱,邪毒(風毒、濕毒、寒毒等)乘虛而入,阻滯三道兩路,使天、地、人三氣不能同步而致病。壯醫(yī)治療原則是解毒補虛,通調龍路、火路。
壯醫(yī)藥物竹罐療法通過藥力、熱力和負壓的刺激,直接作用于龍路、火路在體表的網(wǎng)結,以祛毒為先,疏通龍路、火路之瘀滯,直達病所,祛邪外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藥罐方中藤杜仲味苦、微辛、平,長于祛風活絡止痛、兼有強筋壯骨之功;三錢三及八角楓皆為辛溫之品,能疏風除濕、消腫鎮(zhèn)痛;腫節(jié)風味苦、辣,性平,調龍路、火路,除濕毒,清熱毒,祛風毒;伸筋草味苦,性寒,祛風除濕,舒筋活血;臭牡丹味辛、苦,性平,排毒消腫、祛風濕;雞屎藤味甘、酸,性平,長于除濕散瘀止痛;五加皮味辛,性溫,祛風濕,壯筋骨,活血祛瘀[6]。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除濕、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腫、扶正固本、通龍路、火路氣機之功效。結合辨證內服壯藥,能更好改善令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腰背疼痛、頸項疼痛、肢體疼痛、晨僵、膝腿乏力、腰脊僵困等癥狀,改善關節(jié)活動功能,降低ESR、CRP炎性指標,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安全無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值得作為壯醫(yī)適宜技術在基層醫(yī)院推廣應用。